崔晓青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9)
该文主要探究小儿下肢内踝大隐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以及为患儿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措施,旨在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在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详细情况报道如下。
资料来源于该院接收的120例患儿,根据穿刺部位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中,男性和女性患者的数量分别为33例和 27 例,年龄 1~6 岁,平均(3.54±0.42)岁,其中肺炎23例,高热惊厥17例,咽喉炎12例,病毒性脑炎8例;观察组中,男性和女性患者的数量分别为35例和25 例,年龄 1~5 岁,平均(3.45±0.34)岁,其中肺炎 24例,高热惊厥15例,咽喉炎14例,病毒性脑炎7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选取4名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组成实施小组,选择合适的留置针 (24G、Y形),将头皮针内的气体排空,保证留置针肝素帽垂直向上,然后将头皮针针尖斜刺入其中,缓慢推注0.9%氯化钠溶液,直到肝素帽充盈,然后需要将头皮针缓慢刺入留置针内,将小帽旋紧。在穿刺准备同时,让患儿坚持1 min竖立或者坐姿,以便使大隐静脉充盈。对照组将下肢内踝下方大隐静脉可触摸部位作穿刺点进行穿刺,观察组将内踝上方大隐静脉最凸部位作为穿刺点进行穿刺,以穿刺点为中心做环形消毒(8 cm×10 cm),注意方向为顺时针,将留置针针套取下,用右手持针,同时左手握紧患者的足部并绷紧皮肤,使足部呈现出足下垂状态。在对对照组患儿穿刺进针时,直刺血管,进针角度向上20°~30°,看见回血之后将针头压低,使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来固定针尾,使用拇指推送软管,注意缓慢推动,并且需要保持水平状态。使用输液贴进行固定,为了避免过硬的针尾针翼长时间压红皮肤引起新的疼痛或损伤,需要将输液贴铺垫在针尾下面,然后再使用大敷贴固定留置针,另外还需要在针尾以及穿刺点使用透气胶布缠绕1周,标明穿刺时间[1]。对观察组患儿穿刺时,穿刺方法同对照组,但是进针角度保持向上≥45°,固定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1)观察两组患儿穿刺相关指标。包括一次穿刺成功率、首次见回血率以及≥2次见回血。(2)观察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留置针留置时间。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 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一次穿刺成功率和首次见回血率方面对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次见回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穿刺相关指标对比分析[n(%)]
两组患者均顺利进行输液,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观察组留置时间为(3.73±0.24)d,对照组留置时间为(3.67±0.34)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2,P>0.05)。
在儿科当中,静脉输液是最常见的护理操作,为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患儿的痛苦,一般选择静脉留置针,而想要保证静脉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并持续较长的时间,需要选择合适的位置作为穿刺点[2-3]。下肢内踝大隐静脉具有静脉粗、充盈性好并且位置表浅等优点,在临床上常常作为留置静脉针的位置,但是由于儿童的依从性比较差,对穿刺成功率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穿刺人员熟练掌握穿刺技巧,以提高穿刺成功率,配合优质护理,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4-5]。
在对患儿穿刺留置针之前,需要和患儿家长说明留置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家长的认知水平,以便取得支持和配合。护理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所有操作均需要坚持无菌操作的原则。在留置针期间,一定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以便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早进行干预[6]。
通过该文的研究发现,在一次穿刺成功率和首次见回血率方面对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次见回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留置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说明,无论是内踝的上方还是下方均可以取得较好的穿刺效果,都是比较好的穿刺方法,但是将上方作为穿刺点,穿刺成功更有保证。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患者,在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将下肢内踝作为穿刺点进行穿刺,成功率高。掌握必要的穿刺技巧,配合优质护理服务,是提高成功率的保障,也是保证留置时间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