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化理论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探讨的核心问题,不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思考时代问题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近十年来,学者们在卢卡奇物化理论产生的背景和思想来源、物化的概念和基本含义、物化理论的具体表现形式、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比较、物化理论的启示意义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以期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料参考和思考上的帮助。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理论 ;十年 ;研究综述
1923年,青年卢卡奇发表了《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河,物化理论是这本书中探讨的核心问题。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不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于我们思考当今的现实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近十年来,学者们对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现将学界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综述,以期为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和参考。
一、物化理论产生的背景和思想来源
对于卢卡奇物化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学者们在自己的研究中交待和阐述地比较少,但内容基本一致。葛伟阳、俞良早指出,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意识形态散播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生产的基本矛盾并没有因为科技的发展而得到有效的解决,反而愈演愈烈。矛盾的突出表现就是世界各地出现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其中卢卡奇的祖国——匈牙利也爆发了大规模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然而,无产阶级革命并没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取得胜利,而是被强大的资本主义势力和封建旧势力击败。此时的卢卡奇提出了“重建马克思主义”的口号,试图在理论上批判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的机械化和庸俗化,为马克思主义正本清源,从而更好的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胜利。[1]梁涛指出: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逐渐由闭塞走向开放,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西方文化中讲究道德、勤俭的传统也随之淡化,金钱至上的思想侵入人们的头脑,尤其是“泰勒制”和“福特制”的出现,“合理化”“物化”渗透到人们的思维领域,可计算性、可交换性、效率原则等成为支配社会生活乃至个人内心世界的价值尺度。[2]
关于卢卡奇物化理论思想的来源,周涛、何广涛认为,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产生与黑格尔、马克斯?韦伯和马克思这三位理论巨匠有关,尤其是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对卢卡奇物化理论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3]李郭稳提出:马克斯?韦伯的合理化思想、黑格尔的总体性辩证法以及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都对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4]侯亚涛认为,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是卢卡奇物化理论最重要、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之一。但张一兵指出青年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物化理论时,是从马克思思想成熟时期的经济学出发的,也参考了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但是真正在理论上对其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的却是马克斯·韦伯的“物化”理论。[5]杨耕在研究中也表明,当卢卡奇把全部愤怒都宣泄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可计算性的量化过程上的时候,他的物化理论的逻辑实际上是来自韦伯,而不是马克思。[6]
二、物化的概念和基本含义
对于物化概念和基本含义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卢卡奇从两个方面闡述了物化概念:一方面,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即“人的一切关系的物化”;另一方面,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这种观点在庞翼平[7]、张卓、王俊卿[8]、李淑娟[9]、刘敏[10]、李立培[11]等学者的研究中均有体现。另一种观点认为卢卡奇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进行阐述的。客观的方面即出现一个事物及其关系(商品及其在市场上的运动)的世界,它们的规律能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但是人们不能加以改变。主观的方面即人自己的活动、他的劳动成了与他对立的客体,这个客体服从于支配社会的客观自然规律,但是对人来说是异己的。这种观点在郑晓娟[12]、李涵啸[13]、殷华成[14]、李璐璐[15]、寇瑶[16]等学者的研究中较为明显。
除了上述的两种观点外,杨海凤认为,卢卡奇对物化的本质规定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物化产生的前提是商品形式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范畴。第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核心内涵是指社会关系的物化。第三,卢卡奇的物化不仅仅指主体和主体创造的客体间的生硬对立。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一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有统治地位的对象性形式对世界关系的预先规定。[17]
三、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消除途径
由于学者们思考和阐述的角度及细化的程度不同,对于卢卡奇物化理论具体表现形式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这三个角度阐述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具体表现。安稚桥指出经济领域的物化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对象面前失去了决定权,失去了主体性与创造性而成为物的附庸。[18]政治领域的物化,王素娟[19]、姚振[20]等学者认为主要表现在资本主义制定了系统的法律对人们生活的几乎所有现象形成了制约以及各政府的职能安排越来越合理,分工越来越细,在政府里工作的人的物化程度越来越高。[21]思想文化领域的物化,刘敏认为主要体现在物化意识侵蚀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使其不能发挥出自己阶级意识的作用,进而陷入了危机之中。
另一类则主要是从“人”的角度对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阐述。张一兵指出,青年卢卡奇将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分为如下几类:第一,生产劳动的物化;第二,劳动者的物化;第三,人与人关系的物化;第四,人的意识的物化。[22]
对于物化的消除途径,学者们从卢卡奇的思想中总结出来的观点基本上都提到了“寄托于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23]蔡滨指出,克服物化意识的方法是通过建构总体性的理论,总体性生成的前提是恢复哲学对总体性的认识,确立总体性的辩证法,即总体的优先性原则。[24]粟莉在研究中除了表明上述观点外,还补充道:卢卡奇指出克服物化意识,并不是一种什么简单的思想运动,而是要通过实践,在对社会生活形式的实际改造中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才能达到。胡纯华对于卢卡奇消除物化途径的思想总结了四点:首先,卢卡奇认为要确立无产阶级的主体性;其次,只有无产阶级具有“主客体统一”的总体性意识,能够实现并完成意识形态的斗争;然后,卢卡奇将无产阶级的意识问题通过政党的现实形式表现出来;最后,建立工人委员会,通过组织的统一行动达到消除物化的目的。[25]
四、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比较
因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商品拜物教思想是卢卡奇物化理论重要的思想基础,所以学者们会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做一个比较研究,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周涛、何广涛指出,物化和异化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终将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卢卡奇和马克思都承认的。[26]王广杰指出,两者理论有一个共同点是它们都侧重于商品交换的领域而不是商品消费领域。[27]
对于两者理论的不同点,张一兵指出,从主要内容上来看:马克思的物化批判不仅局限于生产过程,而且将之推进到了社会生活层面中,因而不仅指认了社会生活中的物化现象,同时将分析的矛头直指相应的物化意识。在卢卡奇的笔下,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呈现为一种从生产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全面物化样态。庞翼平认为,一是两人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导致两人批判的重点不同。马克思从“劳动”概念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中来考察异化劳动的根源,批判重点集中于资本。卢卡奇则是从商品入手,从“商品生产”的概念出发来阐述物化理论,着重批判商品结构和人的独立主体地位和自由意志的丧失。二是两人在“物化”与“异化”概念理解上的异同。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是以物化来表述异化概念的,是从主客体对立关系的角度表述物化的。卢卡奇对物化概念的论述,比较接近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的基本内容,从而抓住了资本主义异化的核心。但是卢卡奇的物化导致异化对象化的等同,则是不正确的。三是两人对消灭物化的途径看法不同。马克思认为要真正地消灭异化,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劳动者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卢卡奇认为扬弃物化,有赖于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成熟,他把物化的克服主要放在无产阶级的认识问题上。[28]
五、物化理论的启示意义
肖红艳认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有以下几点贡献:第一,卢卡奇以其敏锐的理论洞察力,从马克思的晚期著作尤其是《资本论》中推导出了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物化”理论,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进行了系统论述。第二,卢卡奇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某些紧迫问题,认识到“人的异化是我们时代的关键问题”,并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第三,卢卡奇把物化同近现代社会的理性化结合起来,进行了对技术理性等异己的文化力量的批判。[29]张雪指出物化理论的意义在于:一是揭示了历史必然规律,物化的产生与存在具有必然性。二是促使无产阶级觉醒,唤醒阶级意识。三是启迪人们转换视野,把关注点放在人类身上。[30]张吉霖指出,物化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生存状况和具体表现,并揭示了这种状况的原因,为人的自由和解放的讨论提供了可能和空间。[31]
学者们不仅就物化理论本身的意义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还结合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思考。杨海凤指出:第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于人们反思乃至解决科学技术负效应具有启迪意义;第二,卢卡奇物化理论对于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具有警示和启发作用;第三,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于当前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32]
还有部分学者在总结凝练卢卡奇物化思想的基础上,就当今社会发展中如何克服物化的消极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郑晓娟认为:第一,在生产过程中克服人的机械化,注重人文关怀;第二,反对物欲横流,提倡科学、健康的社会生活;第三,抵制消极与冷漠,建立积极和谐的社会关系;第四,摒弃片面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33]
六、小结
综上所述,近十年学界对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研究,无论是从对理论本身的阐释、对意义的深化,还是结合现实问题的思考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将物化理论现实意义和当代启示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联系起来研究,展现了卢卡奇物化理论经久不衰的理论魅力和现实价值。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包含着许多可供学界挖掘和后人思考的内容,因此,今后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卢卡奇物化理论做进一步的思考。第一,物化理论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表现形式。学者们在引用卢卡奇对于基本内涵的表述之后,大多只是进行了较为简单的阐释和分析,并没有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而对于物化理论的具体表现形式的研究,阐述的角度也比较宏观,缺乏细化和具体化。第二,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比较研究。这个问题是学者在研究物化理论时绕不开的问题,只有真正弄清楚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才能进一步促进对两者研究的深化。第三,在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当代启示方面仍有继续探索的空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影响之所以这么深远,其原因在于其中内含的核心和灵魂能够为人们思考和审视现实问题提供一种思维范式,从而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方法论上的指导。因此,还因继续以现实问题为着眼点,推动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历史与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葛伟阳,俞良早.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长江论坛.2013(2).
[2]梁涛.卢卡奇物化思想的来源分析[J].网络财富.2010(12).
[3]周涛,何广涛.卢卡奇物化理论之我见[J].怀化学院学报.2008(2).
[4]李郭稳.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J].黑河学刊.2017(1).
[5]邵永选.从物化到无产阶级意识—青年卢卡奇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J].实事求是.2012(3).
[6]杨耕.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双重逻辑[J].读书.2012(7).
[7]庞翼平.《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哲学研究.2011(3).
[8]张卓,王俊卿.《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J].山东大学理工大学学报.2008(3).
[9]李淑娟,浅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J].科教导刊.2014(15).
[10]刘敏.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兼读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J].雪莲.2015(23).
[11]李立培.透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0).
[12]郑晓娟.浅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克服物化的途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13]李涵啸.卢卡奇物化理论微解读[J].商.2015(12).
[14]殷华成.物化/辩证法/阶级意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30(1).
[15]李璐璐.探究卢卡奇物化理论[J].才智.2018(1).
[16] 寇瑶.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对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异质发展[J].哲学与当今世界.2014(7).
[17]杨海凤.试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J].学理论.2012(5).
[18]司強,吴一帆.卢卡奇的“物化意识”思想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30(5).
[19]王素娟,《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辽宁大学,2014
[20]姚振.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J].新西部.2015(6).
[21]刘敏.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兼读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J].雪莲.2015(23).
[22]张一兵.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上卷)[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57,58.
[23]蔡滨.对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的若干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4]粟莉.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分析[J].2012(6).
[25]胡纯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物化理论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
[26]周涛,何广涛.卢卡奇物化理论之我见[J].怀化学院学报.2008(2).
[27]王广杰.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的差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1).
[28]庞翼平.《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哲学研究.2011(3).
[29]肖红艳.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J].时代报告.2011(11).
[30]张雪.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思想探究[J].哲学研究.2012(18).
[31]张吉霖.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J].赤子,2015(7).
[32]杨海凤.试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J].学理论.2012(5).
[33]郑晓娟.浅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克服物化的途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作者简介:
宋毅,出生年月:,性别:男,民族:汉,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