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诗鹏
通常而言,研究卢卡奇大多是立足于《历史与阶级意识》并“往下”做。如此路数,视野宏阔且现代性意味十足。这本无可厚非。不过,正如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也存在着确定的青年时期,并且一定要尽可能做足理论前史的研究,在青年卢卡奇那里也存在着一个通向《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特定论域,即文艺理论,并需要展开相应的理论史研究。但是,在这一方面,国内外有关青年卢卡奇思想的研究却相对薄弱。即使在国外,这一方面的研究资源也不是很多。从总体上说,关于青年卢卡奇何以形成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界并没有做出深入研究;关于韦伯及西美尔对青年卢卡奇的影响,一直没有得到过深入挖掘;显然,对青年卢卡奇的主要著作如《小说理论》的解读也相对不足。总的说来,青年卢卡奇的思想似乎已确定性地限定于艺术理论与美学,并且将之与《历史与阶级意识》及其以后的哲学区隔开来,但这不仅无益于说明青年卢卡奇思想的转变,更难以全面揭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源起。人们不得不承认,某种单一的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抽掉了卢卡奇思想的时代性的结果,仿佛卢卡奇不过是青年马克思那样,只是发现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异化矛盾(这本身就是对青年马克思的误解),而不是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矛盾展开了深刻批判。然而,如果把青年卢卡奇的文艺理论同时也看成是哲学性质的,看成是受当时诸如新康德主义影响的结果,那么,对青年卢卡奇文艺理论的研究,就会展开一种富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史的意义。由此,往前追溯就不只是某种所谓“小处见大”,而是带有正本清源的意义。
陆凯华这篇文章选题的意图或许正在于此。基于《小说理论》等文本,它较为系统地揭示和阐释了青年卢卡奇的悲剧观转变。在卢卡奇看来,由于现代艺术已越来越难以克服人的悲剧命运,因而其本身便要求诉诸于小说,因为正是小说形成了以“反讽”为表现方式的艺术救赎之路。具体而言,如果人们有理由下这样一种判断,即一种在马克思主义史上扬弃了的浪漫主义传统,却再次构成了青年卢卡奇的理论意识进而也构成了其走向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前意识,那么,陆凯华的分析阐释正在于“坐实”了这一判断。通过文本分析,陆凯华实际上挖掘出了青年卢卡奇的“浪漫主义的反资本主义思想”。这一努力对于把握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包括理解从黑格尔、马克思、韦伯、西美尔直到青年卢卡奇的思想进程,其实也包括进一步理解布洛赫、本雅明与阿多诺等的思想,均是十分重要,相信也应该成为作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一篇好的论文,常常在于其伸展性,就此而言,循着陆凯华这篇文章,实际上是有可能拓展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