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者时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9-07-10 14:39刘昱含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8期
关键词:宣传策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华日报

刘昱含

摘 要:文章主要概述了《新华日报》在特定历史时期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采取的宣传策略的特点,并总结了结合大众传媒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历史经验,对今后有效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新的现实启示和引导。

关键词:抗日战争;新华日报;宣传策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新华日报》宣传策略的特点

(一)传播方式的特点

1.版面设置的多样化

报纸的版面作为承载信息的重要载体,版面设置安排是否合理、形式是否吸引眼球,直接会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情况以及效果。所以《新华日报》在版面设置上很注重版面的安排,利用多种形式让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内容得到更好的传播。

广告是一种增加报刊经济收入的重要方式,《新华日报》也通过广告的形式在第一版面设置了广告区域,以此来缓和办报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广告的方式也可以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以及抗战最新形式,更好的做好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但由于收到国民党的压制,《新华日报》想要发布关于宣传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相关的文献难上加难,但是最终通过报刊工作人员的努力下还是发表了例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的著作,以及苏俄革命相关的影剧广告内容。特别的是还专门设计了各种新书的预告、介绍、出版时间等,有利用让读者第一时间进行购买,在扩大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第四版的《新华副刊》中,通过文化专刊的形式介绍各类社会科学知识、文化问题的评论等内容,其中“名著提要”就是主要介绍马列主义著作的板块。编辑用几千字把马列主义经典篇目进行概括介绍,这样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更利于读者的阅读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的广泛传播。

2.文稿内容多元化

《新华日报》在文稿的选取上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讲究,主要体现在文稿来源的广泛和报道内容上的突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不得不重视的就是不同社会基层以及群体能否更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核。《新华日报》想要更好的了解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声音就需要扩大文稿的来源,增加报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所以《新华日报》在办报开始以来都保有高度的灵活性,不仅仅是宣传关于共产党相关的内容,还刊登一些关于国民党派、民主党派等人士相关的文稿内容。特别是《新华日报》整风改革后开设了《友声》栏目,让更多的民主党派人士发表自己的文章。《新华日报》开设的专门板块,给国民党和民主党人士建立了一个揭露反共行为和表达自身观点的重要平台,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更加巩固和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文稿内容的重点上主要以发表工人阶级和苏联情况相关的文章。《新华日报》作为抗战时期国统区共产党唯一公开发刊的机关报,传播关于工人阶级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相关内容的信息来扩大阶级力量和信心显得尤其重要。《新华日报》关于工人阶级相关的报道和党的工人运动方针文章就达到数百篇,还开设了反映工人群体情况的专门栏目,这也是国统区和解放区《解放日报》的一个重要区别。《新华日报》跟其他报纸报道国外信息相比,更多是发表关于苏联相关的内容。在呈现上,目的是让当时的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抱有更强烈的自信,所以报道主要是以实际事例向群众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能够转化成现实力量的。

3.語言风格通俗化

《新华日报》在办报以来有着自己独有的话语风格,在传播关于马克思主义相关内容也映衬了自身通俗生动的语言风格,进一步创新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风格,让更多的群众了解马克思、接受马克思。

首先,《新华日报》在当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中,普通群众占有较大比重且文化程度都不高的情况下,就需使用通俗生动的语言风格让马克思主义进入群众的视野之中。如果大部分只是直接转载或刊登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经典文章,则会让大部分群众无法真正的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无法达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鉴于在当时国统区的种种情况,《新华日报》在创刊初期就大胆创新,在语言风格和办报形式上就强调语言的通俗化以及文化大众化的方针路线,运用通俗化的语言风格解释重要的马列名次及理论,有助更多的群众观学习。

其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大众化的过程中,语言风格上的通俗化、生活化,将理论话语传播的单向性转化到了生活话语的双向互动性中来。《新华日报》在办报的过程中跟读者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提出了“为人民讲话,让人民自己讲话,讲人民自己的话”的宣传方针,以及开设了“读者信箱”等栏目的沟通渠道。其中通过“读者信箱”收取了大量的来信信件,《新华日报》进行分类筛选对问题进行刊登和解答。《新华日报》搭建了这样的沟通渠道让更多的群众,尤其是社会底层群众有了一个可以抒发情感的窗口,让栏目有了更多群众的声音。对于读者的来信,《新华日报》在解答的语言风格上也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解决了群众们所提出的问题。跟以往纯粹的说教式传播,这样通俗、生活化的互动关系更能够突出理论的魅力,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式中的具体变现,使得马克思主义传播不再是枯燥、难懂的理论文字,而是真正的融入了群众的生活之中,在生活中以及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二)内容特点

1.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促进妇女解放

抗日战争时期下,抗日统一战线的人群中少不了妇女的支持和参与。《新华日报》作为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重要媒介,有义务和责任宣传关于马克思妇女观相关的内容,促进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客体中除了有阶层、人群、年龄等群体上的差别,在性别上有也具体的针对性。特别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妇女的社会地位还是处于一定的劣势下,而想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离不开广大的妇女群众。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传播也能更好的让群众们,尤其是妇女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所以,《新华日报》首先就抨击歧视妇女就业的行为,认为长期以来“男主外、女主内”的封建思想阻碍了妇女的就业道路。《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积极为妇女就业问题进行呐喊。例如1940年10月份就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关于邮局不用已婚妇女》,谴责邮件拒绝用已婚妇女的性别偏见行为。文中强调“我们对于邮局拒绝已婚女职员的问题,决不应把它看成一部分妇女所遇到的困难,它是与整个的妇女争取职业保障以及男女在职业上享有平等权利的问题分不开的”[1]。此外1940年11月3日和12月9日《新华日报》又对新运妇女指导委员会召开的妇女职业问题座谈会进行了宣传和报道,同时还将全国各地妇女寄来的揭露问题的信件刊登子“妇女之路”版面上。《新华日报》不仅在1940年5月创办了《妇女之路》,还于1942年9月将其作为副刊,为广大的妇女群众搭建一个有利的舆论平台,报道大篇幅有关全国各地妇女在战线上的英勇行为,还对妇女在抗日统一战线的宣传和斗争进行了高度的赞扬,让国统区广大的群众不仅认识到妇女在抗战后方努力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后援保障,还能够在战争前线英勇抗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另一方面,《新华日报》不断的为妇女权益进行积极抗争的同时,还倡导妇女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1940年1月31日《职业妇女的位置于修养》一文中就指出了要坚决的抵制对妇女歧视的问题以外还需要提升妇女自身的素质,“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便是职业女性的修养问题……”[2]提倡妇女应该加强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并且也做出了具体的阐述说明,给广大的妇女指出了前进道路的方向。

2.宣传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继承于发展,《新华日报》通过利用各种方式和措施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国民党具有对外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以及对日益壮大的共产党的惧怕,国民党则开始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策略方针,破坏中共一直奉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且还派大量特务去摧毁和破坏刚创刊不久的《新华日报》,以此能斩断中国共产党的“喉舌”,以及能达到公民党对舆论的掌握。《新华日报》在揭露和大力反抗国民党的可耻行为外,主要还是大量宣传关于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在港日战争初期和后面的相持阶段,《新华日报》就发表了毛泽东《论持久战》、周恩来《论目前抗战形势》以及对“七七宣言”进行全文发表,对国民党内部积极抗日分子相关的言论进行报道和宣传,争取更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人士加入其中,维护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被破坏。

三、《新华日报》宣传策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一)加强传播主体的政治理论修养和大众传媒意识

1.加强传播主体的政治理论修养

提高传播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能力和认同,也就是要培养党的理论工作者和传播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素养。《新华日报》十分重视报社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常进行重大政治时事的传达和讨论,以此帮助工作人员提高政治文化水平和阶级觉悟。除此之外还根据工作人员文化程度的不同开设不同的班级学习相关的内容。而《新华日报》对传播主体政治理论素养的重视也值得当今大众传媒领域工作者学习。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落实到大众传媒工作上,必须注重传播主体的党性教育和政治導向的正确性。所以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我们需加强传播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学习,要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从而更好的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我们的实践和发展。

2.加强传播主体的大众传媒意识

一是传播主体需具有大众传媒理念。新时代下,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常态。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则需认真学习大众传媒相关的理论知识,研究大众传媒下的传播特点、受众群体、传播效果、大众传媒的组织和制约因素等,培养大众传媒基本素养,懂得用大众传媒的手段来进行信息的传播。

二是传播主体需要发挥大众传媒的教育引导功能。充分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如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载体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发展积极向上的网路文化,营造健康的网路环境下,才能够更好的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才能更好的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发展。

(二)善用传播策略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

1.对传播客体的有效回应及时褒贬,加强传播影响力

在任何时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传播客体的回应,尤其是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者的回应。而及时褒贬策略,可以让更多的受众指导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传播主体对传播客体的回应,对有利于传播主体及时给予赞赏,对违背传播者观点的给予批评,是《新华日报》采取的一项重要传播策略。尤其是对国民党反动派反共进行揭露和对我方战争策略的及时褒奖,不仅是报纸时效性的体现,还能明确表明人民的立场。及时褒贬放在当今来说,就是对广泛的社会思潮讨论下,传播主体应该进行客观的点评,引导人民大众的价值判断,从而把舆论主导权掌握到自己手中。

2.重视传媒载体建设,扩大传播效果

《新华日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过的实践过程中,传媒载体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就用报纸、刊物等载体最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项有力武器。现如今,大众传媒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作用上举足轻重,所以在进行传媒载体建设时,要做到从传统媒体到新型媒体过渡、协调发展。

报纸等传统媒体载体在信息传播的方式上更多呈现的是单向性的传播,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与受众的互动性不强。《新华日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通过长期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相关知识,才使得在国统区的群众更加对马克思主义有所认识和了解。但是今天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下跟当时革命战争时代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观念受到更多思想冲击,所以要形成共同的思想价值观念并非易事。正是鉴于这样的情况,重视传媒载体的作用,运用人民群众更加熟悉的媒介载体来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有关的知识,是在新时代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举措。

(三)坚持群众路线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条件

1.树立为群众说话的方针

马克思曾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一文说到:“人民看到自己这种本质在它的报刊本质中反映出来,如果它看不到这一点,它就会认为报刊是某种无关重要的和不值一看的东西。”[3]想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何媒介下的传播主体必须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怎样才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说话呢?除了在传播内容上要贴近群众,在传播的过程中密切联系也十分重要。在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之所以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华日报》特别重视与群众建立联系,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群众发声。而当前人们处在一个错综复杂的信息化时代,各种对马克主义相关的消极影响也有渗透其中的态势,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应该更加主动介入人们群众的生活中去,对人们群众关心的事件以及关乎自身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解答,使更多的群众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意义。

2.建立畅通和谐的传受关系

从传播学角度下看,普通认为大众传媒过程是一个循环和互动的关系,传播者和受众者的角色不仅可以发生转变,在传播的过程中还能有较强的连接和交叉,《新华日报》的大众传媒就已经体现出这样的特点。接受了信息的群众通过口口相传,往往成为了第二次传播的传播主体。今天的传播时代给之前相比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大众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的特性更加明显。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建立畅通和谐的传受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受众不仅是接受传播,而且参与传播的决策、制作、表现、反馈等传播活动”[4],人民群众在传播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单项的受众者,也能够成为二次传播的主体,所以人民群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处于融媒体时代下,人民群众对信息的二次传播更加具有影响力。因此,要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真正内化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更多使用互动式、讨论式等方法,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发挥受众在二次传播的作用,也才能在新时代下更好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参考文献:

[1]关于邮局不用已婚妇女[N].新华日报,1940-10-18.

[2]职业妇女的位置与修养[N].新华日报,1940-01-3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6

[4]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232

猜你喜欢
宣传策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华日报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民办高校招生宣传策略研究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基于国内动漫电影生命周期的众筹宣传策略探究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网络意识形态宣传重在“春风化雨”
用镜头讲述草根民生——《新华日报》“影像”专版的特色探索与思考
添笔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