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19-07-10 01:58尹占文王丹
学理论·下 2019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尹占文 王丹

摘 要:回顾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命题的属性及其影响因素、命题的发展轨迹和命题内涵等方面,缺乏对命题的本源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缜密的逻辑论证。为此,展望未来,从方法论创新入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反思性和追溯性研究是今后学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回顾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5-0029-02

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领域的不断推进,学术领域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呈日渐细化和深化趋势,于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研究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研究即是体现。本文拟对当前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目的在于总结成果、指出问题和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研究的回顾

当前,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研究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属性及其影响因素、命题的发展轨迹和命题内涵等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属性及其影响因素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属性,研究者们主要集中于“单一命题说”和“复合命题说”。“单一命题说”的重点在于论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论命题、文化命题还是哲学命题的论争。相比“单一命题说”,“复合命题说”更加注重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复合属性:理论属性、政治属性、文化属性或兼而有之。曹泳鑫和吴军研究员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理论命题也是政治命题,周全华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一个从理论命题到政治命题的历史发展轨迹,李建勇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一个政治命题,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命题和理论命题,解庆宾也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政治与理论的命题,更是一个思想文化史命题,此谓“复合命题说”。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形成的影响因素,一些学者强调共产国际的外部因素。张富文撰文指出,时任共产国际总书记的季米特洛夫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1],侯波、张喜德、董德福等学者也认为共产国际的支持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水到渠成。从综合因素来看,史正宪和刘沁潇从初期萌芽、理论准备、实践基础、思想文化氛围和组织保障五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陈万松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的独到认识和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等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李怀录从历史契机和历史分析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认识、共产国际方式的转变、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以及思想界关于“中国化”的阐发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王刚则从新的研究视角出发,以当时中国所处的语境为切入点,探讨毛泽东同志提出这一命题的语境动因,指出这一命题是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国际环境、思想文化环境的影响下提出的[5]。

当然,也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时间来界定其命题特性,于是也就有了关于“38命题”[6]和“36命题”[7]的争论,同时除了提出时间的争论以外,首倡者也是“38命题”和“36命题”的一个重要争论焦点,“38命题”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早是由毛泽东同志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首次提出,而“36命题”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早是由张闻天提出来的。针对学界提出的“36命题”,陈占安教授曾在《关于“一个命题的首倡者”的一点看法》一文中指出,张闻天提到的“要中国化”,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不是一回事。另外,“38命题”一直以来是本科生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阐述的观点,因此,“38命题”也是当前学界的主流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发展轨迹

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发展轨迹的研究,主要在于分析影响命题演变的深层次原因。学者周全华和马爱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消失与重建》以及鲁振祥和冯蕙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读史中若干问题考察》,通过挖掘一手资料考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运用、解读、争议和认识的深化。聂家华和王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发展轨迹的历史考察》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变迁是受社会、文化、国际和内部四个方面影响的,任培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发展轨迹的历史探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再提出,既是维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局的需要,也是出于现实策略的考虑。李亮和王晓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历史轨迹中的认识因素》通过对命题的发展轨迹进行考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发展主要在于毛泽东同志和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认识的变化所致,同时该文也探索了命题演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当然,多数学者都注意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历史承接以及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对于这一命题表达的重大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内涵研究

明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内涵,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命题的前提。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内涵研究,有学者在区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基础上对其做了新的解释。但是多数论者的意见较为统一,提出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郑德荣和王占仁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内涵包括: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前提和方向保证;从中国国情出发是客观依据;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是实践基础;批判地总结和继承中国的历史遗产是文化底蕴[8]。金民卿教授另辟蹊径,提出要从构成要素及其矛盾关系上来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本质内涵。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多要素互动的过程性存在。这个动态过程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实际、发展主体、结合过程等核心要素,这些要素间的矛盾关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运动过程[9]。靳书君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包含着“谁来化、化什么、怎么化”的问题,即围绕一个科学命题,进行两项伟大实践,通过三条实现途径,形成四种发展形式[10]。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研究的展望

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为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总体来说,在今后的研究中,以下方面尤为值得关注。

(一)要特别注重对命题的本源性追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什么样的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本质存在”进行事实验证和逻辑确证的本源性问题。当前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一些研究忽视对“命题”进行逻辑分析,几乎没有专文探讨,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命题属性、影响因素、演变轨迹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学理分析的不多。殊不知,“命题”是表达“事实”的逻辑形式,从义理来看,命题研究最主要的就是对命题表达的事实进行深入探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要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命题”进行研究,我们既要进行历史发生学的考察,同时还要进行逻辑发生学的论证。因此,对于命题进行本源性追溯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研究的理论生长点。

(二)要注重研究中的学术反思

从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研究的成果来看,大多是从宣传的角度出发,把政治命题、理论命题与学术命题通用,缺乏学理深度和逻辑论证。那么,关于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实际究竟是指什么,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但是具体结合点和契合点在哪里,学者除了运用中共党史的资料外,实质性地开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发生过程进行深入的反思性和追溯性研究不多。

(三)要加强整体性方法的创新研究

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研究的成果缺乏全面性和整体性,尤其缺乏从元理论方法层面进行反思性研究,虽然有的研究在分析视角和理论工具上有所创新,但从整体性来看,由于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研究的孤立性和重复性。这主要是由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研究的方法论创新层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可以说是一个空白点。

综上所述,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研究属于基础理论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既需要事实分析,又需要逻辑分析,但更需要方法论创新。因此,从关注传统的具体实践问题逐步下沉到关注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应该说是学界今后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富文.季米特洛夫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2]史正宪,刘沁潇.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产生[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陈万松.再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历史必然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4]李怀录.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历史条件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4(8).

[5]王刚.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语境动因[J].江西师范大学學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6]陈占安.关于“一个命题的首倡者”的一点看法[N].北京日报,2009-02-19.

[7]黄少群,匡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张闻天最早提出来的[N].北京日报,2008-10-27.

[8]郑德荣,王占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形成内涵及重大意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5).

[9]金民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53.

[10]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再思考[J].思想战线,2009(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细说“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