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琴 王洪湄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四川 成都 611130)
脑出血是临床上相对较为常见的一类脑血管微循环障碍性疾病,患者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及意识障碍,且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8];从过往临床实践来看,除去科学的治疗,临床护理干预同样是降低患者致残、死亡率并改善其生活质量的关键;研究将以我院收治的90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以探讨心理干预及认知行为指导的应用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将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出血手术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门诊单双日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5)男26例、女19例,年龄44~68岁,中位年龄54.7岁;对照组(n=45)男28例、女17例,年龄46~67岁,中位年龄55.1岁。统计学结果提示,两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实施脑出血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心理干预及认知行为指导,方法:①心理干预,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诉求及术后心理变化,对于患者及家属提出的各项反馈与提问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2],并通过成功治疗案例的讲解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3];②认知干预,通过健康讲座、一对一宣教或健康知识手册的方式向患者灌输关于脑出血的疾病知识及康复阶段的注意事项,以提升患者的认知度和依从性;③行为干预,根据患者手术后的康复进程及身体状况,指导其进行吞咽训练、肢体康复锻炼和语言功能训练,单项单次训练时间控制在30~60min[4],随着康复进程的推进可逐渐提升训练时间和量,严格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
①采用SAS、SDS量表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评分与患者心理状态呈负相关。
②比较两组患者的遵医性,根据患者表现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AS、SDS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AS、SDS评分对比(±s,分)
组别nSASSDS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4561.5±3.752.4±2.562.8±4.853.7±3.0对照组4562.0±4.255.9±3.363.3±5.256.8±3.7 t 0.59925.67110.47394.3656 P 0.55060.00000.63670.0000
观察组患者的遵医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遵医性对比(例)
脑出血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以及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通过手术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患者术后的康复及生活质量依旧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5]。研究中我们对观察组45例患者实施了心理干预及认知行为指导;心理干预是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帮助患者打开心结;行为及认知指导,主旨是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及康复阶段的各注意事项,意在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习惯;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除去心理干预的运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其次,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达到了93.33%高于对照组的77.78%,提示上述护理行为联合应用可提升患者的遵医性,保证各项医护活动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科学有效的护理是提升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心理干预及认知行为指导,能够改善患者由于各方面原因引起的负性情绪,进而提升其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