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芳
(遵义市播州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贵州 遵义 563100)
溶栓治疗是恢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供血的最重要措施,但考虑溶栓窗(≤4.5h)及溶栓后出血等严重不良结局[1],溶栓药物使用率仍较低。本研究通过回访我院20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90d的临床结局,并调查回顾其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旨在为此类患者选择阿替普酶溶栓方案治疗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连续性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遵义市播州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3例。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发病时间均在4.5h内;③均在我院按急诊流程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排除标准:①近3个月内有头颅外伤、颅内出血等脑血管意外事件或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等颅内疾病患者;②发病前即长期卧床、生活自理受限;③CT示低密度影>1/3大脑半球(多脑叶梗死)。
①收集所有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和基本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家庭或个人联系方式、住址等,既往有高脂血症、心房纤颤、脑卒中等病史情况,记录患者溶栓时间窗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2](NIHSS)评分。②结局判定[3]溶栓后90d进行电话或上门回访,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预后,mRS≤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
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采用χ2检验完成多个样本率比较的方法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P<0.2)的相关单因素,再将可能与结局相关的单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是否与结局独立相关(P<0.05)。
203 例患者全部完成90d回访,无脱落或失访,其中预后良好127例(62.56%);溶栓时间窗、入院时NIHSS评分、房颤史及高脂血症史均是影响阿替普酶溶栓90d结局的可能因素(P<0.2),见表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溶栓时间窗、入院时NIHSS评分、房颤史是影响阿替普酶溶栓90d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见表2。
表1 影响阿替普酶溶栓90d结局的单因素分析
表2 影响阿替普酶溶栓90d结局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静脉溶栓是临床公认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但患者溶栓之后的康复情况仍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经调查分析发现,溶栓时间窗、入院时NIHSS评分、房颤史、高脂血症史均可能影响阿替普酶溶栓短期预后。高龄卒中患者通常为临床溶栓禁忌,但临床实践证实,尽管较低龄患者差,但与未溶栓患者相比较,高龄患者溶栓治疗的预后仍有明显改善,本研究中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比较也无显著差异,说明年龄也并未显著影响溶栓90d结局,再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溶栓时间窗、入院时NIHSS评分、房颤史是影响阿替普酶溶栓90d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尽管目前各类指南大多将溶栓时间窗延长到4.5h,但在本次研究中,预后良好组平均溶栓时间窗为(142.71±42.50)min,而预后不良组为(196.33±51.72)min,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因此我们认为溶栓时间窗最好在3h内,超出3h时的患者要密切结合其他数据指标来决定是否进行溶栓,而入院时高NIHSS评分以及房颤病史仍是影响溶栓结局的独立因素,与国内外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最后,笔者认为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今后还需要开展临床大样本多中心溶栓预后预测模型来辅助临床医师进行快速评判并决定是否采取溶栓治疗,使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获得更好的临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