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9-07-09 07:55:42史桂英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充血性整体病情

史桂英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为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末期阶段,病程较长,临床治疗较为困难,预后较差,具有较高病死率[1]。患者由于长期受疾病折磨、担心经济负担等,易存在焦虑、暴躁、抑郁等心理,不利于病情好转[2]。因此,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强化护理干预也很重要。护理程序包括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5个步骤,为一种系统、有序的护理方案[3]。本研究以72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于胶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72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女16例,男20例;年龄54~79岁,平均(65.17±4.76)岁;原发疾病:原发性高血压6例,冠心病14例,肺心病8例,心肌病5例,风心病3例。观察组女15例,男21例;年龄53~80岁,平均(64.79±4.85)岁;原发疾病:原发性高血压6例,冠心病16例,肺心病7例,心肌病4例,风心病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胸片、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无沟通障碍。排除标准:认知障碍;严重肝、肾、脑等重要脏器疾病;急性心力衰竭;合并急性全身疾病;合并未控制的糖尿病。

1.3 干预方法

1.3.1 对照组 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提高患者认知;严密监测患者心律、呼吸、心率、神志,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常规心理护理,缓解患者负面情绪。

1.3.2 观察组 进行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1)评估:成立护理小组,于患者入院后,详细了解其基本信息(一般情况、病情等),对疾病认知、病情、身心状态等进行全面评估。(2)诊断:按照评估结果,对患者目前存在的问题、潜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解决方案。(3)计划:依据诊断结果及患者需求,制定科学性、全面性、针对性的干预方案。(4)实施:①基础护理,严密监测患者心律、呼吸、心率、神志,视情况给予心电监护、吸氧等,严格控制补液量(750~1 000 mL),原则为量出为入、入量略高,速度为15~25滴/min;②认知干预,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因、主要表现、治疗方法等进行详细的讲解,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③心理干预,患者由于躯体不适(活动能力降低、气短、心慌等)、长期住院等,常存在暴躁、焦虑等情绪,积极与患者沟通,进行安慰支持,并鼓励其向医护人员、家属倾诉,缓解心理负担;④运动指导,稳定的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适当运动训练,可改善心功能,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运动方案,以步行、踏车运动为主,30~60 min/次,3~5次/周。(5)评价:依据护理目标完成情况,对患者身心状态、病情等进行评估,并修改护理计划。

1.4 评价方法

(1)护理前后以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估,评分越低表示焦虑、抑郁情绪越轻。(2)护理前后以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MLHFQ)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评分越低表示生活质量越好。(3)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护理操作、医院环境、医护态度等,0~100分,≥90分为满意,70~89分为较满意,<70分为不满意,将较满意、满意计入总满意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AS、SDS评分

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对比(±s,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a P<0.05

SDS SAS组别 例数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36 61.83±9.85 50.92±7.80a 57.73±10.17 49.37±8.71护理前 护理后a观察组 36 62.72±10.08 40.74±8.61a 57.29±10.62 40.25±7.49a t值0.379 5.258 0.180 4.763 P值0.706 <0.001 0.858 <0.001

2.2 MLHFQ评分

护理后,两组患者MLHFQ评分均低于护理前,观察组MLHFQ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MLHFQ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MLHFQ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 t值 P值对照组36 69.34±9.09 45.82±6.31 12.753 <0.001观察组 36 69.71±8.60 36.85±4.52 20.293 <0.001 t值0.177 6.934 P值0.860 <0.001

2.3 护理工作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程较长,病情迁延不愈,易导致患者失去治疗信心,心理压力增大,进而加重病情[4]。有研究表明,有效的辅助性护理措施应用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5]。

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将护理管理、临床护理等环节系统化,使护理更具科学性、目的性、计划性。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长期住院、活动能力减弱、躯体不适(呼吸困难、乏力)及担心生活能力丧失等,常存在焦虑、暴躁、抑郁等情绪。在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中,护士积极与患者沟通,进行安慰支持,并从专业角度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详细讲解病情特点,以缓解其负面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表明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负面情绪。临床主张心力衰竭患者应限制体力活动,减少心脏作功,但长期不运动可导致运动耐量降低、骨骼肌萎缩等。在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中,操作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运动方案,严格控制运动强度,以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MLHFQ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表明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可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可使护患关系更加融洽。

综上可知,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负面情绪,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充血性整体病情
冠心病支架后病情稳定,何时能停药
保健医苑(2023年2期)2023-03-15 09:03:00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中老年保健(2021年7期)2021-12-02 16:50:22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10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蒙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肿胀的临床观察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40
不寐的病情观察和护理
微量泵补钠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并稀释性低钠血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