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丽丹 阿地拉·阿不都热依木 文进
【摘 要】目的:分析急诊重症肺炎患者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分析及干预对策。方法:选择近两年于我院中进行治疗的急诊重症肺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相关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展开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100例患者中,抢救成功70例,成功率为70.00%;死亡30例,死亡率30.00%。男性、年龄大于60、器官受累数量大于等于3、合并COPD与消化道出血、肺叶受累数量大于等于3以及营养状况不良者病死率较高,相比于其他患者,可以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结论:致使急诊重症肺炎患者感染性休克的因素比较多,其中包含营养情况、性别以及年龄等,有效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医护人员需做好临床分析工作,找出诱因,进而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临床死亡率。
【关键词】急诊;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R6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2-03--01
在临床上,急诊重症肺炎患者感染性休克属于急性病症。重症肺炎患者通常都欠缺机体免疫力,无法抵抗各种细菌侵袭。进而让患者的运动神经受到影响,诱发小动脉脉痹和局部血容量下降,从而造成循环衰竭,导致患者休克。 急诊重症肺炎患者感染性休克具有病情发展快、起病急的特点,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了深入分析急诊重症肺炎患者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干预对策,此次选择近两年于我院中进行治疗的急诊重症肺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有关危险因素与干预措施,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择近两年于我院中进行治疗的急诊重症肺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纪最大80岁,年纪最小50岁,男女比例为3:2。所有研究对象皆满足急诊重症肺炎诊疗要求,且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并无重大疾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另外,基本资料相差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100例 急诊重症肺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并整理资料,且把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有关相应因素填入到自制的表格之中。对于急诊重症肺炎患者感染性休克的诱因展开分析工作,除了基本资料外,还需对患者的器官受累数量等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医疗信息与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死亡率与抢救成功率。临床资料包含年龄、性别等;医疗信息有消化道出血、器官受累数量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并进行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并进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100例患者中,抢救成功70例,成功率为70.00%;死亡30例,死亡率30.00%。导致急诊重症肺炎患者感染性休克的因素有很多,详细见表1.
3 讨论
急诊重症肺炎患者感染性休克,表示此患者循环衰竭,俗称中毒性肺炎。此病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出现,但是老人相比其他年龄段发病率更高。这是因为老人身体免疫力差,容易受到细菌侵害,进而加大休克几率。如果不尽早治疗,会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在治疗中添加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临床疗效。确诊之后,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帮助患者补充血容量,结合先快后慢的原则实行,一般注入抗菌药物与生理盐水等药液;另外帮助患者补充血管活性药物,控制患者血压,依据患者血压变化调节药物浓度与注射速度。动态观察患者的皮温与尿量,依据血压情况,判断患者病情改善状况。如果病情有好转,可以减少药物浓度,避免过度用药导致患者出现不良症状。休克患者一般都存在缺氧的情况。而氧气得不到及时补充,会让患者器官等出现功能性损失,为此需要进行吸氧干预。在吸氧干预中,需严格控制氧气浓度和吸氧时间。长期向患者输入浓度高于百分之五十的氧气,会损害患者的肺组织,导致肺充血,为此需要加大重视力度。能通过应用湿纱布遮盖患者口鼻,保证呼吸湿润。撤除吸氧设施时,需先调低氧浓度,等到患者适应后停止吸氧。保证患者呼吸畅通,提升回心血量,保证抢救成功率。上述研究结果显示:本组100例患者中,抢救成功70例,成功率为70.00%;死亡30例,死亡率30.00%。男性、年龄 大于60、器官受累数量大于等于3、合并 COPD 与消化道出血、肺叶受累数量大于等于3以及营养状况不良者病死率较高,相比于其他患者,可以进行统计学分析。
综上,致使急诊重症肺炎患者感染性休克的因素比较多,其中包含营养情况、性别以及年龄等,有效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医护人员需做好临床分析工作,找出诱因,进而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临床死亡率。
参考文献
刘慧敏.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救治经验总结[J].智慧健康,2018,4(12):64-65.
里提甫江·买买提艾力.研究急诊重症肺炎患者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干预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5):41+44.
刘同英.急诊重症肺炎患者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分析及干预对策[J].世界最新醫学信息文摘,2016,16(92):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