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
【摘 要】目的:探究抑郁症病患采用针对性睡眠干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予以对症治疗的72例病患为研究样本,其住院时间均在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之间,采取随机数字排列表法将其分成组均36例的实验组以及常规组,予以常规组病患基础睡眠护理措施,予以实验组病患针对性睡眠干预,比较每组睡眠质量得分。结果:干预后实验组睡眠质量得分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抑郁症病患采用针对性睡眠干预可有效改善其睡眠情况,应在临床大力传播。
【关键词】抑郁症;针对性睡眠护理;疗效;焦虑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2-03--01
抑郁症临床又称为抑郁障碍,其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低落,并且还具有显著性和持久性特点,该病发作时间无统一性,短则2周,长者甚至维持数年,并且还具有反复发作性[1]。抑郁症病患通常会伴有睡眠障碍等问题,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维护情绪稳定,尤其是对于抑郁症病患来说,睡眠障碍会严重影响疾病治疗。因此,本文对实验组病患实施针对性睡眠干預,效果明显,现阐述如下:
1 基线资料以及研究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72例抑郁症病患为研究样本,其治疗时间均在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之间,采取随机数字排列表法将其分成常规组以及实验组,组均36例。常规组与实验组男女比值分别是19:20、17:16;年龄平均值分别是34.593.04岁、34.823.19岁。两组基线数据经统计学软件分析显示P>0.05,可实施分组探讨研究。
1.2 研究方法 予以常规组基础睡眠护理措施,护理人员为病患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于病患睡前实施温水泡脚,帮助病患提升睡眠质量。予以实验组病患针对性睡眠干预,护理人员需定期对病患睡眠情况实施评估,并通过主动与病患交流,了解导致其睡眠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针对睡眠问题予以有效的解决措施,对于因环境因素而导致的睡眠障碍问题可通过合理调节病室温度以及湿度,保障新鲜空气流通,病患入睡时可降低光线强度,改用床头灯等,避免强光刺激,为病患提供舒适、整洁、安静的睡眠环境;对于因护理工作影响睡眠者,护理人员每日集中时间为病患进行护理措施,尽量避免在病患入睡时对其造成刺激;对于服用安眠药助眠的病患需遵医嘱用药,在用药时要注意时间、种类和药物剂量,可采取睡前温水泡脚、饮用温热牛奶等方式减少病患对安眠药物的依赖性,必要时可予以病患穴位按摩,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提升睡眠质量。
1.3 观察项目 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自制的睡眠质量评分表,由护理人员依据病患睡眠情况实施填写,满分十分,得分越高表示病患睡眠质量越差,比较每组最终得分情况。
1.4 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差异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t检验,当显示P<0.05时,表示组间差异突出。
2 研究结果
干预后常规组睡眠质量得分高于实验组(P<0.05)。
3 讨 论
抑郁症患者通常会伴有睡眠障碍情况出现,但是导致其出现睡眠障碍的因素较多,因此病患失眠情况较为复杂[2]。良好的睡眠质量可保障病患意识思维清晰,有利于稳定情绪,提升其认知能力。因此,对抑郁症病患采用何种护理方式可提升其睡眠质量为临床研究的重点。
针对性睡眠干预主要针对病患睡眠障碍问题予以相应的干预措施,通过对病患睡眠情况实施评估,了解导致其失眠的主要原因,针对该原因实施具体的护理措施,有利于保障护理工作的有效性[3]。本文中,实验组与常规组病患在实施干预前,两组均有较为明显的睡眠障碍问题,但实验组病患在实施针对性睡眠干预后,睡眠质量得分低于常规组(P<0.05)。实施针对性睡眠干预,通过消除影响睡眠质量的不利因素,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减少对病患睡眠的刺激。提升抑郁症病患睡眠质量,可稳定其不良情绪,减少住院时间,避免疾病反复发作,促进病患机体恢复,有利于其早日回归社会生活[4]。综上所述,抑郁症病患采用针对性睡眠干预可提升病患睡眠质量,对改善其抑郁情绪具有积极作用,应在临床抑郁症病患中大力传播。
参考文献
王旭东,乔明琦,张樟进等.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1):93-96.
王礼军,郭本禹,张磊等.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分析系统及其在慢性抑郁症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4):766-770.
朱伟玉,徐美英,高志虹等.针对性睡眠护理在抑郁症患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34):2675-2677.
董雨默.抑郁症患者治疗中针对性睡眠护理对PSG指标及抑郁量表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14):2184-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