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翼堂——蒙阴县垛庄镇刘姓大地主的堂号,清朝乾隆皇帝御赐,鼎盛时期有土地5800亩,山林上千亩,另有酱园、酒店、油坊、百货等店铺,并在上海、济南等地设有商号。刘氏家庭不仅以资产显赫于世,更以开明著称,其家庭成员受共产党影响较早,特别是刘晓浦、刘一梦叔侄。
刘晓浦曾任中共山东省委执行委员兼秘书长,刘一梦先后任共青团山东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刘一梦还是一位作家,1930年,鲁迅对他的小说集《失业以后》给予高度评价。1931年4月5日,两人与中共山东党组织的领导人邓恩铭、刘谦初等22名共产党员,被枪杀于济南,史称“四五”惨案。时年,刘晓浦28岁,刘一梦26岁。
“燕翼堂”当家人刘云浦立志救国,毁家纾难,号召家人以刘晓浦、刘一梦为榜样。在其带领下,全家上下齐动员,竭尽全力抗战,先后有26人参加革命工作,有6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其中刘晓浦之女刘增蔼,为中共山东分局机要员,1941年冬牺牲于大青山战役,年仅18岁。
“燕翼堂”不仅将一个个亲人送上战场,还献出了几乎全部赖以安身的土地、财产和住所。在刘氏家庭的带动下,“燕翼堂”的长工和佣人,大多数参加了革命,有的后来成为我党高级干部。
散文《燕翼堂的女人》,从一位母亲的角度,揭开这个家族波澜壮阔历史的一角。□刘谊
牛梦淑是母亲的名字。据说外祖母做了个好梦,第二天一早,母亲就来到了牛家。外祖父给母亲起名——梦淑,寓意梦赐贤淑之女。
外祖父是山东临沂的大地主、名医,拿手绝活是专治不孕症,治一个好一个。俗语说“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外祖父一身挑三支,娶了三房老婆,一个也不生养。无奈,45岁时,在临沂城讨了一房外室——我18岁的外祖母,一户小买卖人家的姑娘。外祖母很争气,为牛家生了一儿(我的大舅、辅仁大学毕业)一女(我的母亲,临沂女校毕业)。
母亲6岁起,外祖父只要到济南、杭州等地进药材,都要带上母亲。外祖父是个戏迷,碰上名角必看。母亲7岁时,在杭州看了梅兰芳的《贵妃醉酒》,戏唱到高潮,台下的银元飞向舞台。到了晚年,她还颇有兴趣地津津乐道:梅兰芳唱得真好!
后来,外祖父因病突然离世,外祖母携儿带女回到临沂城郊的老宅。尽管外祖母出身卑微,但一双儿女决定了她的命运,牛家接纳了她。由于外祖母精明能干、年轻,很快就成了牛家实际的掌控人。1942年,为了躲鬼子,外祖母同母亲投奔到蒙阴的“燕翼堂”。母亲遇到了父亲,相识、成婚。从此,开始了宕荡的一生。
我的父亲——“燕翼堂”的九少(大排行),山东大学英文专修班高材生,流利的口语、体魄相貌岸然、厚重,写得一手好字——无论是楷书还是狂草。
父亲是这时期家族中最被寄于厚望的人,注定要吃“洋饭”。然而,个人命运和时代命运息息相关。抗战爆发后,济南沦陷,他在逃难中染上了严重的关节炎。21岁的母亲嫁给父亲时,他是拄着拐杖、膝下有一女、长母亲9岁的鳏夫。此时的“燕翼堂”已徒有虚名,青壮年都投身到抗战中,剩下的几乎是老弱病残,况且我的祖母是傻子。母亲刚进门,就当了妈妈、照顾傻婆婆、病夫以及全家人的生活料理。
更难熬的是躲鬼子,全村的人在附近的山林里有自家的山洞。由于祖母傻,一进山洞就大哭,时不时喊着已牺牲的小叔的名字,谁家的山洞也不愿意挨着我们。可是奇怪,她哭时,只要母亲跪在面前,她就不哭了,傻呆呆地看着母亲。鬼子搜山一天,母亲就跪一天。有一次,鬼子东洋马蹄子近在眼前,从山洞缝里看得清清楚楚,母亲吓得尿及眼泪一起流出来,生怕傻奶奶有动静。也许是上苍眷顾,奶奶居然很安静,全家乃至全村人躲过了一劫。
残酷的战乱年代,人死后埋了就算了,没有棺木。可我的傻祖母有福气,死后居然由一口上好的棺木陪伴她。在躲鬼子的逃难中,母亲雇人轮班抬着棺木,人躲到哪儿,棺木就跟到哪儿。为了保护好这口棺木,母亲把自己陪嫁的衣物、细软及金银手饰等,装了两大典缸埋在老家。等躲完鬼子回来后,两大典缸空空荡荡,什么也没剩下。无法考究是被人盗了,还是被鬼子发现掠走了。
父亲于1945年参加革命,投奔了他的同学朱瑞(解放战争时牺牲的我军装甲兵司令),任部队文化教员,母亲带着儿女留在老家。
国共两党的生死决战,使老区人民生活艰难。那段时间,母亲几乎以乞讨为生。直到父亲把家人接走随军,母亲才结束了流浪乞讨的生涯。
我8个月左右时,一次在坝上夜行军,姐姐抱着我,坐在老乡推的独轮车上。一不小心,我从车上摔下,滚到大坝下。行军急、天黑、坝高,父亲估计,我的小命大概没了,决定放弃。那天风特别大,行军是顺风向,走了大约二里路,母亲突然停下说:“军他爸(哥哥叫克军,母亲对父亲的惯称),孩子没死,我受不了……”
无奈,父亲同意了母亲的请求,派人提着马灯,陪她到坝下寻找。找到我时,我边哭边在乱草中爬……母亲晚年后偶或和我谈及此事,常叹息:“你嗓门真大,我耳边一直有你的哭声,可是别人谁都没听到。”
父亲随部队三次南下,由于身体不适,无奈于1948年转业到山东章丘搞教育。地方政府分给我们城市中心地段临街的一套房子,母亲开了一个小书店。
我虽然是个女孩子,但是母亲说我比男孩子都调皮,不安静。我们住的房子窗后有一口井,井水特别清澈。也许是井水中倒映着蓝天、白云;也许是我喜欢井水中倒映的自己?反正每天就喜欢在井边玩。母亲既要做生意又要看顾我,只要我一睁眼,她就提心吊胆,身心很累。
1948年,父亲与唯一的胞弟失去了联系,只知道叔叔在东北战场。建国后,父亲到处托人打听,不得而果。幸好,章丘有位和父亲要好的商人到东北做生意,父亲就把写给叔叔的亲笔信,托这位朋友带上。
这位商人是位老实人,因初到东北,不懂当地的生意经,犯了事,被政府收审了。审讯过程中,得知遼东省财政厅长是我的叔叔,他立即恳求要面见我叔叔。也许是冥冥中的机缘,他把父亲的信亲手交给了叔叔。经组织同意,叔叔将3000斤玉米和写给父亲的信一并交给这位商人,请他转交给父亲。
在信里,叔叔说他很快就要到辽阳工作,要我们举家到辽阳。就这样,我们全家告别了故乡,去辽阳定居了。
这是一支浩荡的队伍:
我的婶婶,父亲大弟(烈士)的遗孀,无儿无女;二伯母,父亲二哥丢在老家的病妻;堂姐,二伯父的么女,战乱中送给一户农人家做了童养媳,小丈夫早早去世了,夫家打算将堂姐下嫁给未成年的小叔子,堂姐不愿意;还有一位叫德珠的堂姑,是寄养在“燕翼堂”的一位远亲。
父母变卖了所有可变现的东西,凑齐了路资,全部家当只剩下一个破柳条包和两个铺盖卷。父母和我们,一行十人浩浩荡荡来到东北辽阳。
接待我们的叔叔吓了一跳,但是他深知九哥(我父)、九嫂(我母)的为人,尤其是看到年纪轻轻就成为烈属的寡妇——我的婶婶时,流泪了:“十一嫂(我牺牲的叔叔大排行十一,这位叔叔排行十二),放心吧,我们家要管你,党和国家也要管你……”
就这样,我们开始在辽阳日式小别墅(组织上分配给叔叔的住房)中生活。此时,父亲才知道他的胞弟是中共辽阳市委书记。
不久,北京的小姑(时任华北局综合处处长、姑父时任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接走了婶婶。婶婶终生留在小姑家料理家务,带大了小姑的三个孩子,享受着周恩来总理亲书的黄布条(建国初期的烈属证),陪伴十一叔的照片终老一生。她死后,根据遗愿,我们将她的骨灰埋在山东老家的烈士陵园里,和十一叔永不分离。
德珠姑姑也被上海的亲人接走了。堂姐被安排在“三七五”厂,从一个童养媳成为优秀工人、共产党员,结婚生有二子,都很有出息。父亲被分配到辽阳市基建办,任负责全市教育系统基建维修办公室的主任。不久,组织分配给父亲一套房子。
刚到辽阳那几年,我家像旅馆一样,不时接待来东北谋生的老乡。1954年,来了一对无儿无女的老夫妻,是抗战时期的老党员,女的是村妇联主任,男的当过村长。那天下午放学后,我正在院子里玩,母亲哭着奔向院门口,迎接刚进院门的一男一女。
原来,在母亲讨饭为生的那段时间,全功哥时常偷偷将村公粮救济她,她和其他家人才得以活命。那时,很多像母亲一样的抗属,男人抗战的抗战,牺牲的牺牲,政府照顾不过来。父母想办法把他俩安排到辽阳市四中当了校工。文革结束后,他们以离休的待遇返回老家颐养天年。
母亲有强烈的同情心、感恩心,尤其对软弱无助的人,包括给“燕翼堂”做过厨子的,做过大小管家的,她都劝父亲想办法帮忙。然而,父亲只是个“小官”,没有太大的能力安置这么多老乡,母亲总是出主意。几个厨子,父亲把他们交给了时任东北政法学校校长的堂弟(我的十叔),他们都成了该校各类食堂的骨干,晚年的归宿很好。父亲又通过叔叔的秘书,在小屯水泥厂、辽纺等单位安置了一些老乡。
叔叔知道后,严历批评了父亲。
当然,父母从没为了自己的事,向有“权势”的亲人提出过任何要求。为了生计,母亲一直在打零工,比如开票、力工、扛大包……也许是上苍对善良人的眷顾,她55歲那年,辽阳市劳动局批准了80个临时工转正,其中就有我的母亲。
1973年,遭受过多次批判的父亲终于获得了新工作,还没来得及到新单位报到,突发心梗病逝。很长一段时间,母亲总是流泪,自怨自艾。我想起了《范进中举》的故事,决定做恶人。母亲再流泪哭时,我对着她大吼:“还有完没完?人都死了,日子不过啦?怎么像祥林嫂一样!”
母亲嘎然一愣,从此再也没流过一滴泪,包括85岁时痛失长子都没有一滴泪。
2017年农历四月初八正午12点58分,97岁高龄的母亲走到了人生尽头。她一生无怨无悔地付出,走的时候干净利落,没有拖累任何人,自己也免受了很多折磨,在安静的睡梦中离开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