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路
摘 要 历史学习的目的是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以增强学生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本文根据初中生理解能力的特点,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增进初中学生历史理解力的路径与策略:一是基于问题的学习;二是彰显历史细节的魅力;三是讲好历史故事。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问题 细节 故事 历史理解力
理解力是理解能力的简称。“一个人最后用来引导他自己的手段是他的理解能力。”[1]人总是按照他的理解力做出自己的选择。《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2]。历史理解力是历史教学的核心,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在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理解力是我们教学的逻辑起点,同时又是教学的归宿。历史学习就是通过理解历史进而提高学生历史理解力的活动。可以说,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初中学生学习历史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理解力的不断提高不但奠定了历史课堂的高效,而且有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形成。
一、初中学生理解力特点
初中学生对历史理解有别于成人,这一时期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也是历史理解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生对历史理解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发展性。初中生在这一时期生理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理解力发展迅速,但是对历史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对问题的认识需要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二是阶段性。随着学生年龄的逐渐增加,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初一年级逐步从感性走向理性,初二年级逐步摆脱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加强,初三年级逐步走向成熟。总体呈现出一个逐步增加的态势。三是片面性。初中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力但还不成熟,对历史的理解往往一知半解,停留在事物的表象,对历史现象的本质认识不够,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二、增进初中学生历史理解力的策略
1.基于问题的学习
初中学生历史理解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长期不断的浸染才能够最终获得。用什么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关注的问题。通过长期的摸索实践,构建起基于问题的学习,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思考的开始,是开展思维活动的钥匙。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說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学生知识获得起源于问题的理解,问题是我们理解一切知识的钥匙,它是我们课堂的引爆点,通过问题的驱动让学生获得真实的进步,从而不断推进课堂的深度发展。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提升其思维的品质,增进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的覆灭”(川教版八年级上册)辽沈战役时,先让学生自学填写辽沈战役的基本史实,如起止时间、领导人、参战部队、主要战役、结果和影响等。先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通过一组问题逐步深入探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首先选择在东北地区发动辽沈战役?中国共产党为打败国民党采用了怎样的战略战术?其理由是什么?这场战役对中国共产党有怎样的意义?这场战役中国共产党获得了胜利,从中我们可以汲取怎样的历史智慧?这一问题组设计按照历史事件发展脉络层层深入,逐步展开,通过这组问题让学生对辽沈战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整个战役的来龙去脉就立体地呈现在了学生面前。
2.彰显历史细节的魅力
学生理解力的形成需要历史细节的注入,在传统课堂中,学生之所以理解能力差,在于教材本身缺乏对历史细节的描述。历史细节是指历史著作中的一些对较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情节、历史情境等进行较为具体的、形象生动的描述。它“可以使已经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可以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认识所学史实;并引发学生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3]。可以说,历史细节使我们的历史课堂变得更加有历史的味道,它让我们沉闷的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让学生在触摸和感知历史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让学生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学习拿破仑和拿破仑战争时,这样介绍:“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的政治家、军事家,是拿破仑帝国的皇帝。在法国革命战争中,他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25岁时被破格晋升为少将。当法国处于内外交困、革命即将被软弱的督政府葬送的时候,远在埃及作战的他,于1799年‘弃军而逃,回到巴黎,在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发动‘雾月政变执掌了法国的国家政权……”总结时说出这样两种观点:一是“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捍卫者、旧专制制度的掘墓人、叱咤风云的欧洲霸主、屡建奇功的军事家”。二是“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政治野心家,战争狂人”。这样总结既简练又形象,容易吸引学生,拿破仑这一历史人物形象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了学生面前。
3.讲好历史故事
历史由于逝去性这一特点,初中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历史故事以语言的生动性、情节曲折性吸引着学生。因此,讲好故事比较符合初中生年龄特征,这是初中学生喜欢听历史故事的原因。它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通过故事增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特别是在一些难于理解的抽象历史概念中,故事往往隐含着丰富的哲理,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历史问题。
我国著名史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说:“历史学骨子里是讲故事,这是我对历史学的理解。历史的灵魂是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个没有躯体的灵魂,是孤魂野鬼。做历史教师最重要的是学会怎么讲故事,把被教科书阉割掉的故事重新发掘出来活生生地讲给学生听。”[3]历史故事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有趣的历史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从而形成能力。初中学生正经历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发展阶段,是学生理解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历史故事往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表达了一个道理。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第八课“百家争鸣”(部编本七年级上)一课学习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中,讲好历史故事就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其中老子的思想“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让学生明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同样在如何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时,给学生讲“苛政猛于虎”的故事,通过这则故事让学生明白残酷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告诫当权者要关心民众疾苦,为政者一定要“仁”,做到以德服人。
问题、细节与故事是我们给学生深入浅出理解历史搭建的学习支架。通过这一支架,我们转换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在历史的过去与现在建立起现实的有效联系,实现了学生不但要学懂,更要悟透的目标,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历史理解能力,为学生学习历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约翰·洛克.理解能力指导散论[M].吴棠,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叶小兵.细节的重要[J].历史教学,2005(09).
[4] 曹传和.谈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10).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