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班级规模配置如何寻求“破”与“立”

2019-07-08 04:00欧运波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大班额义务教育

欧运波

摘   要 合理的班级规模配置是义务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然而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及学校布局不合理、择校现象客观存在而优质学校相对不足等一系列原因造成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问题依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寻求班级规模合理配置的“破”与“立”,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是当前学校尤其是城市中心学校所面临的难题也是重要的话题。因此,我们必须做到:严格遵守班级规模建设的基础制度,注重制度与行为相结合;不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均衡配置教育教学资源;加强整体性的“顶层设计”,使“小班化”班级成为教育的长久之策。

关键词 后课改  义务教育  班级规模  大班额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大班额”问题是阻碍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弊病之一,也是教育学界一直关注的话题。21世纪以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在探究新的教育方法、提升教育质量的同时,更要注重每一个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出台以来,有效教学与合作学习成为教育界最响亮的口号,它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然而“大班额”的问题似乎在近二十年新课程改革里并未得到有效解决,试想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学生又如何开展合作学习而达到全面发展?在这个急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如何破解“大班额”问题,又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寻求班级规模合理配置的新途径?

一、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现象的现状分析与问题表征

1.澄清:“大班额”现象比例仍然居高不下

据相关统计发现,至2017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班级占比总体在30%~40%之间,尤其是城镇的初中阶段更是司空见惯,这与国际上推行小班化教学的趋势不相一致,也与教育的本质不相吻合,教育的实质在于培养具有灵魂的人,而不是像工厂一样批量化生产。按照我国有关教育政策规定,班级规模应该以小学不超过45人、中学不超过50人为标准来建设,班级人数超过这一规定数量者则为“大班额”。然而在实际调查中可以发现,全国各地一些城市的学校中大班额现象还依然普遍,少则60人,多则80人,他们远远超过了这一规定的数据标准。尤为严重的是与中学相比,小学的大班额问题显得更加令人担忧,而且随着城镇化态势的不断加快,城区人口也不断增长,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大班额”的问题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显然,“大班额”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教师的情感投入、学生的学习态度等都受班级规模的影响。实践证明,在超出适宜范围的班级规模中,学生数量与学生的平均成绩呈负相关关系。一般来说,小班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2.正义性诉求: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有碍教育公平

在十七、十八世纪,推行班级授课制的初衷在于打破贵族或者宗教垄断教育资源的局面,从而促进教育公平。然而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大班额的班级规模显然是阻碍教育走向更加公平的滞后物。在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会造成城市与乡村学校之间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学生受教育过程不公平以及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分配不平衡等问题。在同一个班级,“大班额”使得不同的学生很难享受到公平的待遇,这并非是教师偏袒某些个别学生,而是由于学生的数量庞大使得教师疲于应对,而一部分学生得不到相应的关注便在所难免。佐藤学说过,学习的本质在于合作,然而大班额的课堂教学却沿袭了进化论的竞争法则而进行,这是有悖教育原理的。与标准班级或者小班额相比,“大班额”的学生很难享有平等的资源,如图书、学习资料、教学设备等等,因此,在整体上,“大班额”学生是无法与小班额学生相比的。

3.伦理向度:“大班额”不利于师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大班额”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班额”教室环境下,由于空间有限,不利于空气流通,尤其是寒冬时节,教室的门窗很少打开的情况下,极可能导致学生染上流行性疾病,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其次,“大班额”教室的座位拥挤,学生进出不方便,更有甚者,坐在后排的学生或者边上的学生离黑板太远,既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对他们的视力造成不良影响。最后,由于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也无力关注到更多的学生,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那些得不到关注的学生极有可能发展出各種不良的人格特征,这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十分不利。同时,班级规模大,不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1]。通常情况下,在学校教师紧缺的情况下,学生规模庞大的学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通常采取合并班级的方法来教学,增加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量,实行“大班额”教学。这样在无形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所要面对的都是正处于发展阶段尚未成熟的孩子,工作量较之于高中以及大学的教师来说,除了完成教学工作之外,还需照顾学生的生活、安全等等。有相关报道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每周工作不少于42.4小时,而班主任的工作时长更是达到52.1小时。教师的超负荷工作对其身心是十分不利的,根据叶澜教师提出的“生命·实践”理论,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生命体验,他们是带着热情与激情来生活的,并不仅仅是来工作的,可是大班额教学使得教师们整日叫苦连天,没有体会到教师职业的乐趣与职责所在,很容易产生严重的倦怠感与挫败感。

二、向现实溯源:义务教育阶段班级规模问题的原因探寻

有人认为,国家与地方政府对各级各类学校的财政投入不均是造成“大班额”出现的主要原因,使得一些学校的发展失衡,而家长往往会选择占据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却对那些发展落后的学校置之不理,这样,前者会出现人满为患,而后者则会无人问津。当然,产生大班额现象的原因很多,具体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化速度加快,新建学校发展滞后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乡村大多数人都朝着城市迁移,每年都会有不同规模的人们涌向城市,然而,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能力有限,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不相匹配,许多地方政府不能够根据城市建设与发展规划来控制城市人口,并且有效地规划教育教学用地。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城市的学校除了几栋楼房,没有其他任何教学用地,如操场等,而这些学校为了解决学生的上学问题,依然只能增加学生数量,扩大班级规模。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庞大群体则是农民工随迁子女,这也是现当代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城市学校的解决办法只能是扩大班级规模,让他们随班插入。当然,综合来看,城镇化进程中造成“大班额”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与“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改造和布局调整、产业特征、学校的布局、学校的教育质量、住房租金及人们的教育观念等均有关系,对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2]。

2.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且学校布局不合理

我国教育发展至现阶段,已经真正实现了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三大特征的义务教育,教育问题的重心从“上学难”开始转变到“上好学”中来,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投入总量以及教育的资源配置在城乡与校际之间分配不平衡,导致大多数学生不能够满足其“上好学”的愿望,然而人们对于教育优质资源的追求使得乡村一大部分人口向城市流动,这也就造成了大班额产生的结果。具体而言有两方面的体现:首先,农村学校的学生尤其是薄弱学校的学生逐渐减少,班级规模不断萎缩;其次,城市的重点学校、实验学校等由于在市场上赢得了声誉,其生源也是源源不断,农村有条件的学生都会到城里去上学,因此城市的班级人数越来越多。然而,城市学校的有效建筑面积以及教师人数都相对有限,在如此规模数量的学生进城后,“大班额”现象的产生也就难免了。具体而言,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城区学校存在严重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教育资源供应不足,但是城市与农村学校的学生人数相对集中。二是农村地区的学校布局分布不当,从而使得一些学生不得不流向城市。其做法主要有:撤点并校、“学校进城”,农村学校也因此而萎缩消失,城区学校规模却不断增加。城乡之间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以及农村地区向城市移民是大班额出现的主要原因。

3.择校现象客观存在,优质学校相对不足

近年来,无论是人们对于“教育改变命运”观念的奉行,还是人们对“终身教育”理念的遵从,总之,教育的重要性在人们的心中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所有家长们的心愿,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讲到的:“家长们一般希望他们的子女得到比他们自己更高程度的教育,即使教育所开辟的广阔前景实际上是虚幻的,人们仍是把教育视为促进社会变动的基本手段”。在家长们的眼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他们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愿的起点,因此选择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他们一生之追求,他们绞尽脑汁只为孩子选择心仪的学校,如此一来,择校之风更是愈演愈烈。在农村,更多的农民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他们都渴望孩子能够接受好的教育资源,许多无法在城市定居的家长甚至在城市学校周边的小区租房以陪孩子在好的学校就读,无论是农村家长还是城市家长看来,选择“好学校”甚至“好班级”似乎就意味着孩子向着成功迈出了第一步,因此这种班级的规模永远难以得到有效缓解。然而,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资源还存在着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不平衡,优质资源的分配也难以满足每一所学校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出于家长的呼声还是学校自身的利益,一些学校和班级扩大规模也是应时务之需、在所难免了。

4.“小班化”教育政策落实不到位,只是作为“权宜之计”

在“有效教学、小班化、合作学习”等教学口号的呼声下,我国也在某些学校进行“小班化”的试点,其理念在于“先试点、再推广”,实践证明从整体上来看,小班化教育无论是在时间、速度还是在教育质量方面都要优于大班额的教育,然而,其他学校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在于学生数量依然无法骤减下去,班级数量以及师资等都无法满足小班化带来的问题,原则上每一个班级控制在30~40人为宜,然而实际上许多班级都超过这个数量,而所谓的“小班化”只是作为应对政策的权宜之计,教师们也无能为力,他们也赞同小班化的理念,认为那样既可以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能做到因材施教,可是,大多数学校实施小班化教育目的并非由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影响所致,而只是顺应社会大流而为。某些学校实施的小班化教育其实只是在原有大班额教育下的改动,但是一个学校总的教育资源、教育设施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因此,要恰到好处地推动小班化教育,就不能似是而非,作为国家的一项公共性政策,教育就要在推动社会走向公平与正义方面发挥作用,“要以程序化、制度化的价值选择过程来规范约束决策者的价值选择,实现整体意义上的教育质量提升,而不是顾此失彼,被作为一种权宜之计”[3]。

三、如何寻求“破”与“立”:我国班級规模合理配置的路径选择

1.严格遵守班级规模建设的基础制度,注重制度与行为相结合

首先,班级规模是基础制度。我国对于班级规模制度的各项制度是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经验而作出的决策,而不是凭空设想的,它是集理念、效率、技术、过程与结果的重要制度规定。教学的基础性资源也即学校的空间条件,学生与这一空间资源的占有比例应该有科学的规定,而不是任意妄为,在严格遵守这一基础制度的情况下,学校按照其空间面积进行班级数量的核定,从而规定学校招生计划与班级规模。其次,适当的班级规模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技术条件。班级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行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班级规模有着密切的联系,“大班额”的情况下,教师只能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并且很少与学生取得互动,而在小班化的模式下,课堂中桌椅可以随意挪动,学生之间也可以积极互动,合作学习也便得以展开,教师能够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这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并且可以开发其专注力与创造力。“对班级规模制度进行制度修订与检查反馈是教育制度建设的重要职责,也是保证教育制度的质量和生命力的必要条件,否则制度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会加剧教育改革的难度。”[4]最后,班级规模的执行应成为教育督查的重要内容。虽然,国家的政策规定中小学班额人数范围,但在实际情况下许多班级的规模却超出了这个范围,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脱离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最大问题,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即学校并没有重视制度与行为相结合的问题,导致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制度是制度、行为是行为的现象,缺乏有效督查与纠正,因此,应将学生的素质发展与差异化发展相结合作为义务教育督查的主要内容。

2.不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均衡配置教育教学资源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解决“大班额”现象的基础,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人们择校的态度,所以只有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分配平衡,才是当下之需,也是长远之计。具体来说,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大农村偏远学校经费的投入,从而使其硬件设备的建设力争中上水平,这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关键所在,也是消除“大班额”现象的起步阶段。其次,农村学校教师的待遇必须增加,这样才有可能引进人才,如增加且合理配置教师编制,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等等,师资水平是一个优质学校的核心,这样有助于减少“盲目择校”或者“大班额”的反教育现象,因此,政府、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要极其重视这一教师配置问题,力争打造一支有足够数量、水平一流、结构合理的教育梯队。最后,改善薄弱学校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实现教育与资源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这也是从源头上消除“择校热”与“大班额”现象的重要一步。近年来,国家实行“全面改薄”作为实现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发展以及政府督导的重点,并倡导各校之间优质资源共享,从而在一个地区形成“中心校+分校”的办学模式,这种方式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资源的供给,实现了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的全学区覆盖,也遏制了择校的问题,减缓了“大班额”现象的产生。

3.加强整体性的“顶层设计”,使“小班化”班级成为教育的长久之策

实践证明,小班化教育的模式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方式,小班化教育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它的实行不仅可以确保每一个孩子获得更多的关注,使孩子们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而且可以改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最终提高学生的成绩与教育质量。因为学生数量的减少,也就意味着教师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每一个具有个性与独特性的学生身上,对他们的学习风格也可以进行更加深刻的了解,对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学”。小班化教育客观上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时空的优势,使教师有时间和精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成为可能[5]。虽然近年来,政府主管部门、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对小班化教育的评价也莫衷一是,存在较大分歧,然而不管如何,在教育探索的过程中小班化教育的理念与实践都被证明是正确的。因此,我们认为,当前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各界以及学校应当采取一些有力措施来实施小班化教育,以保证这一教育模式的顺利开展。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首先,稳定规模。现实境遇下,我国各地区差异、城乡之间差异较大,因此教育发展极不平衡,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故而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显然不切实际。我們认为各教育行政部门在保留现有小班化教育学校的基础上,应该继续探索小班化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教育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对于大班额的学校逐步缩小其规模,不断走向小班化教育,这样学生可以得到更多关注,教师也可以更新其教育理念,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其次,经费支撑。任何基础教育改革要顺利进行都离不开经费保障,小班化教育的实施当然也需要政府以及各界人士的经费支持,教育是惠国惠民的社会事业,对于小班化教育改革的这种投入大、涉及面广的系统性工程,政府的财政拨款当然必须负主责。可以这样说,小班化教育的有力推进如果没有充足的经费作支撑,最终也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最后,制度规范。小班化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课程教学中去,一方面学校要制定一定的规范体系来推进小班化教学,另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和规定,使其真正地规范化、合理化。只有这些政策文本的出台,才可能引领小班化教学从理念探索向着实践规范推进,使得许多教师不仅知道为什么如此做,还要知道应该怎么做。总之,小班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敢于与国际接轨,大胆尝试,小班化学校应加强整体性的“顶层设计”,确保系统工程的同步实施。

参考文献

[1] 田宝军,穆冬雨.小学阶段“大班额”问题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02).

[2] 傅维利,张淼.论城市化进程对中国义务教育班级、学校规模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1).

[3] 刘复兴.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价值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3).

[4] 徐爱杰.依法治教从遵守班级规模制度开始[J].上海教育科研,2016(10).

[5] 王淑芬,吴永军.小班化教育:是权宜之计,还是长久之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6(08).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大班额义务教育
北海:消除“大班额”成效显著
2018年如期完成化解义务教育超大班额任务
抓紧消除大班额不等于“一步登天”
唐山: 2020年消除“大班额”
今年起将基本消除超大班额
税费改革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教育部: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的大班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