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春霞
(成都儿童专科医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临床上以核心体温作为衡量体温的指标,正常人体温度维持在36.2-37.5℃。小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容易随环境温度而改变术中患儿核心温度下降2℃。患儿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手术部位感染风险;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凝血功能降低;寒颤;药物代谢周期延长等。
选择1-12岁择期手术100例,分为两组。术前均无发热及呼吸道症状。皮肤完整无破溃。
手术室内温度术前半小时恒定在24℃。湿度保持在50%-60%之间。患儿自主穿衣一件,去除厚外套。常规暴露消毒部位,常规铺置无菌巾,麻醉方法为静吸复合全麻,麻醉诱导为芬太尼/氯胺酮、咪达唑仑。术中七氟烷吸入维持全麻。术中监测体温变化,使用同一台监护仪体表温探头,测量位置统一为腋窝,连续监测手术前、麻醉后半30min,60min体温值做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组体温下降>0.5℃8例,其余波动在-0.4±0.1℃之间;B组体温下降均<0.3℃,上升大于0.5℃2例,其余波动范围-0.1±0.4℃。两组均未低于35℃。术前两组比较P>0.05,麻醉后30min、60min比较P<0.05,说明低体温预防会直接影响术中体温变化,是手术护理必要环节。见表1
表1 术中体温变化(单位℃)
小儿体温调节机制发育不全,体表面积大,皮下脂肪少,皮肤角化程度低。手术部位消毒区域暴露,未加温液体的输入,以及麻醉药的使用导致容易出现术中低体温情况。从而降低机体免疫力,引起外周血管收缩,致血流量减少,增加手术部位感染风险;心血管系统并发症风险增加;凝血功能降低;药物代谢周期也容易收到影响。本组资料虽未出现低体温病例,但是能清晰显示当采取低体温预防干预的B组,可以大幅度防止术中体温下降。
研究控制措施的目的,是为了更好预防小儿术中低体温发生,预防比复温更容易做到,而且对小儿影响小,更符合以人为本、优质护理的理念。
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2-24℃[1],新生儿室温可调节至27-29℃。湿度保持在50%-60%。[2]
注意覆盖,尽可能减少皮肤暴露。可使用塑质材料(如手术薄膜)能较好减少蒸发、对流散热,起到辅助保温作用。
可使用充气式加温仪、保温毯及其他加温设备。
静脉输注及体腔冲洗的液体宜加温至37℃。皮肤消毒液、冲洗液、静脉注射液加温至37℃[3]。对于少量库存血使用可放置20min后再输注;当用血量较大时,则可预见性将血液加温至30℃,但不要超过35℃,以免溶血[4]。
除采取上述保温措施外还需额外预防:新生儿手术室温可高达27-29℃ ,同时湿度5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