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晓卿
(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1)
脑动脉供血不足型头晕是脑动脉供血不足的常见症状,是由脑缺血缺氧,引发脑组织功能障碍,患者可出现头晕、头痛、视物模糊、吐字不清、肢体麻木、身体乏力等症状,病情反复发作,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明显负面影响。本病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一,无特效治疗药物,护理干预对改善病情有重要作用。全面护理干预能够针对本病对患者的影响,进行个体化的心理、生理、病情等护理,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抑制病情复发[1]。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全面护理干预在脑动脉供血不足型头晕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现具体汇报如下。
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科治疗的112例脑动脉供血不足型头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男27例,女29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60.4±9.2)岁,病程6个月-9年;对照组56例,男26例,女30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61.1±9.8)岁,病程6个月-10年;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动脉供血不足型头晕诊断标准,经TCD检查显示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排除合并器质性脑血管疾病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特点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按内科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全面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患者长期受到病情折磨,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抑郁等心理情绪,护理人员应在沟通交流过程中评估患者心态,采用积极的、鼓励的、安慰性的语言与患者沟通,注意沟通技巧,多采用治疗效果好的病例鼓励患者,从而建立护患间的互信,树立治疗信心。②病情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可使用穴位按摩的方法,揉按四神聪、百会等穴位,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血氧含量,10min/次,3次/d[2]。③用药护理。根据医嘱指导患者用药,告知患者用量、用法、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每日叮嘱患者服药,避免漏服错服,也要注意用药安全,一旦发生不良反应立即给予评估,并进行针对性处理。④预防并发症护理。向患者讲述本病常见的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危害,重视血压及血脂的监测,避免危险因素的刺激,以防严重并发症发生。⑤日常指导。日常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生冷刺激,根据患者的个体饮食偏好制定个体化食谱;指导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包括散步、打太极等,运动量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以提升机体免疫力。出院前再次强调按时服药、日常饮食、运动调理的重要性,定期来院复查[3]。
记录护理前后头晕发生频率、头晕持续时间;观察护理后有无恶心、呕吐、一过性心悸等不良反应发生。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x2检验,率(%)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头晕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头晕情况比较(±s)
注:*与#相比,P<0.05。
组别 头晕发生频率(次/d) 头晕持续时间(min/次)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56) 18.7±4.5 4.1±1.1 18.5±4.2 5.2±1.4*对照组(n=56) 19.2±4.8 12.3±2.4 18.7±4.1 10.1±1.7#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n%)
脑动脉供血不足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有关,导致血管狭窄、血液黏稠度升高、供血减少、血流速度减慢等,使得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本病治疗难度大,容易反复发作,若病情持续进展可并发脑血管意外,因此早期的干预治疗和护理至关重要。全面护理干预以患者为中心,根据病情特点制定个体化、针对性、全面的护理干预策略,从心理、病情、用药等多个方面进行护理,提升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改善心理状态,规律用药,改善生活习惯,并进行饮食及运动调理,能有效促进头晕的缓解,提升临床疗效[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头晕发生频率、头晕持续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一过性心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充分证明全面护理干预在脑动脉供血不足型头晕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确切,缓解头晕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