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测检验法”巧破“试题迷宫”
——以2018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试题第25题为例

2019-07-08 07:05吕莲花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辅助线四边形迷宫

吕莲花

(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学)

数学教育要尽可能引导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教师在讲授习题时,如果将答案直接给出,对学生来说就像波利亚形容的“帽子里的兔子”一样,是变魔术变出来的.没有发现的理由,没有思考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没有说服力的.解答题不像证明题那样可以从结论入手,其没有结论特点,无法给予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考方式,因此辅助线的作法就更不容易想到.这就像走迷宫一样,只知道入口所在,而不知道出口所在,想成功走出迷宫就很难实现,过程中也会受到更多阻碍.但是如果可以找到出口,那么走迷宫的过程就有了方向感,也更容易成功,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同时以入口和出口为起点,双向出发,在中间找到汇合点.或者有了出口的方向性指引,就努力朝着一个方向走,这样问题就容易解决了.下面以2018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试题第25题为例,对如何利用上述方法走出迷宫,做以相关的分析.

一、试题再现

题目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B=60°,∠D=30°,AB=BC.

(1)求∠A+∠C的度数;

(2)连接BD,探究AD,BD,CD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若AB=1,点E在四边形ABCD内部运动,且满足AE2=BE2+CE2,求点E运动路径的长度.

图1

二、思路分析

1.观察条件,寻找方向

首先,观察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1)∠B=60°;(2)∠D=30°;(3)AB=BC.可以将条件(1)和(2)组合放在四边形ABCD中考虑,也就是四边形ABCD已知两个对角∠B=60°,∠D=30°,那么根据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可知∠A+∠C=270°.因此第(1)小题迎刃而解.

其次,将条件(1)和(3)组合,如图2,连接AC,得到△ABC是等边三角形.也就可以得到:(4)AB=BC=AC;(5)∠B=∠BAC=∠BCA=60°.

图2

条件(4)和条件(5)在第(1)小题的解题中没有用到,那么必然会在第(2)小题或者第(3)小题的解题过程中使用.

在第(2)小题中,需要讨论线段AD,BD,CD之间的关系.如图3,通过观察发现并不能将线段AD,BD,CD之间的关系和条件(4)(5)联系上.因为∠ADC=30°,所以可以得出点D是一个不固定的点,思考可以得出点D的轨迹应该是一条在以线段AC为弦的圆上的圆弧,且所对圆心角的度数是300°.

图3

2.猜测答案,定向出口

此时就是走迷宫的中间阶段,从入口出发的路已经走到尽头,走到了一个看似死胡同的位置,此时只能寻找出口,确定应该朝哪个方向走.

观察图形,使用猜测的方法确定出口.根据常见的线段之间的关系,以及线段AD,BD,CD的长短,猜测其之间可能存在以下两种关系:(1)AD+CD=BD;(2)AD2+CD2=BD2.因为点D是动点,所以线段AD和线段CD的长度也会随之改变,因此排除关系(1).根据线段的长短关系,及其之间的变化关系,猜测线段AD,BD,CD之间满足关系(2).

3.检验答案,确定正误

由于点D的运动轨迹是一条弧线,故可以将点D移动到特殊的位置来检验猜想是否正确.

位置1:如图4,当点D恰好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时,可得∠BCD=180°-∠B-∠D=90°.在Rt△BCD中,∠D=30°,设AB=BC=AC=a,可得.所以AD=BD-BA=a.于是.所 以AD2+CD2=BD2.猜想得证.

图4

位置2:如图5,当点D为ADC的中点时,ADC是以点O为圆心的弧.此时AD=CD,∠AOC=2∠ADC=60°,所以此时△AOC是等边三角形.设AB=BC=AC=AO=CO=a,则可得.因为OD=OA=OC=a,所以.所以.在Rt△ADE中,.因 为AD=CD,所以.猜想得证.

图5

4.合情推理,走出迷宫

我们已经通过两个特殊位置的点D验证了猜想AD2+CD2=BD2的合理性,接下来就要从一般情况来论证猜想的正确性.这时需要将条件和结论合起来思考中间的推理过程,回头看现阶段的已知条件:(1)∠B=60°;(2)∠D=30°;(3)AB=BC;(4)AB=BC=AC;(5)∠ABC=∠BAC=∠BCA=60°;(6)∠A+∠C=270°.因为猜想的结果AD2+CD2=BD2满足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所以这三条边必然可以转化到一个直角三角形中,那么必然会有直角.而条件(6)与直角合在一起恰好是周角,于是推理就走向将∠A和∠C通过旋转、对称或者平移合在一起,那么周角所剩下的角就是直角.而△ABC是等边三角形,通过旋转即可以将∠A和∠C合在一起.此外,将∠B与∠D相加,就可直接得到直角.

三、多种解法

以下展示题目第(2)小题的两种解法.

解法1:如图6,将线段BD绕点B顺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BD′,连接DD′(也可以以BD为边向下作等边三角形BDD′,或将△BAD绕点B顺时针旋转60°),

所以△BDD′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BD=BD′=DD′.

因为∠ABC=60°,AB=BC,

所以∠ABD=60°-∠DBC=∠CBD′.

所以△ABD≌△CBD′.

所以∠BAD=∠BCD′,AD=CD′.

由第(1)小题结论,得

∠BAD+∠BCD=270°.

所以∠BCD′+ ∠BCD=270°.

所以∠DCD′=360°-270°=90°.

所以DC2+CD′2=DD′2,

即AD2+CD2=BD2.

图6

还可以将BD逆时针旋转60°,也可以证明出结论,证明方法相同.

解法2:如图7,以CD为边向下方作等边三角形CDF.

则CD=CF=DF,∠CDF=∠DCF=60°.

因为∠ABC=60°,AB=BC,

所以△ABC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ACB=60°,BC=AC.

所以∠BCD=60°+∠ACD=∠ACF.

所以△BCD≌△ACF.

所以BD=AF.

因为∠ADC=30°,∠CDF=60°,

所以∠ADF=90°.

所以AD2+DF2=AF2,

即AD2+CD2=BD2.

图7

四、类比迁移

以上两种解法都是在猜想的基础上,将原有的条件转化成与猜想相关的图形,合情推理自然通畅无阻.在此类问题中,猜想和条件对推理同等重要,但是猜想并不是无端的猜测,而是在观察基础上的合理猜想.波利亚认为,观察可以导致发现,观察只给出初步的归纳结论和猜测,不给出证明,检查你的猜测,可以考查一些特殊的情形和结果,任何特殊情形和结果被验证为正确,都增添了猜测的可信度.在以上的模式下,此题第(3)小题也就不那么难以解决了.

第(3)小题新增条件:(7)AB=1;(8)点E在四边形ABCD内部运动,且满足AE2=BE2+CE2.针对条件(8),我们可以类比解决第(2)小题时的猜想过程,猜想作图的方法依然是旋转.

解:如图8,将△ABE绕点B顺时针旋转60°,

得到△CBE′.

连接EE′,

则BE=BE′,∠EBE′=∠ABC=60°,AE=CE′.

所以△BEE′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EE′=BE,∠BEE′=60°.

因为AE2=BE2+CE2,

所以CE′2=EE′2+CE2.

所以∠CEE′=90°.

所以∠BEC=∠BEE′+∠CEE′=150°.

所以点E在以BC为弦的圆弧上,

且圆周角∠BEC=150°.

所以圆心角∠BOC=60°.

图8

如图9,以BC为边,在△ABC的另一边作等边三角形BOC,再以点O为圆心,BC的长度为半径作圆,取在四边形ABCD的内部的圆弧,就是点E的运动路径,点E运动路径的长度为.

图9

五、反思启示

动点求解线段关系的题型对学生来说较难的原因一般有两点:(1)没有明确的结论,不知从何下手;(2)图中缺少辅助线,没有结论的猜想,不知道辅助线应该如何作.

日常教学中遇到动点求解题,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先从线段的长短关系等做以分析并猜测答案,再使用特殊位置检验猜想,且尽量使用两种及以上位置进行检验,避免猜测的错误,最后根据猜测和检验的结果,联想辅助线的作法.

此类试题在中考压轴题的位置比较常见,其主要考查学生联想、猜测、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此类问题时,切忌直接给出辅助线,或者要求学生必须怎样做.数学的思维是有连续性的,数学的方法是有可循性的.解决这类问题要从观察、分析条件入手,当无法继续或者走入“死胡同”时,再从结论入手.先采用猜测的方法得出结论,结论也许不唯一,但一定可以逐一排除,进而确定最可能的结论.如果结论不能简单的被证明,则可以使用特殊位置或者特殊值的方法验证猜想,在猜想正确的基础上,再结合条件和结论进行合情推理.整个解题过程经历了观察、猜测、检验、合情推理的过程,使用了猜测检验的数学方法,前后连贯的使用了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统一与结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数学课程有如下叙述: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样,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是进行解题教学时,思维的过程及其分析过程比答案更为重要.

猜你喜欢
辅助线四边形迷宫
两种重要的辅助线
圆锥曲线内接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遇见角平分线如何作辅助线
四边形逆袭记
常用辅助线在圆中的运用
大迷宫
迷宫
捕网迷宫
创造独一无二的迷宫
Have Fun with M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