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晖 张力钧 楚恬思
我国作为贸易大国,面临着大量的贸易摩擦,近年来针对我国启动的“双反”调查,实行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数量急剧上升。2018 年3 月23日,美国正式对我国启动“301 调查”,指令相关部门对340 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引发了中美贸易战。究其本质,可以发现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距离、经济制度距离、法律制度距离是引发贸易摩擦、阻碍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原因。然而,制度距离不完全是一个“坏东西”,在特定情况下,制度距离甚至可以促进国际贸易规模的增长。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例,“一带一路”沿线横跨亚欧大陆,既包括少数发达国家,也包括最不发达国家和大量发展中国家,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制度距离不可谓不大,但这并没有阻碍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长。2011-2016 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比重从24.6%上升到25.7%。这表明制度距离对国际贸易规模可能存在促进作用。以上实践表明,制度距离对国际贸易规模存在正向、负向影响。那么,国家间的制度距离对国际贸易规模究竟有何种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制度距离影响国际贸易规模的作用机制。为此,本文运用交易费用理论阐述制度距离抑制运用国际贸易规模的作用机制,运用多样化消费偏好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解释制度距离提高国际贸易规模的作用机制,旨在为揭示制度距离与国际贸易规模的内在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关于国家间的制度距离对国际贸易规模的影响研究,学术界没有一致的结论。从整体看上,现有研究分为两类:第一,制度距离对国际贸易规模有显著的负向影响。Wei & Shleifer(2000)、Linders &Slangen(2005)、De Groot 等(2004)、Lavallee(2005)、Angkinand&Chiu(2011)、Thomas(2012)、De Mendon?a(2014)、Bojnec&Ferto(2015)等研究均建立了以制度距离为自变量、双边贸易规模为因变量的实证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制度距离对双边贸易规模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第二,制度距离对国际贸易规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曹麦(2013)从文化服务出口的角度探究制度距离的影响,发现制度距离对于中国文化服务出口有推动作用。潘安等(2013)利用了我国对18 个国家和地区的稀土国际贸易数据,运用经济自由度指数研究制度距离对中国稀土国际贸易的影响,发现不同类型的制度距离对中国稀土国际贸易的影响路径及产生的效果有所不同。也有研究表明,制度距离对双边贸易影响较小(万伦来等,2014)。由不同研究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国家间制度距离对国际贸易规模的影响具有复杂性。从现有研究来看,许多研究从交易费用的角度解释并检验了制度距离对国际贸易规模的负向影响,而对于制度距离对国际贸易规模带来的正向影响却缺乏足够的理论解释。本文基于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试图从理论上厘清制度距离影响国际贸易规模的作用机制,辨析制度距离对国际贸易规模的异质性作用。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对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起到约束作用(North,1981),它为行为主体设定了特定的成本-收益结构,并为行为主体提供了稳定的预期(杨德才,2016)。按照二分法,制度可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North,1990)。
制度距离的概念最早由Kostova(1996)提出。他认为制度距离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管制制度、规范制度及认知制度方面的不同。随后,Gaur&Cu(2007)、Phillips & Ge(2009)、Wu(2009)、潘镇(2008)、郭苏文(2010)等国内外学者均对制度距离的概念和内涵做出了拓展。本文主要研究正式制度距离,按照制度距离的作用领域将其分为三个维度:政治制度维度、经济制度维度、法律制度维度,探讨各维度对国际贸易规模影响的作用机制。
制度距离抑制国际贸易规模的作用机制主要由交易费用理论解释。交易费用又可分为外生交易费用和内生交易费用。外生交易费用是指在交易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发生的费用,而非因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导致经济扭曲的结果(杨小凯,2003)。外生交易费用在行为主体做出决策之前就能看到大小。就国际贸易而言,商品运输过程中所耗去的资源是直接外生交易费用,而用于生产运输、通讯以及交易过程中的交易设施则是间接外生交易费用。在数学建模中,通常使用“冰山成本”的概念指代(Samuelson,1952;Fujita,1999)。内生交易费用是指只有在所有行为主体都做出了决策后才能确定的交易费用(杨小凯,2003)。内生交易费用由不同的行为主体参与分工福利时的机会主义行为引起,就国际贸易而言,政府、企业等行为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是导致内生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
政治制度在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义。在宪法经济学中,政治制度被界定为与投票权、选举规则、权力分离与平衡及其边界等方面的相关制度(Schmid,2004)。这些政治制度被称为宪法层次上的制度,包括宪法、立法、司法和行政实体的规则。国家间的政治制度距离即表示它们在宪法、立法、司法和行政实体规则上的差异。
(1)政治制度距离引发的外生交易费用
两国间的政治制度距离会导致合约实施的不确定性。合约的实施需要国家的强制力进行保障,因此,政府的清廉程度、行政效率等政治制度因素会影响合约的执行。企业为避免因不熟悉他国的政治制度而在贸易过程中产生摩擦,需要付出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进行事前调查,从而形成交易费用。在发生贸易前用于熟悉他国政治制度所付出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构成了政治制度距离带来的外生交易费用。
(2)政治制度距离引发的内生交易费用
政治制度距离体现了贸易双方国内政治力量博弈规则的差异,而这种博弈规则的差异对两国国际贸易规模有负向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强调,贸易政策等经济政策在是由各种与经济利益相关的政治力量、被选举的领导人的目标和选举人的判断来决定的(金祥荣,2007)。政治制度质量更好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能获得更高比例的贸易福利,而政治制度质量更低的国家获得的贸易福利较少,甚至难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利。这种贸易福利分配上的不对等在很大程度上是引发贸易摩擦、贸易保护甚至贸易战的导火索(Levchenko,2007)。制度质量更低的国家存在更多倾向于支持贸易保护的力量,这些力量容易在政治博弈中容易占上风,并享受贸易保护带来的经济租金。而制度质量更高的国家则会针对其贸易保护政策展开报复。贸易双方在制定贸易政策时考虑各自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极有可能制定一些抑制国家整体福利的政策,进而对贸易活动产生不利的影响。由政治利益集团博弈所带来的福利损失可视为政治制度距离带来的内生交易费用。
经济制度被定义为对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进行激励和约束的制度(North,1990)。Schmid(2004)认为经济制度主要通过经济政策和经济自由化体现,具体包括财政制度、货币制度、信贷制度、产权制度、关税(Teece,1986;Furman et al.,2002)、政府保护(Boddewyn et al.,1994)等。
(1)经济制度距离引发的外生交易费用
两国的经济制度是两国的厂商规模、生产效率、市场结构、贸易行为等经济活动方面差异的重要体现。具体而言,两国在海关效率、口岸调度、政策制度、信息服务、贸易相关系统的自动化和电子化水平等贸易便利程度的差异主要由技术发展水平、劳动力素质等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外生于贸易行为本身,因此本文将以上贸易便利程度的差异所带来的交易费用界定为经济制度距离所带来的外生交易费用。进出口企业对于母国的经济制度环境更为熟悉,当它们与其他国家产生贸易联系时需要适应他国的经济制度环境,这一过程需要耗费经济成本、时间成本,进而引发了外生交易费用。经济制度距离越大,企业适应不同国家经济制度环境的难度越高,产生的外生交易费用越高。
(2)经济制度距离引发的内生交易费用
与外生交易费用不同,经济制度距离所导致的内生交易费用主要包括因贸易摩擦、贸易战所产生的经济成本,并通过关税、非关税壁垒、贸易政策、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等直接作用于国际贸易。这些经济政策的制定受贸易伙伴行为的影响,因此产生的交易费用内生于国际贸易行为。以关税的制定为例,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工业、支持本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往往会对本国出口商品实施补贴,对他国商品征收高关税,直接导致两国进出口商品的成本差异。同时,他国则可能针对本国的关税制度,对本国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增加了内生交易费用,从而阻碍自由贸易的发展。
法律制度被定义为法的整体,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及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属于一种最规范的正式制度(杨德才,2016)。法律制度的功能在于调节、调和与调解各种错综复杂和冲突的利益,以便使各种利益中大部分或文化中最重要的利益得到满足,而使其他的利益最少的牺牲(Pound,1942)。从这个意义上看,国家之间法律制度的差异代表着各国文化中利益取向的差异,这种差异势必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
(1)法律制度距离引发的外生交易费用
两国间的法律制度距离容易导致企业对合约产生误解,进而产生法律纠纷,这对企业形象、名誉均有负面影响。企业为避免因不熟悉他国的法律制度而在贸易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往往需要进行事前调查,并聘用中介机构进行咨询,从而形成了交易费用。在发生贸易前用于监督合约签署与执行所付出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构成了法律制度距离所导致的外生交易费用。
(2)法律制度引发的内生交易费用
当企业在他国进行贸易活动时因不熟悉当地法律制度而产生纠纷后,企业需要付出更多成本用于适应和调整。国际贸易中所涉及的双边、多边谈判,实质上是利益博弈的动态过程,而这一过程受到国家间法律制度距离的影响。国家之间法律制度距离越大,谈判协商达成一致的难度就越大,所耗费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越高。有时为了达成某一协议,各方需要对国内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带来更大的谈判成本。这些因法律制度差异所导致的谈判博弈福利损失可被视为法律制度引发的内生交易费用。
综上所述,政治制度距离、经济制度距离、法律制度距离增加了国际贸易的交易费用(Acemoglu et al.,2005),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对两国间贸易规模产生负向影响(Smarzynska,2000;Meyer,2009)。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交易费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减弱的趋势。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输工具的升级,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各国贸易便利化水平越来越高,使得外生交易费用对国际贸易规模的影响越来越小。内生交易费用内生于贸易活动,由贸易摩擦、贸易谈判等因素产生,理论上不可能完全消灭,但仍然可以通过全球贸易规则的逐步建立、多边贸易协定、双边贸易协定的签订降低内生交易费用的影响。由此,交易费用对国际贸易规模的负向影响力在逐渐下降。那么,制度距离是否会通过其他途径对国际贸易规模产生正向影响呢?
国家间的制度距离会导致生产组织方式的不同。根据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原理(Marx,1846),国家间的制度距离反映了它们的经济基础差异,而拥有不同经济基础的国家可以通过分工,专业化地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再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将不同产品运送至消费者面前,满足消费者对多样化消费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制度距离是比较优势的源泉,而比较优势又是分工的基础、国际贸易的原因,这意味着制度距离可以通过比较优势的渠道对国际贸易产生正向影响。
另外,现有文献普遍忽视了制度距离通过消费偏好渠道影响国际贸易规模的作用。Dixit&Stiglitz(1977)、Krugman(1979)等研究表明,国际贸易可以带来更广阔的市场,使得可生产的产品种类增加,进而满足消费者多样化消费的倾向。两国间的制度距离导致两国消费者消费偏好产生差异,而分工生产和国际贸易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于多样化消费的需求。因此,制度距离可以通过多样化消费渠道对国际贸易规模产生正向影响。
政治制度距离导致国家之间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使各国之间形成比较优势,进而促进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根据制度变迁理论,由于各国初始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条件存在差异,对制度变迁的需求是不一致的,这使得各国存在差异化的制度变迁路径(Schmid,2004)。在实践中,经济政策、贸易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由不同的政治集团、利益集团相互博弈动态过程。各个国家的发展情况不同,国内利益博弈千差万别,由此导致的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各具特色(叶建平,2015)。差异化的贸易政策、产业政策推动了分工,提高了各国在全球化生产中的专业化程度,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与政治制度距离对国际贸易的作用机制相似,经济制度距离同样导致国家之间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使各国之间形成比较优势,进而促进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以出口退税制度为例,一般而言,出口退税有利于出口商品降低贸易成本,进而产生比较优势,促进该类商品的出口。各国通过制定各具特色的出口退税制度保护不同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助于提高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互补性,改善商品贸易的结构,提高国际贸易的规模。
另外,经济制度距离会导致消费者偏好的差异。笪贤流(2009)认为,偏好的形成与塑造离不开制度的参与和渗透。例如,产权制度可以通过对社会某些成员的鼓励和对某些成员的限制来修改消费者的选择集,改变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他对比了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产权制度,认为它影响了消费者购买轿车、商品房的行为。由此可知,经济制度距离会显著地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而消费偏好的多样化则会带来更加广泛的国际分工(Dixit&Stiglitz,1977;Krugman,1979),进而提高国际贸易规模。
法律制度的形成依赖于各国的发展途径、历史、文化、风俗等因素,而且与利益集团的博弈密不可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的法律制度必然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促使了比较优势的形成,进而促进专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例如,发达国家对员工的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等方面有着更为严苛的法律规定,这种规定提高了该国的劳动要素成本,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与之相比,发展中国家在这劳动力方面的立法则更为宽松。这种要素使用成本上的差异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加强了分工,进而促进贸易规模的扩大。
制度距离对国际贸易规模影响的作用机制具有复杂性。一方面,制度距离引起国际贸易中的交易费用,而交易费用对国际贸易起到阻碍作用。其中,交易费用由两国间行政效率、清廉水平、贸易政策、关税、法治环境等政治、经济、法律维度的差异所决定。根据交易费用是否决定于贸易行为,可将交易费用进一步分为内生交易费用和外生交易费用决定。由此,制度距离通过交易费用渠道对国际贸易规模产生负向影响。
另一方面,制度距离作为比较优势的源泉,促进了国家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促进了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同时,多样化的制度决定了多样化的消费偏好,而多样化的消费偏好则会促进更广泛的国际分工,从而提高国际贸易规模。由此,制度距离通过比较优势和多样化消费偏好两种渠道对国际贸易规模产生正向影响。下图梳理了制度距离影响国际贸易规模的作用机制。
图1 制度距离影响国际贸易规模的作用机制
由以上研究可知,制度距离对国际贸易规模的影响方向取决于它通过交易费用、比较优势、多样化消费偏好三种作用机制影响的大小。如果交易费用作用机制影响更大,则制度距离对国际贸易规模产生负向影响;如果比较优势作用机制和多样化消费偏好作用机制影响更大,则制度距离对国际贸易规模产生正向影响。以上结论需要通过进一步实证研究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