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芳羽 单汨源
经过40 年改革发展,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党的十九大以来,“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包括政府、研究院所、企业等社会各届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另一方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目标的一种历史选择。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十九大提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阐释及重要性的认识上,而对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发表的成果还不多。本文以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针对中国制造的质量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应采取的举措。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2015 年我国GDP 增长速度6.9%,迈入经济发展新常态。2015 年我国GDP 增长速度为6.9%从近20 年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在2007 年GDP 增速达到了一个阶段性峰值14.2%,接近上一个峰值,1992年的14.3%。2007 年后开始下行,虽在2010 年又回到了10.6%,但此后并未反弹到原来的高度,近几年持续回落。中国的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迈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国GDP 与俄罗斯的比值,1990 年是0.69,2000 年为4.6 倍,2015 年为8.28。中国GDP 与美国的比值,1990 年是0.06,2000 年为0.12 倍,2015 年为0.6。中国自2008年开始GDP 总量超过日本从而打破自1972 年开始的“美国第一,日本第二”的GDP 排位格局,日本在1972 年超过德国再度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直至2007 年。目前,美国和中国是全球经济体中仅有的两个GDP 总量超过10 万亿美元的国家。中国2014年GDP 总量63.6 万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计算,首度超过10 万亿元美元。2017 年GDP 总量超80万亿元。
当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不少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一些产品的产量甚至比世界其他国家生产的总和还要多。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人均规模甚至不及美日德的1/3,我国制造业发展还存在技术落后、产能过剩、资源利用效率低、劳动力工资快速上涨、利润持续走低、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等诸多问题。未来几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从大到强”。
2017 年5 月9 日至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是总书记对党的十八大关于“将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的深入阐释和具体拓展。在2017 年12 月18 日至20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全球质量管理最早起源于20 世纪初,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以及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在20 世纪初到20世纪40 年代,人们在质量管理的认识局限在为质量检验,而这种质量检验是非破坏性的、百分之百的检验。这种事后把关式的检验逐渐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弱点,首先这种检验并不能够有效地起到事前预防和控制的作用,其次对于破坏性试验和大批量生产来说这种检验的作用甚小。在20 世纪40 年代到60 年代,质量管理主要以统计质量控制为主,这种统计抽样的方法逐渐代替了大批量产品检查,有效地提高了产品质量检验效率。但是这种统计质量控制方法过分强调数理统计方法,让许多企业和员工对其望而生畏。20 世纪60 年代之后进入了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这种模式强调全员参与,形成全公司全生产过程的管理,让生产部和检验部门协调把控产品质量,实现专业技术和管理方法的综合运用。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将事后检验、把关为主转换成事前预防和改进,并且突出质量管理的重点应该聚焦在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而不是在结果上。
全球质量管理从简单的检验到统计质量控制,再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TQC→TQM),而中国制造现阶段的质量管理正处于多元混合,三个阶段形态并存时期,大多表现为以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以检验为主要手段,质量技术创新普遍乏力的初级质量管理阶段(如图1)
图1 中国制造质量发展的历程
目前中国面临产业经济结构调整时期,无论是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层面,还是中国制造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层面来看,质量问题已成为现阶段重大的战略问题。而当前阶段我国质量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质量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更上一个台阶的症结之一。
虽然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领先型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改变了中国制造在世界消费者心目中的山寨形象,其质量水平已跻身到了国际先进行列,其产品和服务从中低端市场逐步向中高端市场渗透,受到包括高端消费群体的欢迎。但受经济发展方式和各方面能力资源和条件的制约,中国制造绝大多数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仍然普遍较低、绝大多数产品的质量也仍然处于中下水平,中国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仍然主要以较低质量水平更低的价格,即低质量水平下的高性价比取得竞争优势,以夺得低端市场消费者的青睐,中国制造的低质量形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进。
目前越来越多国人为购买到高质量的产品,更倾向选择代购或者直接到海外购买,由此可见,中国制造高端产品的质量还得不到我国消费者的认可。为了解中国制造产品质量状况,本文以往学者基于中国制造企业质量调研情况,归纳了现阶段中国制造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1)产品的顾客满意度不高,一般都在90%以下;(2)研发缺失稳健设计环节,技术、产品、工艺的抗干扰能力差;(3)制造过程工序能力低,质量保证能力差;(4)企业采购供应质量保证能力低,外协外购质量问题多;(5)产品售后服务工作量大、费用高。出现上述质量现状有诸多层面的原因,从产品的设计、制程管理和采购供应商的层面上剖析,主要有以下表现:
(1)在产品设计阶段:像田口方法、DOE 实验设计、以及质量功能展开(QFD)等产品设计的质量方法,还未充分被研发人员掌握,这使得我国制造业产品开发的创新能力和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距离。
(2)在制程管理上:一线员工的流动性偏高、技能和质量教育较少,导致员工在实际质量管理过程中未系统应用有效的质量工具和方法;企业尚未建立完备的质量管理规划和科学有效的质量考核机制,导致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两个过程尚未建立有效的衔接机制;此外,供应商零部件的验证标准和企业自身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与市场及客户的需求有差距,并且现有的质量测量体系未严格按照改进和客户需求进行建设。
(3)在采购供应商层面上: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系统的质量工具和方法的学习培训不足,导致采购部门员工的职能职责划分不规范、不清晰;此外,公司还尚未建立严格的供应商质量管控体系和完善的产品交付机制,对外协外购件的质量管控较弱,且检验检测标准较混乱。
目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为中国制造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进一步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当前机遇实现转变,需要我们广大中国制造企业通过质量技术创新,以较低的代价实现产品质量从低质量水平向高质量水平的提升,不仅使中国制造仍然保持高性价比的优势,同时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制造低质量的形象,实现中国制造从中低端消费向中高端消费的渗透和发展。实现该目标任务重大,成功关键在于,通过质量技术创新,有效地从过去以检验为主要手段的初级管理阶段向以数理统计技术、卓越绩效模式为基础,以质量技术创新为核心的高级质量管理阶段迈进,由粗放式经营向寻求自身独特的经营模式方向发展,从而实现由低质量水平的高性价比转变为高质量水平的高性价比。
面对当前质量现状,中国广大制造企业现阶段亟需以较低的代价实现产品质量从低质量水平向高质量水平的提升。中国制造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制造企业可以重点考虑从如下七个方面出发:
一是品牌形象方面,由低品质形象向高品质形象的转变。这里的品牌形象包含产品品牌形象和企业品牌形象,产品形象是企业形象的代表,在高端市场上,消费者不仅会关注产品品牌的层次,更会关注支撑产品品牌背后的企业品牌的层次。所以在中国制造在升级产品品牌时必须还要重视整体企业品牌的升级,企业需要逐渐改变之前低劣的产品形象,通过向社会提供质量更优、性能更好的产品,这样背后的企业形象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二是技术开发方面,由紧跟引进为主向自主创新开发为主转变。过去几十年的技术引进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是仅仅依靠紧跟引进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经济便会缺乏活力,中国制造企业也难以抬起头。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制造企业要努力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除了需要注重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搭建技术创新平台之外,还需要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将专利、智力等要素参与分配,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创新热情。
三是产品研发方面,由仿造山寨为主向自主研发为主转变。过去中国制造企业在产品研发上,往往过于严重依赖逆向研发,因为过多地抄袭国外产品而导致山寨的恶名。当我们需要塑造中国制造产品质量品牌的时候,自然需要规避山寨的嫌疑,逐渐从过去仿造山寨为主向自主创新和正向研发转变。
四是产品结构方面,由低端产品为主向高端产品为主转变。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提升,消费水平持续升级,低端市场日渐萎缩,而中高端市场不断扩大,客观形势需要中国制造逐渐启动高端品牌建设战略,在消费人群上从中低端消费向中高端消费渗透发展,在产品结构上由低端产品为主向高端产品为主转变。而在中国制造向高端产品结构迈进时,笔者认为,在如下三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1)在产品性质上,需从同质化程度高向追求差异化转变;(2)在产品成本控制上,需从追求低成本到适度成本转变;(3)在产品渠道上,需从选择普遍销售网络到精选渠道转变。
五是制造方式方面,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必然的途径,在目前中国制造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将劳动密集与先进技术相结合,着力发展技术含量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思考如何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改造,来增加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六是竞争力方面,由低质量低价格向高质量高性价比转变。目前中国制造主要由低质量水平下的高性价比来取得竞争优势,追求高质量发展需要制造企业由粗放式经营向寻求自身独特的经营模式方向发展,从而实现中国制造由低质量水平的高性价比转变为高质量水平的高性价比,使中国制造与国际市场竞争中树立起高质量的新形象,同时仍然确保高性价比的竞争优势。
七是质量管理方面,由低级质量管理向高级质量管理转变。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有高级质量管理模式,这需要中国制造有效地从过去以检验为主要手段的低级质量管理阶段向以数理统计技术、卓越绩效模式为基础,以质量技术创新为核心的高级质量管理阶段迈进。在当前环境下,制造企业需要将在实践中已经证明行之有效的稳健设计、六西格玛等质量技术创新中许多现代工具和方法与“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和“大数据战略”等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推广和应用现代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推进质量技术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
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质量技术创新,使中国制造由低质量水平的高性价比转变为高质量水平的高性价比,从而实现从中低端消费向中高端消费渗透发展,使中国制造与国际市场竞争中,树立起高质量的新形象,同时仍然确保高性价比的竞争优势,具体可以实施的主要途径和举措有以下四个方面:
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质量技术创新,使中国制造由低质量水平的高性价比转变为高质量水平的高性价比,从而实现从中低端消费向中高端消费渗透发展,使中国制造与国际市场竞争中,树立起高质量的新形象,同时仍然确保高性价比的竞争优势,具体可以实施的主要途径和举措就是运用了六步法:
一是质量基础建设,完善质量基础设施,为高质量企业智能制造提供强有力依托:中国企业智能化制造的目的仍然是通过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更好地实现客户需要。通过工业工程、流程优化、精益制造、工业4.0、MES/ERP/QIS、智能制造、信息化、标准化、QCC 一系列手段进行质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帮助企业提高质量。
二是质量体系建设,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卓越绩效管理体系等一系列体系建设:主要运用卓越绩效模式这一当代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六个维度出发,关注结果、重视过程,运用现代质量管理新方法和新工具,运用“定量+定性”分析,构建基于卓越绩效的全面绩效测量分析改进系统,实现全过程监测和控制,并根据结果不断进行改进与创新,促使组织从合规走向卓越。
三是以数理统计技术为基础,通过实验设计,定量分析,精准化提高质量,全面提高企业质量难点分析效率:中国制造企业可以以“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显著性检验、实验设计、抽样检验、统计过程控制(SPC)”等数理统计工具为基础。全面以量化分析综合判断提高实现高效率解决企业质量问题。
四是通过韩氏质量技术创新系统(HQTIS)为核心的质量技术创新,实现高质量高性价比,提升中国制造综合竞争力:以HQTIS 理念为核心,以数理统计技术(MST)为基础,整合质量功能展开(QFD)、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稳健设计(Robust Design)、稳健六西格玛(Robust 6σ)、马田系统(MTS)五大技术,创造性研制出企业技术开发、产品研发、产品质量改进、服务质量评价、大数据深度挖掘应用五大子系统,以高质量高性价比为目标最终实现企业综合竞争力提升。
五是以全面绩效测量分析改进系统(TPMAIS)为核心,推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全面推广应用,实现从合规到卓越,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基于卓越效的全面绩效测量分析与改进系统(TPMAIS)以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为基础,面向企业内的不同管理层次、不同管理职能、不同关键过程、不同应用方式,以指标管理系统、评级及应用系统、测量分析与改进三大子系统,全面帮助企业解决传统绩效评价中存在的不客观、不系统、非动态、功能单一等问题与困惑,并以此驱动企业真正形成高效的团队、具备高效的流程、发挥设施的高效,最终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六是在前五步基础上总结、提炼、持续改进,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质量模式:最终通过对时代的理解,设施建设,体系建立,质量问题思考,韩氏质量技术创新系统的质量技术创新,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全面推广,实现企业特色的质量模式(如图2)。
图2 六步法结构图
将“以质量技术创新推动中国制造由低质量高性价比向高质量高性价比的转变”纳入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将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制造发展的重要方针,并将在实践中已经证明行之有效的稳健设计、六西格玛等质量技术创新中许多现代工具和方法与“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和“大数据战略”等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开发出一套能指导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质量技术创新”工业APP,以指导中国制造企业更好地推广应用现代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推进质量技术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
政府部门在实现制造业七大转变的过程中,可将韩式质量技术创新系统(HQTIS)作为核心,以数理统计技术(MST)为基础,整合质量功能展开(QFD)、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稳健设计(Robust Design)、稳健六西格玛(Robust 6σ)、马田系统(MTS)五大技术,创造性研制出企业技术开发、产品研发、产品质量改进、服务质量评价、大数据深度挖掘应用五大子系统,以高质量高性价比为目标最终实现企业综合竞争力提升(如图3)。
图3 韩式质量技术创新系统(HQTIS)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可运用卓越绩效模式这一当代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六个维度关注结果、重视过程,运用现代质量管理新方法和新工具,运用“定量+定性”分析,构建基于卓越绩效的全面绩效测量分析改进系统,实现全过程监测和控制,并根据结果不断进行改进与创新,促使组织从合规走向卓越(如图4)。
对于教育部门,由于中国高等教育在质量专门人才培养的缺失(至今仍没有质量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本科课程中开设质量管理课程的大学少之甚少)导致企业急需的质量专门人才奇缺。要实现高质量高性价比的高质量发展目标,需要突破质量水平提升和成本控制的两大难题,如果没有掌握以上两方面质量专业知识、工具和方法的专业人才,我们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需要以企业需求驱动、政府支持,调动全社会各方力量和资源,创办质量技术创新学院,开办质量技术创新培训,开展质量技术创新专门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以解决质量技术创新专门人才紧缺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