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
脑血栓属于脑部血管病变疾病之一, 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出现与发展有直接影响, 脑血栓患者的脑部血管有一定的狭窄或堵塞, 导致血液流速下降或中断, 从而造成局部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的情况, 使多种神经功能受损[1]。伴随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与人们生活结构的改变, 脑血栓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其预后不显著已经成为临床预防与治疗工作的核心[2]。现探究脑血栓治疗中应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效果, 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7 年5 月~2018 年7 月收治的84 例脑血栓患者, 所有患者均满足《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的诊断标准, 均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并将精神状态异常以及存在肝肾等原发性疾病患者等充分排除。将患者按照双盲法分为对比组和实验组, 每组42 例。对比组患者中, 男23 例, 女19 例;年龄43~81 岁, 平均年龄(59.26±16.35)岁;病程4~10 个月, 平均病程(5.86±2.56)个月。实验组患者中, 男24 例, 女18 例;年龄44~80 岁, 平均年龄(59.45±16.56)岁;病程5~11 个月, 平均病程(5.75±2.53)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 如吸氧与限盐等, 采用胞二磷胆碱0.5 g 与右旋糖酐500 ml 混合进行静脉注射, 1 次/d;按照患者的病情变化采用20%甘露醇, 予以脑细胞活化剂, 并进行降糖降压等处理。基于此, 对比组予以阿司匹林(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30396)治疗, 75~100 mg/次, 2 次/d。实验组在对比组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1408)20 mg/次口服治疗, 1 次/d。两组患者均接受 5 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疗效判定按照《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3]进行评定:有效:治疗后患者偏瘫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减少;好转:治疗后偏瘫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后偏瘫等临床症状没有显著改善。总有效率=有效率+好转率。②日常生活评分:根据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予以评定, 分数越高, 说明生活能力越强。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根据神经功能评分量表予以评定, 分数越小, 说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④动脉斑块面积改善:记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动脉斑块面积的改善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 其中有效33 例(78.57%), 好转7 例(16.67%), 无效2 例(4.76%);对比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8.57%, 其中有效29 例(69.05%), 好转4 例(9.52%), 无效9 例(21.43%);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258, P<0.05)。
2.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评分明显高于对比组,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比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 ±s, 分)
表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 ±s, 分)
注:与对比组比较, a P<0.05
组别 例数 日常生活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实验组 42 80.10±26.66a 11.27±4.64a对比组 42 60.00±22.01 15.11±6.61 t 3.768 3.081 P<0.05 <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斑块面积改善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斑块面积分别为(1.57±0.46)m m2和(1.26±0.33)m m2, 对比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斑块面积分别为(1.56±0.36)m m2和(1.47±0.34)m m2;两组患者治疗前动脉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09, P>0.05), 对比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79, 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动脉斑块面积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和对比组治疗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5487、2.8723, P<0.05)。
脑血栓具有十分复杂的病理机制, 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脑血栓发病的重要因素, 在斑块产生后, 血管管腔有狭窄表现, 血液流量明显减少, 导致血液中有形成分在血管内膜上粘附产生血栓。脑血栓患者早期会出现一定的偏瘫与眩晕等表现, 如果未得到及时的治疗会对患者的预后造成直接影响[4]。
临床上通常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 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以及解热镇痛等效果, 对血栓的形成有预防效果, 使脑部微循环充分改善。他汀类药物属于一种还原酶抑制剂药物, 其对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具有抑制效果, 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的代谢途径, 促使胆固醇的合成明显减少[5]。并且他汀类药物还可以有效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 使斑块更加稳定, 改善内皮功能, 具有抗血栓与保护神经功能的效果。临床上他汀类药物较多, 包括辛伐他汀以及阿托伐他汀等, 阿托伐他汀在临床上的适用性较广泛, 具有多种优势, 如耐受性较好、经济性较好等, 特别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与应用[6]。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24%显著高于对比组的78.5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258, P<0.05)。实验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评分明显高于对比组,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比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斑块面积分别为(1.57±0.46)m m2和(1.26±0.33)m m2, 对比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斑块面积分别为(1.56±0.36)m m2和(1.47±0.34)m m2。两组患者治疗前动脉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09, P>0.05), 对比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79, 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动脉斑块面积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和对比组治疗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5487、2.8723, P<0.05)。
综上所述, 脑血栓治疗中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减小动脉斑块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