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国军 牟伟纲 孙铁峰
近年来,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 腹腔镜疝修补术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 临床对于腹腔镜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仍有所争论[1,2]。本研究选取2016 年11 月~2017 年 11 月本院收治的102 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分组后分别应用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 对比两种术式的临床应用效果, 以期为完善腹股沟疝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1 月~2017 年11 月本院收治的102 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年龄>18 岁。排除标准:有腹部手术史;肥胖;存在前列腺肥大、严重腹水等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51 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41 例, 女10 例;年龄26~74 岁, 平均年龄(65.5±4.8)岁; 体质量指数(BMI)18~21 kg/m2, 平均BMI(19.5±1.2)kg/m2;其中初发疝45 例, 复发疝6 例;发病部位:左侧25 例, 右侧26 例。研究组患者中, 男42 例, 女9 例;年龄24~75 岁, 平均年龄(65.8±4.5)岁;BMI 18~21 kg/m2, 平均BMI(19.7± 1.4)kg/m2;其中初发疝46 例, 复发疝5 例;发病部位:左侧26 例, 右侧25 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 及发病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且本次研究内容均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已取得知情同意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行传统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对患者行局部麻醉(局麻), 在其患侧内环口至外环口处开放一个斜切口, 尺寸约6 cm, 分离皮肤、浅筋膜等组织, 范围为内到腹直肌外鞘、止于耻骨结节, 上至联合腱, 下至耻骨梳韧带, 完全暴露出髂腹股沟神经。男性患者游离精索并分离疝囊, 注意保护好精索, 女性患者则直接将疝囊分离。游离疝囊到疝囊颈处, 给予高位结扎。大斜疝结扎后旷置远端, 而近端缝合后还纳, 小斜疝完全剥离后还纳。腹膜与腹横筋膜间的腹膜前间隙进行钝性分离, 将补片置入其后方, 与联合腱、腹横膜与腹股沟韧带缝合固定, 确保覆盖直疝三角、股环口与斜疝内口, 并超过耻骨结节。最后逐层关闭腹外斜肌腱膜、皮下与皮肤。术后创口处采用沙袋加压6 h。
1.2.2 研究组 患者行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患者取头低脚高体位, 全身麻醉(全麻), 在脐孔下方1 cm 开放一个1~2 cm 的切口, 置入Trocar, 建立人工CO2气腹, 压力控制在12~15 mm Hg(1 mm Hg=0.133 kPa), 之后置入腹腔镜器械。探查腹腔中的器官情况, 并在耻骨与脐连线中上与中下1/2 处置入2 个Trocar, 通过钝器将腹膜间间隙与四周组织分离, 其中男性患者探查到精索与四周疝囊, 沿腹壁缓慢分离疝囊, 游离疝囊。置入补片, 使其覆盖股环口、斜疝内口与疝三角, 超过耻骨结节, 放出CO2气体。最后逐层关闭腹外斜肌腱膜、皮下与皮肤。术后创口处采用沙袋加压6 h。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1 年内的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25.6±3.8)ml,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0.5±4.8)ml, 住院时间为(3.8±1.5)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6.8±1.6)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9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3, 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 P<0.05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研究组 51 45.0±6.5 25.6±3.8a 3.8±1.5a对照组 51 46.8±5.8 40.5±4.8 6.8±1.6 t 1.476 17.381 9.769 P>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
2.3 两组患者1 年内复发情况比较 随访1 年,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各复发1 例(1.96%), 两组1 年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P>0.05)。
腹股沟是指大腿与下腹壁交界的三角区, 而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由腹股沟缺损向体表突出形成的包块, 可分为腹股沟直疝与腹股沟斜疝[3,4]。据相关调查显示, 腹股沟疝的发病率约占全部疝类的90%以上, 其中老年与中青年男性是该病的高发群体[5]。
目前, 成人腹股沟疝主要采用开放式张力疝修补术、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6,7]。其中传统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主要方法, 虽然疗效较佳, 但因创伤面积大, 不仅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且延长了术后恢复时间[8-10]。腹腔镜疝修补术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治疗技术, 该技术能够探查腹腔器官, 发现多发疝、隐匿性疝及其他腹腔病变, 术中清晰解剖并封闭耻骨肌孔, 检测补片大小, 具有创伤小, 术后不良反应轻微等显著的临床应用优势[11-13]。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25.6± 3.8)ml,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0.5±4.8)ml, 住院时间为(3.8± 1.5)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6.8±1.6)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行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中, 若分离操作不当, 可能会导致患者腹腔内器官损伤, 致使术中出血量增 加[14,15]。腹腔镜疝修补术术中操作可以清晰观察并识别出体内各器官, 进一步避免了脏器损伤, 减少手术创伤性, 继而能够促使患者术后尽快恢复。此外, 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9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3, P<0.05)。由此可见, 因腹腔镜疝修补术具有较好的视野, 可以避免补片放置不当、解剖不清等问题, 且腹腔镜手术无需打开腹腔, 空间相对封闭, 因此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1 年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P>0.05)。结果说明, 腹腔镜疝修补术的复发率不会增加, 治疗效果与开放式手术相当。成人腹股沟疝往往因筋膜与肌肉损伤, 使腹膜间隙组织松弛, 并伴有骨盆与腹前壁相连形成的裂孔,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腹股沟疝复发率。腹腔镜疝修补术可以修补上述区域的缺损, 继而实现生理意义上的修复。术中应用补片可以有效缝合固定腹横筋膜与腹膜前间隙, 串联起各个薄弱环节, 且补片不易移位, 进一步缓解了局部组织压力与患者的不适感, 从而有效预防复发。
综上所述, 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相比, 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具有出血量少、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