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我是一名大一女生,今年20岁,本就心智早熟的我比同宿舍的姑娘们更显成熟。期待着来到大学可以重新开始的我,面对着陌生的环境、新鲜的校园、疏离的室友、枯燥的学习,更显得形单影只、黯淡无光。看着他人的青春靓丽、鲜活生动,自觉变成了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妇人”。
“当我知道爸妈都出轨的时候,一点也不惊讶,只是觉得怨恨,怨恨他们给我这样一个丑恶的家庭”。
和多数留守儿童一样,我大部分时间是跟着爷爷奶奶,寒暑假在外公外婆家。爸爸妈妈一年在家的时间很短,但是每次在家的时候都是争吵甚至打架直至吵着要离婚。每次吵架妈妈都会对我说“如果不是因为你,我早就和你爸离婚了”,或者是“我们离婚了,你要跟着谁?”。每次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劝着他们不要离婚,都说“孩子那么小,你们离婚了她怎么办?现在的女孩子成家,如果是单亲家庭都没有人要的”。我由最开始哭着求爸妈不要吵架、自责连累了爸妈的不幸福,到后来无视他们的闹剧、冷眼旁观甚至嘲讽他们“你们吵了这么多年,那就离啊,赶紧离啊,大家都好”。
“我恨他们,也恨自己,我用着自己的全部去报复他们,去和全世界对抗,伤了爸妈,伤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最后发现伤的最多的是我自己。我自以为身经百战,能够掌控所有的男人,到头来我发现,没有一个人爱过我。”
初一开始,我进入了“青春期的叛逆”,比一般的孩子们都要疯狂的叛逆:逃课、夜不归宿、打架、去酒吧……同学们像躲避瘟疫一样躲着我,老师们毫不留情地训斥我,爷爷奶奶苦口婆心的教育、声泪俱下的哀求我依旧无动于衷。14岁的一天因为喝醉被一个陌生男人强暴了,对此,我出奇地冷静。在混乱的性关系中,我发现没有一个真正“关心自己”的人。特别是一次一次焦急等待例假到来、大把大把疯狂掉头发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一下子变老了,心力交瘁。
“一度想死,但是在朋友的墓碑前,看着她的妈妈哭得撕心裂肺,我害怕了,所以就一直这样活着”。
高一下学期的时候,班级转来了一个女生,我在看到她的第一眼就认定这是我的朋友,后来相处得也很好。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讲,就是“确认过眼神,知道我们是一类人”。我知道,因为我们两个人的家庭情况相似,有着共同的可以分享的还能互相理解的秘密。高一结束,这个女生因为身体原因复读一年,我想要跟她一起也就申请了复读。高二下学期,这个朋友自杀了,在留给妈妈的遗书中,让妈妈转告我好好读书,争取考上大学。看到她的妈妈趴在墓碑前哭得肝肠寸断,我害怕了,因为很多时候我也想过去死,但听着朋友妈妈声嘶力竭的哭声,我不敢想象自己死后妈妈是不是也这样的伤心难过。最终,我决定了不管怎样,还是活着吧。
“我期待着能够遇到一个让我心动的男生,和他一起共度一生,但是我这荒诞的过往,要该如何开口呢?”
也或许真的是听了朋友的话,我认真学习了一年,考上了大学。想着自己这么不爱学习、这么疯狂叛逆的人,居然也能考上大学,也有几分庆幸。想像未来自己似乎可以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可以拥有不一样的生活,甚至有一点美好的生活。
大学里看着别的女孩笑靥如花地张扬青春,看着别的女孩依偎在男友怀中炫耀甜蜜,我羡慕又嫉妒,还有几分向往和憧憬:期待着能够遇到一个爱自己的人,能够相依相伴;但是内心又很排斥,觉得自己肯定不会结婚,也不想生孩子,不想重复爸妈的故事,更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经历自己的这些事情。更恐惧的事情是,我觉得没有人会接受自己那些疯狂的过去,我觉得这是自己身上的“污点”,怎么样都洗不掉的污点。谁会接受这样的我呢?
眼看着大一就要过去了,害怕一直这样陷在自我厌弃的泥潭里,鼓起勇气拨打了心理咨询中心的预约电话,由此开始了长达22次的心理咨询。
“当我的咨询师真诚地看着我的眼睛,认真地重复了8次告诉我‘这不是你的错,我第一次真正领悟到,这真的不是我的错,委屈的哭得像个孩子。”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我的出生就是一个错:如果不是我,妈妈早就和爸爸离婚了,他们一定过得比现在幸福。如果不是我,爸爸也许有一个更贴心懂事的孩子。
在咨询中,咨询师陪着我一起去回看爸爸妈妈,从他们相识、结婚到现在,我看到爸爸妈妈他们自己的责任:妈妈没有勇气对抗自己的家庭压力被迫结婚了;爸爸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关心,妈妈也没有调整好心态和爸爸一起生活,所以他们的婚姻总是争吵不断。他们在没有处理好婚姻冲突的情况下决定生孩子,是他们的错误决定,不是我的错。
当孩子出生后,他们依然没有处理好自己的冲突,反而是在冲突的时候把孩子卷进去,让孩子承担她不该承担的压力。我终于能够释怀:我的出生不是我能决定的,成长中经历的压力、委屈、渴望、失望、彷徨无措、自责,在被咨询师看见和理解的瞬间,全部爆发了出来。哭完的时候,第一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我真的从内心深处明白,我不用为他们的不幸福负责。
“我发现自己只是一个渴望被爱、渴望拥有爱的无助的小孩。”
咨询师也陪伴着我梳理了混乱的性关系,有些有感情的,有些已经记不清楚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我的真实渴望:我希望有一个人,能够真的包容我的全部、关心我的需要、给我真实的确定的爱。当这些一幕幕地闪现在脑海中时,我看到的是一个迷茫无措的小女孩,在一个成年人的世界里寻找一点依靠一点爱,所有的遭遇不敢去责怪任何人,只能躲到一边责怪自己。这种感觉就和在家里一样……我多么希望爸爸妈妈能够抱抱我,告诉我他们是爱我的,他们很在意我。
“现在,我能真的感受到他们是爱我的,虽然他们的方式是那样的难以接受,他们依然是爱我的”。
当我看到内心的渴望时,我可以更多地去看清楚我的困扰,我的感受,也愿意从不一样的角度去理解我的爸爸妈妈。我一直抱怨着爸爸的控制欲,但是现在我会看到爸爸的焦虑:他想要和妻子和女儿交流,但是不知道怎么和我沟通。虽然是我不想要的方式,但是慢慢的我会感觉到他每天是想着我的,惦记着我的,是爱我的。原来爱一直在我身边,只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局限,我到现在才看清楚,才能确认。
“总是很羡慕别的孩子能够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現在我觉得我也可以,因为我身后也有一道墙,可以给我力量和支撑,让我向前。”
一直陷在过去的情绪中煎熬挣扎,总是犹豫着不敢往前。但是当我确认爸妈是爱我的时候,忽然就有了力量。我开始去思考我的未来,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应该从现在做什么样的准备。依然有很多现实的困难,但是未来可期。真的很高兴,能有这么一天,不再为过去耿耿于怀,而是可以笑着说:遇见你,我不后悔。
咨询师语: 每一次尝试,都值得被看到。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他的书中描写过这样一段“我记得我小时候,家里把冬天吃的土豆贮存在地下室的一个箱子里,距离地下室那个小小的窗户有好几英尺。生长条件相当差,可是那些土豆竟然发芽了—很苍白的芽,比起春天播种在土壤里时长出的健壮的绿芽是那么不同。这些病弱的芽,居然长到二三英尺长,尽可能地伸向窗户透进光线的方向。它们这种古怪、徒劳的生长活动,正是我所描述的趋向的一种拼死的表现。它们或许永远也无法长大成株,无法成熟,永无可能实现它们实有的潜能,但是即使在如此恶劣的生长条件下,它们也要拼死地去成长。”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一幅画面—一株拼死向上生长的土豆芽。当我们穿透外在的标准评价、真的碰触到来访者内心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他们内心的挣扎和努力,他们竭尽全力去存活下来,拼死向上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