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特征与逻辑

2019-07-05 11:20熊婵
决策与信息 2019年7期
关键词:政治参与农民

熊婵

[摘    要] 农民政治参与是政治现代化中的重要环节。在现阶段,农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呈现出手段型参与、热情参与与冷漠参与并存、参与能力有所提高但整体不足、制度化参与和非制度化参与并存但非制度化趋势明显等特点。然而,农民的政治参与和其政治心理息息相关,政治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治参与的行为与方向,规制着农民政治参与的行为选择。因此,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民主自治,来调适农民的政治参与心理,以促进农民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以及政治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 农民;政治参与;政治心理;心态调试

[中图分类号] D6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07-0105-09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一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政治现代化还有待于国民,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农村的政治现代化水平,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和水平体现在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中,而政治参与行为是由其政治参与心理决定和支配的。因此,探究当前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特点以及参与心理,有利于从中寻求优化农民政治参与的对策,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的政治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概念界定

(一)农民的概念

自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我国形成了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体制。凡是具有城镇户口的居民就是城市居民,具有农村户口的居民就是农民,这是我国目前法律上确认农民的唯一标准。

就中国现实而言,我国农民内部已经发生分层,他们已经不再仅仅是从事单纯的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我国农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拥有农村户口,居住在农村,并且从事农业活动的人,这是最常见的农民类型;第二,拥有农村户口,居住在农村,但是从事传统农业生产之外职业的人;第三,擁有农村户口,居住在城市(包括在城市谋生)的人,如农民工。而这三种类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拥有农村户口。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分化出来的一些农民类型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了,但是本文不是对劳动力的统计研究,而是对我国农村政治生活进行政治学分析。所以这里研究的农民不仅仅局限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业劳动者,而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泛指一切农村成年人口,包括那些已经脱离或半脱离农业生产劳动的所有拥有农村户口人群。

(二)政治参与的概念

关于政治参与,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亨廷顿认为,政治参与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1] 5。诺曼·H·尼和西德尼·伏巴在《政治参与》中认为,政治参与指“平民或多或少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及他们采取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合法活动”[2] 290。国内学者王浦劬认为,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的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3] 207。

总而言之,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愿、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通过合法手段和方式来参与政治活动、来影响党和政府的决策的活动。

而农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分为制度化政治参与和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制度化的政治参与主要是一些基层村民自治活动以及信访等,基层村民自治活动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非制度化参与主要包括不合法的上访、暴力、贿赂、宗族活动等方式。

二、农民政治参与的特征

(一)偏向手段型参与

手段型政治参与是指把政治参与作为实现自身目标的手段,有些农民并没有把政治参与当成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把它作为了一种获利的工具。以选举为例,在农村选举村干部有时会出现贿选的情况,即使不出现贿选,村民也偏向于把选票投给那些与自己比较亲近的人,以便自己办事能够更方便,或者期望将来有可以得利的事情自己能更容易获利。

(二)热情参与和政治冷漠并存

政治冷漠是指公民对政治活动不感兴趣、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参与政治活动,认为政治与自己无关的状态。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提高了很多,但是政治冷漠现象还是客观存在。

热情参与和政治冷漠并存是对人群的划分,同时也是指某个人对不同事件所持的态度的划分。在人群划分上是指在农村有些人的思想觉悟以及政治意识比较强,愿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而有些人则对政治参与漠不关心、态度敷衍消极。有些人对政治参与一直比较积极,认为这是自己的权利和责任,这样的人在农村其实是相对较少的。当然,还有一小部分人对任何政治参与都不关心。大部分人是对不同事件所持态度不同,对于与自身利益相关特别是事关眼前利益的事情,一般会积极参与;而对于一些与自己不相干或者更长远的事情,则比较冷漠,对于自家农活和政治参与相比,绝大部分人会选择自家农活。

此外,还有些人的政治冷漠是由于对基层治理的不满,有些村民对国家政策很满意,相信党和国家的政策会带给他们更好的生活,但是对基层干部十分不满意,认为他们只会为自己谋利益,根本不会真正为老百姓着想,所以对政治参与也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一些村民认为村委会选举是形式主义,没有很大的意义。他们往往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使村委会的意见和做法不符合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往往也缄口不言。再加上农村是个“人情社会”,互相之间都认识,他们也觉得没有必要做一些影响邻里关系的事。

相比男性村民,政治冷漠在女性村民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绝大多数农村妇女的重心在自己的家庭,对于政治生活,她们既没有兴趣,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参与。遇到需要每家每户参与的政治活动时,如村委会选举,她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自己丈夫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当然,这和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政治参与能力有所增强,但是整体还不足

新闻媒介的传播让农民有了更多了解政治的机会,村民自治的实施让农民能够切身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这增强了农民对政治参与兴趣,而这种兴趣又会促进其政治参与。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农民逐渐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再像以前一样一味盲从。

借助媒介的传播以及村民自治,农民的参与意识有了一定提高。但是总体来说,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还不强,无法适应现代公民政治参与的要求。他们对规则、制度、方式、程序等不了解,对自己的权利、义务以及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也知之甚少,同时也意识不到自身政治参与的重要性,也往往不具备高质量参与政治的能力。

(四)制度化参与和非制度化参与并存,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趋势明显

随着近年农民政治意识的提高,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在农民的政治参与过程中发展得比以前更好,农民可以通过村民自治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化的政治参与给农民提供了多种政治参与的渠道。但是有些农民会觉得这些制度化的途径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非制度化的渠道反而更容易达到目的。因此,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渐渐衍生,并在近年有扩大趋势。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主要表现在越级上访、贿选、送礼等。前些年,由于基层政府对一些农户的征地等问题处理不当,出现了很多越级上访事件,而且多为集体上访,近几年这样的案例有所减少。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送礼、贿赂的做法却越来越多。虽然农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人治”“权大于法”这样的观念却一直根深蒂固。在村干部的选举中,一些候选人为了当选用金钱贿赂选民。同时,一些选民也乐意接受这样的方式,并且认为自己占了便宜。除了选举,在其他日常事件中也有体现,许多农民有了政治诉求或个人利益受损时,首先选择其认为更为便捷的方式,比如“托关系”“请客送礼”等来维护自身利益。

(五)政治参与行为理性化与感性化并存

随着农民政治意识的提高以及法制观念的加强,他们的政治参与更加理性。但是也不乏一些村民没有大局意识,参与政治时感性情绪严重。有的村民只顾自身利益,在开村民大会时,还有人不配合、故意与村干部唱反调。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与村干部不和,也可能出于个人自大、求表现、求关注的心态。

三、政治参与的多元心理

所谓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3] 309,322,313。

当代农民政治心理的变化,为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心理基础,也对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但毕竟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民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特别是在偏远地区,文盲或半文盲还大量存在,所以农民的政治心理难以避免地会受到封建思想残余和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在现阶段,新旧观念并存,与政治民主化建设相悖的农民政治心理也普遍存在。

政治心态是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而政治參与行为则是人类的行为表现,人的行为方式受意识左右,农民的政治参与与政治心态紧密相连。进步的政治心理是政治参与提高的一个原因,而农民的那些消极的政治心理正是政治参与水平低的一大原因。

(一)政治参与意识提高,但整体上积极参与意识还比较薄弱

改革开放以后,媒体网络的发展使农民有了接触更多政治信息的机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有了较强的政治主体意识,加之我国政治参与的渠道日益畅通,这些都使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大大提高,政治参与能力显著增强。尤其是村民自治制度、信访制度等,使农民切身参与到政治生活中,从而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而政治意识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政治参与。

但是,就整体来说,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还比较薄弱,边远农村更甚。在很多情况下,村民更关心的是自家的事,至于政治参与,他们往往没有多大的兴趣,认为这是村干部的事情,即使自己参与了一些农村事务的决策投票,事务进展也不会因为自己而改变,最后决定权仍在领导手中。

(二)政治参与情绪化,政治行为明显受主观感性心理支配

农民政治参与时主观性和随意性比较大,很多时候不是按照理性思维来做决定,而大多是凭感觉,或者“跟风”,这和农村的现实不无关系,农民在这种信息闭塞、政治知识缺乏的情况下,要对政治决定、政治信息做出理性、系统的判断和决定确实存在困难之处。

(三)参与动机利益化

农民的利益取向在村委会干部以及普通村民身上都有体现。有些村干部参与竞选的心理是:第一,反正在家,选为村干部可以得到工资;第二,可以通过自己的权力为家里获得内部资源或利益;第三,可以受人尊重。在很多竞选村干部的人心里都有这些想法,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却有所淡化。

就普通村民而言,参与政治的利益倾向也很严重。由于农民长期生活于小农经济的环境中,其功利心理具有明显的狭隘性。这种狭隘性表现在,其功利倾向呈明显的短暂性、局部性、自私性,计较个人得失,只顾眼前利益。以村干部选举为例,有的村民之所以乐意候选人贿选,因为他们觉得这样自己可以在选前获得更多物质利益。即使不搞贿选,村民也偏向于把选票投给那些与自己比较亲近的人而不是更合适更有能力的人,以便自己办事能够更方便,或者能因此更容易获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往往不是从长远、整体的利益出发,而更关注眼前的、局部的、个人的利益。

(四)政治心态走向开放,但传统的封闭性、依附性、保守性心态还大量存在

网络媒体的发展让农民看到了更多外面的世界,意识到了自身政治参与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农民的政治心态变得更加成熟和开放,他们积极地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

尽管农民的政治心态逐渐走向开放,但传统的依附性、保守性心态还存在。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农民对政治生活不感兴趣的冷淡心理。他们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往往呈现出被动性、非自觉性、求稳性等心态。这表现在他们在政治参与过程中需要他人组织和推动,否则很少参与,即便有人组织也是敷衍参与,因为他们把这种组织下的参与当作完成上级的任务。而求稳的心态则表现在他们会瞻前顾后考虑得失、权衡利弊,如果对自己不利则宁愿不参加或者不发表实质性的意见。在发表意见或者是参与选举活动中,也不愿意得罪他人。

(五)缺乏政治归属感

在政治上的心理归属感会促使农民主动关心政治,会让农民关注个人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目前,农村中的组织归属非常欠缺,村民遇到问题大多会找亲属,很少会想到村级组织。有时农民寻求村组织的帮助或者是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往往没能得到及时解决和回应,这样就挫伤了农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农民这种缺乏政治归属感的心理,使得他们在重大决策中难以表达自己的声音,也就无法充分地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四、推进农民政治参与的对策及其心态调试

农民是非常庞大的一个群体,如果能充分提高他们的思想和文化素质,使农村形成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氛围,对于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贡献将是不可估量的。要进一步推进农民的政治参与建设,就必须完成观念上的重大变革,建构符合国情、民情的农民政治心理。

(一)加强教育和培训,为农民政治参与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1. 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建设。文化水平的高低会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农民文化水平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村的教育水平低,因此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建设。首先,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支持,为农村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减轻农民子女上学的经济压力。其次,出台相关政策为农村吸引优秀的师资。现阶段农村师资水平低下,和农村环境差、待遇差直接相关。只有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才能吸引优秀教师在农村从事长久的教育事业。虽然投资教育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但是这才是从根本上使农民心理改变的途径。只有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建设,才能够培育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从而提高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

2. 加强宣传教育以及培训。首先,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培训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方式程序等,提高农民的相关知识水平。其次,农闲时由政府部门组织专门的培训,教授一些政治参与常识与方法,可以组织模拟大赛,通过模拟实践的方式加强实际参与能力。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建设,为农民政治参与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

加强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需要从组织人员和组织建设本身入手。

1. 注重村干部的选拔、培训与考核。第一,优化村干部的选拔制度,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也可以吸纳更多年轻的血液,让他们用新的方式带领和吸引农民参与政治;第二,强化村干部的素质教育,及时对他们进行培训和教育,督促他们深入学习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第三,健全村干部考核制度,村干部的不负责任会影响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如果缺乏考核制度,不仅会影响村干部正常职责的履行,还会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不良影响。

2. 转变基层组织工作方式。基层组织与农民联系密切,其工作成效会直接影响到农民对政治的态度和看法。要使农民从之前被动的政治态度转为主动,基层组织需要转变工作方式,以服务性而非命令性的姿态来领导和服务群众,遇事多征求农民的意见,并虚心积极采纳有用的意见。久而久之,农民会渐渐增强政治主体意识,政治责任感和认同感也会相应提升。

(三)发展农业生产力,为农民政治参与心理提供强大、坚实的物质基础

农民政治参与态度消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物质生活不丰富、经济实力较弱。于是相比而言,更关心自己小家的柴米油盐。因此,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是促进农民政治参与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良好的物质基础上,他们的政治心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1. 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首先,应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优化相关惠农政策,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另外,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公交、水电、网络等,逐渐实现农村现代化,这不仅可以为农民生活提供便利,也能为农村增加更多引进乡镇企业的机会。其次,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当前国家在农村逐渐推行医疗保险政策以及养老政策等,为农民基本生活提供了保障,今后仍需要继续完善和加强。

2.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首先,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通过对外招商引资解决一部分在家务农人员就业问题。其次,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如鼓励大规模种植,在提供优惠政策、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邀请一些专家和学者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

(四)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为农民政治参与和政治心理现代化提供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有利于让农民在实践中培育良好的政治心态,从而促进政治参与。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在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以及村务公开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可以完善以下方面。首先,落实村务公开,确保公开事项的真实准确,公开后要及时收集群众意见,并做好反馈和解答。联系实际,对村民感兴趣的村务热点问题做到及时公开。不定期召开村民会议,注重收集群众意见,解答村民疑惑。营造民主、公正的议事议政氛围。其次,要切实保障农民的选举权、监督权等各种权利。再次,要规范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民主听证会等制度,涉及到大多数村民以及村集体的事项都要进行民主决策,由农民群众根据自身真实想法进行表决。对于相关决定,村委会要负责落实,也要进行定期汇报和年终汇报,接受村民小组以及村民的监督。

结语

当前,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农民政治参与还面临着种种障碍。政治心理当然只是其中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要促进农民的政治参与、调试其政治心态,不能单單从思想宣传入手,要从多个方面解决。促进农民的政治参与,全面实现政治现代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M].储复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胡  梁]

猜你喜欢
政治参与农民
耕牛和农民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农民
取消农业户口,农民还是“农民”吗
网络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影响的实证研究
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改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对策研究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