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滟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职业技能训练是职业院校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旨在通过基于实际工作环境、将素养培养贯穿始终的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以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和较好职业素养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着人数多、效率低、评价难、“低头族”的问题,阻碍了技能培训的有效开展。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这对职业院校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拓宽了发展思路,也对培训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怎样在短期、多人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中,使参与培训的每位学员甚至是“门外汉”都能够掌握技能操作要点,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是培训开展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微格教学在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训中已经践行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其他专业也多有开展。将微格教学引入汽车维修技能训练中,能够有效应对技能训练中的常见问题,对职业技能提升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又称微型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是以明确具体、便于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训练为目标,将复杂的教学过程,格化为若干个可观察、易操作、可控制的单一教学技能项目,借助手机录像等信息化手段,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录像、录音,通过录像回放,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对技能训练的过程进行多元评价,是一种分阶段、系统的技能培训活动[1-2]。
微格教学的特点就是“训练课题微型化,技能动作规范化,记录过程声像化,观摩评价及时化”[3]。
微格教学用于师范学生的技能训练,主要分为六步[3],即事前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示范→确定培训技能、编写教案→微格教学实践(微型课堂、角色扮演、准确记录)→反馈评价(重放录像、自我分析)→修改教案。教师主要对师范学生教学的实施过程进行评估,最终展现的作品是优化的教案。
微格教学在评价中的最大优势在于微格实践的每一步都通过音像设备记录,在评价时可以通过回放观看操作过程,发现自己的错误,避免当局者迷。也可以将视频资料共享,用于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实现旁观者清。同时,教师在微格教学中会提供演示视频,用于学员比对分析,实现反馈后的重复操作。
结合汪振海、张东慧等人研究[3],总结了微格教学在技能培训中应用的优势:
1.微小的技能目标,可使学习目标更加的明确、具体;
2.技能训练小组化,学生规模小、参与性强;
3.实训过程声像化,反馈及时、客观;
4.评价多元化,有据可依;
5.观摩示范与模仿创新相结合,减轻教师负担;
6.信息化技术贯穿其中,减少“低头族”。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微格教学在很多行业得到了应用。微格教学最早是用于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现阶段也用于医学生的技能训练。总结来说,师范生和医学生的技能训练具有以下特点。
1.标准化。职业技能培训是指按照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进行的规范性培训。参照职业认定的条件,有统一的考核标准。
2.程式化。操作步骤有据可依。按照操作步骤,每一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都有对应的操作标准和考核标准,能够做到程式化。
近年来,微格教学也在其他教学领域得到应用。在知网可查的文献中,袁建国、王鲁克、张秀华、王红英等在体育院校中进行了体育教学法、篮球课、排球课的微格教学的设计与研究[4-7];仰峰、孔丽等在音乐教学中进行了微格教学的应用[8-9];田菁在播音主持教学中采用了微格教学[10]。以上这些专业在本科院校、职业院校都有开设,关于微格教学的研究人数较多、应用范围广。而汽车维修技能训练多在职业院校开展,以常规的“传帮带”为主,关于微格教学的研究较少。
不同专业的课程,技能训练的特点不同,也不能完全套用微格教学模式。例如:在师范学院的微格教学中,设有专门的微格教室,需要较高成本;师范生的微格评价以教案的完整性为主要展示,不能适应其他专业的应用需求;部分专业的微格实践多以模仿为主,单纯的模仿会阻碍学生扩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汽车维修技能训练是以该车型的维修手册为标准,具体的拆卸程序、安装程序、更换程序等基本操作都可以在维修手册的操作指南中查询,能够做到有据可依,具有规范化、程式化的特点。如果在教学设计上实现微型化,借助信息化手段,辅以声像化,采用多元的评价体系,就是微格教学。
在具体应用中应当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简化微格教学环境,在教学设计中,应当更加尊重学习者的理性和非理性经验,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使评价方式能够适应终身学习的特点。
教学系统(Instructional System)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旨在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体系,一般包括控制、执行、反馈三个子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现代微格教学系统一般都是基于网络建立的,基于微格教学的特殊性和完整性,应该满足以下要求[11]。
1.具备完整齐备的信息化设施,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齐整完备的信息化设施包括多媒体、投影仪、电脑、显示屏、摄影机等,便于学生投屏演示、上传课程资料、上传微格实践资料,以便于教师、学生、企业导师观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工作技能,通过进行情景模拟,提高实践效果。
2.具备可靠的、信息化的过程管理和评价管理平台,做到有迹可查。微格教学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修正的基础源于上一次的微格实践,必须对过程进行管理。过程管理和评价管理,在教学设计中予以保证和体现,可以选用已成型的手机APP或成熟的教学辅助平台。
3.便于教师的实时指导和现场管理。在微格教学中,班级人数不宜过多,20人左右,分4个组,每个组5 人为宜,这样教师能够更好地观察每组的操作情况,网络反馈也比较迅速,能够更快地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4.具备开放性。一是时间开放自主,根据学生的实践效果,自主选择是否继续本次微格实践,是否开展下一个实践内容,不受到每堂课45 分钟的限制。二是微格实践的资料公开,学生可以随时查阅自己的实践过程,也可学习同班同学的优秀案例,身边的榜样具有更好的激励作用。
综上所述,现代微格教学系统是一个基于网络,具备实时互动、数据存储、可控的开放性教学系统。
随着手机和手机APP 的应用和普及,实时互动变得容易和简单,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不用专门设置微格教室。基于手机互动的微格教学环境由教学人员(教师和学生)、手机、多媒体设备、实时互动平台(如QQ 群、微信群等)、模拟的实际工作环境等组成。“汽车维修技能实践”课程由于专业性较强,一般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
1.教学目标的细分
微格教学讲究“微”、细小;也讲究“格”、完整。在进行微格教学前,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分。微格教学的教学目标要尽可能的小,一次微格实践大概把握在10 分钟左右,保证学生能够在有效的45分钟内掌握技能,且能进行评估。
以“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为例,发动机活塞连杆组的检修可以细分为2 个技能目标:掌握活塞连杆组和活塞环的拆装步骤;掌握活塞环间隙的测量。根据技能目标的具体实现路径,又可将2 个技能目标细分为5 个技能点,如图1 所示。这5 个技能点,每个单列出来,分别作为微格教学的具体教学内容。
图1 “发动机活塞连杆组的检修”技能点细分
2.小组协作的模式
微格教学以小组协作的模式展开,组织机构如图2。
图2 微格教学小组组织机构图
在小组协作中,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小组成员不易过多,一般以5-6 人为宜。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分别设小组长、信息员、记录员、观察员、一般操作者。
小组长主要负责组员的分工、传达教师讲解的要点、解决实训过程出现的问题、与教师沟通;信息员是信息的记录者和搜索者,包括课堂的互动、手机百度、文字记录、撰写操作流程图、数据记录;记录员是微格实践的记录者,利用手机视频拍摄、记录整个实训操作过程,并且上传或投屏;观察员负责观察小组成员实操过程表现,包括个人实训表现、实训分工、实训过程争议等问题,在小组自评时对成员表现打分,在小组互评环节负责答辩;一般操作者,不担任特殊职责,主要负责实操。
演示视频是作为学生评价和观摩的一个标准,必须是有效的、可靠的、规范的。对于汽车维修技能训练来说,必须遵循维修手册的维修操作规范。在视频制作中,要强调两个学习目标:一是技能目标。在视频制作中,要将实训步骤、实训要点、注意事项,分步骤标注清楚,使学生分清重点、有的放矢;二是素质目标。要将素质目标贯穿整个技能训练的始末。用于演示的视频可以是教师自制的微课、视频,也可以是网络视频,最好注明出处。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实现“做中学、做中教”,充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积极性,针对汽车维修技能训练规范化的特点,对传统的微格教学环进行了调整,即理论学习和研究,确定技能点→查阅维修手册→编写操作流程图→微格教学实践(微型课堂、录音录像、准确记录)→提供示范(制作微课、提供演示视频)→小组自评、互评→反馈评价(重放录像、互评)。通过成员自评、小组互评,发现存在的问题,如果实践反馈的情况良好,则进行教学总结。反之,对照演示视频,对照维修手册,修改操作流程图,继续微格实践,直至技能目标达成。如图3所示。
图3 以学生为中心的微格教学环
本文提出的微格教学环一开始并没有提供示范,而是由学生小组先进行讨论,决定技能训练的步骤、方法、分工,进行小组的自我管理和维修标准的学习。在小组实操完毕,带着疑问和反思,观看教师提供的示范视频,进行自查。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实践,改变了传统微格教学的单一模仿模式。增加了小组互评、自评,学生通过微格教学实践、总结点评,不断循环,查漏补缺,对单一技能进行练习,边实践、边诊断,能够更好地掌握技能目标,是循环上升的过程。
微格教学评价是一种即时评价,是对整个微格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微格教学评价,应当重视参与者的整体评价和个体评价,包含教师评价、个人自评、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在评价要素上,包含技能评价和素质评价,涵盖技能获得能力、小组协作能力、个人参与度评估等多个方面。经过实践研究,可以将微格评价分为实践过程评价和微格反馈评价。
1.实践过程评价
微格实践的过程评价,是学生技能实践过程的评价。在自评、互评时,可以根据视频回放展现实践过程,简洁明了,也可以参考教师给的示范视频进行反思。故微格实践的过程评价并不是为了给学生的实践结果打分,而是找出技能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目的是进一步提升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增加获得感。此时,微格实践评分表,也不再是教学效果的评价,而是技能水平评价。如图所示,表1 是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中活塞连杆组拆卸的微格实践评分表。
表1 发动机活塞连杆组拆卸实践过程评价表
2.微格反馈评价
微格反馈评价是指用于实践过程评价后的综合评价,也可称为微格总结,可以对小组技能获得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微格视频制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如表2所示。
表2 微格实践-反馈评价表
微格教学用于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实现微型化、规范化、声像化、及时化。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进来,基于手机APP 和教学平台,进行现场控制,可以提高培训效率,解决人数多、效率低、评价难、“低头族”的问题。适用于职业提升训练、在职学生培训、在岗职工培训等。
微格教学是在反馈后重复进行的,但并不是一味重复就有好的教学效果,要讲究教学的有效性[12]。在教学前,教师充分开发教学资源,进行精心设计,明确技能点;在教学中,重在过程和方法的激发,关注职业素养的渗透效果;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师生最大程度的交流,合理设计手机的应用环节,使手机忙而有效,让学生肩负起一定的学习责任,使学生在相互学习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在微格实践后,要进行及时的评价,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评价中可加入企业导师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