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党员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

2019-07-04 06:33马旭明王先俊
关键词:教育者党员理论

马旭明 , 王先俊

(1.皖南医学院,安徽 芜湖,241002;2.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241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这也是高校党员教育的历史方位。报告向全党发出“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的响亮号召[1]。据此,“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就成为新时代高校党员教育的主要内容,紧紧围绕“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开展党员教育也成为新时代高校党员教育的迫切任务。

一、新时代高校党员教育主要内容解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定信心、奋发有为”两个词语,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明确的指向,而且彼此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关联。弄清楚这两个词语所含内容,厘清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我们科学把握和正确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员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坚定信心必须要搞清楚,坚定什么信心?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共产主义必将实现是其“首信”。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应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其“次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2],提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是“坚定信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四个自信”方面,除了每个自信基本内涵的学习教育外,在新时代、新征程,夺取伟大胜利的当下,应当有所侧重。如道路自信部分应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为重点,尤其是对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的学习;理论自信部分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尤其是对“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基本方略”的理解和把握;制度自信部分应以全面从严治党为重点,尤其是党章党纪党规的学习和教育;文化自信部分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尤其是对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的宣传和教育。上述三个方面是当前高校党员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

其次,奋发有为是党员个体精神层面和实践层面的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就要求“全党同志一定……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3]。这对“奋发有为”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永不懈怠释意永远不松懈懒散,怠慢不敬,是对奋进动力的要求;一往无前释意一直往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是对奋进勇气的概括。所谓“有为”,是指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不仅仅满足于完成工作,而是取得较为出色的业绩。因此,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的激情,培养党员勇于创新的锐气,提升党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是当前高校党员实践教育的主要内容。

最后,坚定信心和奋发有为二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二者之间是内在统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运动的。坚定信心是前提、是方向、是基础、是保障;奋发是振作精神之意,有为释意有作为,奋发基于坚定信心,是其外在表象,有为则属坚定信心和奋发之目的和结果。信心不够坚定,精神不得振作、方向如有偏差,难有作为、不得正果;奋发有为已达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当自我价值实现时,必将有助于信心的维持和愈加坚定。

高校通过对党员进行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促进党员坚定信心和奋发有为,最终着力点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立身之本,即: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行动方向,也应是新时代高校党员教育的基本遵循。

当前,高校在党员教育方面做了诸多颇有成效的工作,但也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理想信念教育不够深入、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紧密、党员精气神提振措施不够有效、党员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党员教育师资不平衡、实践教育开展不够便利等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地影响了高校党员教育的成效,必须采取相关措施予以解决。

二、新时代高校党员教育有效路径探索

新时代高校党员教育要坚定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同时也可以借用系统论、生态学以及共享经济的理论和概念,提升教育实效性,以期形成党员教育内容时代特征明显,党员党性能力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态势。

(一)用系统论的观点去指导解决理论教育和实践运用的问题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一个整体,不是单个要素的简单相加,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或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实现一定的功能,呈现动态和变化,最终达到动态平衡。如前文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员教育要素及内在联系结构图如下:

图1 .新时代高校党员教育系统图

新时代高校党员教育系统由教育者、被教育者以及教材和实践基地三个方面因素构成,涉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个大的方面。其中理论教育为主的要素有: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初心使命、四个自信,通过理论教育为主,不断坚定党员的信心。实践教育为主的要素有:干事创业的激情、勇于创新的锐气、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实践教育为主,促进党员奋发有为。坚定信心和奋发有为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新时代党员教育系统图体现了系统论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整体性,党员教育是一个整体性工程,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各个要素之间综合作用的体现;体现了关联性,理论教育为主的要素体现了层次性和关联性,实践教育为主的要素体现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明确的目的性,即坚定信心、促进奋发有为,最终目的是要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体现了动态性,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之间的运动变化以及坚定信心和奋发有为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新时代高校党员教育系统来解决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问题,更加体现新时代特点、更加具有新时代的针对性;解决理论和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通过坚定信心和奋发有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有利于找到教育的方式和结合点。

(二)用生态学的理论去解决激发高校党员队伍激情活力和永葆生命力的问题

目前,高校对于党员的评价以民主评议党员为主要形式,通过召开党支部会议,按照个人自评、党员互评、民主测评的程序,对党员进行评议,党支部根据测评结果和综合分析党员日常表现,确定党员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对优秀的党员予以表扬,对合格的党员提出希望和要求,对评为基本合格的党员指出差距、帮助改进,对不评为不合格的党员,立足教育帮助,促进转化提高,按照党内有关规定作出相应组织处理。民主评议党员有效地发挥了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对于表扬先进,督促后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总体来说,还是存在略显粗放,评价不够具体,评价结果运用措施成效不明显(如合格和基本合格)等问题。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生态位是生态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是指每个个体或种群在种群或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及功能关系。

高校党员教育同样存在生态位的问题,具体有教育者、被教育者以及教材和实践基地的面上生态位确定,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个体线型生态位确定,先进典型、优秀党员、合格党员、基本合格党员、不合格党员、反面典型的群体立体生态位确定三个方面,党员教育应分别针对这三类生态位中每个要素在党员教育中所占据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来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教育管理方案,充分发挥相关要素的作用,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提升党员教育效果,逐步引导党员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实现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提振党员精气神,督促党员晋位升级,使党员队伍永葆生命力。

图2 .新时代高校党员教育面上生态位图

新时代高校党员教育面上生态位图描述了党员教育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通过教材和实践教育基地发生联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中,有一部分人群具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在此生态位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应明确自身定位和职责,利用好教材和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好党员教育。教育者以从事党建工作人员、各级党组织负责人为主,要根据新时代党员教育的主要内容利用好教材和实践教育基地,把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贯彻到教育过程中;教材要凸显新时代党员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高校特点,实践教育基地要融入新时代党员教育的主要内容;被教育者以普通教职工、学生为主,要把新时代党员教育内容作为重中之重,把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作为己任。新时代高校党员教育个体线型生态位图描述了一名党员的成长过程。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应针对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标准、培养方案、教育内容、评价方式;被教育者应在不同阶段,对自己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的阶段在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事业中应当承担不同的责任和发挥相应的作用。

图3. 新时代高校党员教育个体线型生态位图

图4 新时代高校党员教育群体立体生态位图

新时代高校党员教育群体立体生态位图描述了高校党员群体在党员评价中的不同层次,由下而上党性素质和修养逐渐增强,每个党员在党员教育立体生态位图中都有一个定位。教育者要针对不同层级制定该群体的标准、培养方案、教育内容、评价方式、帮扶措施、奖惩制度等。被教育者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后,要自觉对表对标,主动晋位升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向上层级进步,实现层级提升。

(三)用“共享经济”的概念来解决高校党员教育师资不平衡和实践教育基地不够丰富的问题

共享经济这个术语最早由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Joel.Spaeth)于1978年发表的论文(Community Structure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提出。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资源。共享经济由供给方、需求方和共享平台三个部分组成,共享经济的方式为解决高校党员教育师资不充裕、不平衡和实践教育基地不够丰富的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各级各类党员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整合高校党员教育师资、教材以及实践教育基地,面向所辖高校和社会公开,统一管理,形成一个党员教育资源丰富,各类党员教育素材特点鲜明,各级党员教育层次清晰的党员教育平台。各教育主体通过这个平台来选取符合自己需求的党员教育资源,为创造良好的党员教育条件、提升党员教育质量提供基础保障。

猜你喜欢
教育者党员理论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我是党员向我看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