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是临床护理的关键。 由于新生儿器官发育功能不是很成熟,对外界环境的耐受性差,因此,需要加强对新生儿的有效管理。目前随着医疗保健系统的变化,医疗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显着提高,且日常护理服务工作也不断强化。临床优质化服务是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护理工作中,实施患儿的人文关怀理念。优质化服务不仅为患儿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还积极加强与患儿的有效沟通,最大限度满足患儿的需求,减少不良情况的发生,改善患儿的预后[1-2]。本研究纳入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300例新生儿患儿,随机分组,常规化服务组用普通护理,优质化服务组用优质化服务。比较两组满意程度、新生儿日均睡眠的时间、总住院时间、护理前后新生儿体质量、心率以及呼吸频率、胆红素水平、新生儿疾病发生率,分析了新生儿护理中施行优质化服务的价值,报告如下。
纳入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300例新生儿患儿,将其进行随机分组。优质化服务组中,男78例,女72例。其母孕周为35~41周,平均孕周为(38.78±0.35)周;新生儿体质量为2~5 kg,平均体质量为(2.88±0.42)kg。常规化服务组中,男77例,女73例。其母孕周为36~41周,平均孕周为(38.67±0.69)周;新生儿体质量为2~5 kg,平均体质量为(2.89±0.51)kg。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均未新生儿,家长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家长和患儿不配合的情况。
常规化服务组用普通护理,优质化服务组用优质化服务。(1)脐带护理。新生儿需要观察脐带渗出以及出生24小时后是否有异味。及时进行脐部清洁护理,预防脐部感染。(2)生命体征观察。护理人员密切监测心率、脉搏、体温、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并密切观察新生儿的意识,精神状态,排便情况等。(3)臀部皮肤护理: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经常更换尿布,防止红臀的出现。(4)新生儿黄疸的护理。黄疸的发生和胆红素升高有关,需要尽早实现母乳喂养,加速新生儿胃肠道蠕动而促使胎粪排出,降低胆红素水平。必要时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和护理。(5)保暖。置入暖箱的患儿,保温过程中,护理人员及时改变新生儿的位置,促进其肠胃蠕动,并轻轻按摩腹部,这样有利于胎儿粪便排出。(6)皮肤护理。部分新生儿出现皮肤症状,如瘀斑、生理脱皮等,可无需特殊处理而自行恢复,但需要注意给予柔软的纯棉衣物,避免衣物摩擦引起损伤。(7)位置护理。新生儿放在舒适柔软的毛巾上,将其包裹成巢状,维持子宫般的环境,提高新生儿的舒适度,使其更好适应外界环境的改变。(8)口腔护理。定期用生理盐水进行患儿的口腔清洁,预防鹅口疮等的发生[3-4]。
比较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程度(分为满意、不满意,调查患儿家属满意的人数);新生儿日均睡眠的时间、总住院时间(从入院到出院的时间的总和);护理前后新生儿体质量、心率以及呼吸频率、胆红素水平;新生儿疾病发生率。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优质化服务组患儿家属满意的满意度高于常规化服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程度分析 [人(%)]
护理前,两组新生儿体质量、心率以及呼吸频率、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优质化服务组新生儿体质量、心率以及呼吸频率、胆红素水平的改善幅度更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与常规化服务组比较,优质化服务组新生儿日均睡眠的时间、总住院时间更好,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优质化服务组新生儿黄疸有2例,营养不良1例,发生率更少,常规化服务组黄疸7例,营养不良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52,P<0.05)。
新生儿护理非常关键,是新生儿科重要组成部分。新生儿在各种身体器官和组织中尚未完全发育。因此,新生儿临床护理工作需要全面的护理和精细护理服务。在传统护理工作中,主要用于新生儿的常规护理干预,其临床效果有待提高[5-7]。为新生儿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可有效强化对新生儿各方面的护理,如口腔、皮肤、体温、体位、疾病护理等,关注患儿的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等,可有效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新生儿疾病的快速恢复,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家长的满意度。目前,新生儿护理工作是各大医院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新生儿组织器官的发育不完善,需要更全面的护理。目前新生儿护理工作已成为社会关注和人们关注的焦点。优质护理用于新生儿中,可为其提供日常护理和各项全面护理,可改善新生儿的生理机能,并提高其舒适度,使其更好适应外界环境变化,更好预防疾病出现,加速相关症状消退[8-12]。
表2 护理前后新生儿体重、心率以及呼吸频率、胆红素水平分析(±s)
表2 护理前后新生儿体重、心率以及呼吸频率、胆红素水平分析(±s)
images/BZ_175_216_418_2305_480.png优质化服务组 150 护理前 2.88±0.42 42.32±2.21 98.32±2.66 168.31±17.51护理后 3.34±0.56 36.74±2.31 114.74±2.32 111.72±2.11常规化服务组 150 护理前 2.89±0.51 42.43±2.23 98.32±2.11 168.21±17.21护理后 2.91±0.52 40.24±2.11 106.21±2.11 132.13±2.24组间 护理后 6.834 7.533 8.935 6.834 0.000 0.000 0.000 0.000
表3 两组新生儿日均睡眠的时间、总住院时间分析(±s)
表3 两组新生儿日均睡眠的时间、总住院时间分析(±s)
images/BZ_175_216_867_1228_928.png常规化服务组 150 7.15±2.22 8.41±3.52优质化服务组 150 5.24±1.42 6.56±1.62 t值 - 8.266 5.124 P值 - 0.000 0.000
本研究中,常规化服务组用普通护理,优质化服务组用优质化服务。数据显示,优质化服务组满意程度、新生儿体质量、心率以及呼吸频率、胆红素水平、新生儿日均睡眠的时间、总住院时间、新生儿疾病发生率方面相比常规化服务组更好,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新生儿患儿实施优质化服务效果理想,通过优质护理,从脐带护理、保暖、皮肤护理、黄但护理和体位护理等方面综合给予患儿有效护理,可提高家长满意度,降低胆红素水平,稳定新生儿生命体征,减少护理时间和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新生儿患儿实施优质化服务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