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
笔者在指导学生高三复习中,尝试将岳麓版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总结,其好处在于能将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内容真正融合到一起,因为历史的发展本不是割裂的。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受世界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世界的形势;中国在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也是相互影响的。
图1 中国古代史部分
中国古代史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部分展开,其重点是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在总结的基础上关注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重视经济基础决定作用,政治、经济与文化三者的相互影响。
在绘制思维导图时,首先应关注时间分期,应依据课本内容将时期划分为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代、明清六个部分。
西周时期有四大制度,政治上为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经济上为井田制,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礼乐制又为分封制、宗法制的体现。
生产工具上,铁器牛耕的出现使得生产力迅速发展,原有生产关系不适应于生产力,所以井田制逐渐瓦解,出现土地私有的现象,经济基础不在,分封制、宗法制也遭到了破坏,故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兼并战争与大夫篡权,礼乐制亦遭到破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但由于其一味实施法家思想而激起反抗,最终二世而亡,但其制度为汉朝所继承,故称“汉承秦制”,例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应在思维导图中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举措进行小结,在政治上,设立中朝(中央)、刺史制(地方)、推恩令(地方)、察举征辟制,中朝用来加强专制皇权,刺史制、推恩令、察举征辟制用来加强中央集权;文化上,推行董仲舒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手段较秦始皇更为柔和,覆盖面广,最终扭转了汉初诸侯势大的局面,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中国社会在此阶段进入鼎盛时期。隋朝的存在时间虽短,却有很多制度在此朝开创,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隋唐时期中国官僚政治进一步完善,例如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以门下省为代表的谏议制度;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国内外贸易繁荣,促进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文化上隋唐统治者政策更为开放,佛教、道教、儒学不断发展,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宋代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自唐代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现象,此外,通过分割宰相权力,将其财政权与军政权分别授予三司使与枢密院,以加强专制皇权。在经济上,处于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在土地制度上虽“不抑兼并”,租佃关系的普遍化使得农业进一步发展;在城市发展上,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城市经济职能的不断加强,传统的坊市制度被打破;在繁荣的商业交往中,由于货币供应不足、金属货币难以携带等原因,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航海贸易进一步发展,指南针应用于航海领域;文化方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出现了程朱理学,佛教、道教也为专制集权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化的理论。
在经济上,私营手工业、商业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所以在明末清初之际出现了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先进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抨击封建专制,提倡经世致用。
例1.(2017·全国卷Ⅰ·25)(节选)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C)
表1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图2
由表格信息可得出此题考查知识点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可知,汉武帝在这一时期通过推恩令来解决诸侯问题,并取得成功,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D选项错误;推恩令是针对地方的政策,与中央行政体制无关(内外朝制涉及中央行政体制变化),B选项错误,故正确选项为A项。
图3 中国近代史部分
时空观念需要学生更加重视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联系,尤其是历史时间的分期,应注意区分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内容,以便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找准史实。
中国近代史部分依据课本的时间线索可分为两个部分,即清末与民国,其中民国又大致分为北洋政府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的屈辱史又是中国的奋斗史,这种奋斗与屈辱本没有严格的分期,但因课本体系问题,将其明确分割,当教师以时间为轴展开时,就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史部分各个事件中的因果联系。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中国迫切需要了解外部世界的情况,林则徐开始“开眼看世界”,魏源更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以应对西方列强的冲击;太平天国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地方官员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性,开始学习西方实用科技,组织洋务运动创建军用、民用企业,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有志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科技不足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清王朝在《马关条约》之后也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改良派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出现了维新思潮;与此同时,革命派也登上历史舞台,孙中山在1895年组织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为之后的辛亥革命做了经济上的准备。
民国时期分为北洋政府时期与国民政府时期,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由于袁世凯的称帝卖国、外交失利等因素,引起中国民众的不满,出现了反对北洋政府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忙于内战而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成为这一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经济基础,中国无产阶级也进一步壮大,终在五四运动时期作为独立的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5年),内有共产党、国民党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外有日本人的虎视眈眈,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1945年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虽经过和平谈判,但未能阻止内战爆发,最终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取得胜利,建立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高考历史中,42题为论述类题型,需要学生进行逻辑严谨的论述。以全国卷Ⅰ为例,2015年要求“观点明确、事论结合、史实准确”、2016年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017年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2018年要求“观点明确,事论结合,言之成理”。通过近四年的全国卷Ⅰ第42题的题目要求,教师可以从中找到一个共同点,即“有史有论”。何谓“史”,史实也,指历史事件,何谓“论”,结论也,指对历史事件的结论性观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论从史出,最重要的仍然是史实。42题往往会在材料中提到某一时间段,让学生在这段时间中寻找支撑自己论断的史实,以2018年全国卷Ⅱ第42题为例,设问中“中国近代企业发展案例”所提供的时间段是中国近代史,从材料张之洞办汉阳铁厂的曲折经历,可以得出近代企业是指洋务企业,从近代企业发展案例可以看出封建传统弊病对经济近代化的阻碍。通过构建思维导图,特别是对洋务运动的整理(如图4所示)可以充分调动有关洋务运动的知识。该题涉及洋务运动中存在的封建因素,如洋务运动的领导阶级属性、洋务企业存在的弊病以及洋务运动的最终目的,在思维导图中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这道题目的史实。
图4
图5 中国现代史部分
由于历史名词不能全面地概括与之相关的历史史实,所以学生应该了解这些历史史实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影响,例如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
中国现代史分为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改革开放前,主要是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其中1956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在1956年之前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1953年开始中国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思维导图中着重体现了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重大历史史实。政治上主要体现在1954年宪法的制定,在宪法中确立了中国的三大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上体现在“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前者为实现优先发展中国的重工业,构建了中国独立的工业体系,弥补了中国只有轻工业的落后状况,后者则为了服务于工业化,建设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文化上提出了“双百方针”,鼓励人们在科教文艺事业方面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是政治民主的一种体现。
改革开放同样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部分,思维导图中强调对改革开放的全面认知。政治方面体现在民主法制建设,主要措施有: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经济上体现在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涉及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村企业的发展,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变不适应生产力的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让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适应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能够推动中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多极化趋势中重要的一核。
2018年全国卷Ⅰ第31题题干提到“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该题给出的时间点为1953年,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首先需要梳理1953年我国重要的历史事件,通过图片可以确定试题属于经济史的内容,所以应当有两个知识点,第一是“一五”计划的开始,第二是三大改造的开始,A选项“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是“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在1957年;B选项“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在1953年之前就已经存在,如洋务运动时期开平煤矿的开采;C选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指1965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功探索——八字方针的提出;故正确选项为D,这正是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后中国建设重工业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勘探。本题考查的正是中国现代史部分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内容。
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的通史复习中,学生很容易忽视时空观,究其本质是因为中国史部分涉及内容较多,且部分内容差异较小,容易导致知识点之间的混淆。应对策略便是构建思维导图,以时间顺序为主,构建时空观念,理解历史事件间的因果联系,内容上注意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分类,强化唯物史观,理解三类内容间的相互关系。以此能够完整概括不同时期内的不同史实,从而更好地识别高考选择题中的错误选项,用完整的知识体系解决高考非选择题的设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