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2018年全国卷充分体现了新材料、新情境、新角度的考查,如全国卷Ⅰ第42题考查的是文学作品,全国卷Ⅱ第24题考查的是人物掌故,全国卷Ⅱ第27题考查的是戏曲知识, 全国卷Ⅱ第34题考查的是文学作品,全国卷Ⅲ第27题考查的是社会文化现象。可见有关人物、掌故、文学、戏曲等历史文化常识在高考中的考查较为常见。抗日战争一直都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其中一些著名的抗战歌曲既涉及重要的抗战史实,也考查着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那么笔者猜想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歌曲是否也会被用来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呢?下面笔者就以四首著名的抗战歌曲为例,针对抗日战争中部分重要的考点进行预测,以便为2019年高考的备考做一些有益的补充。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1949年成为代国歌,1982年正式定为国歌。
【创作背景】1935年民族危机深重,田汉把中国人民抵御外敌的坚强意志凝练成极富时代特点的歌词。聂耳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谱就的这首绝唱。该歌曲迅速传遍全国,成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珍品。
【关联考点】抗战大事记·1935年
表1
【考向分析】该歌曲涉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考查该知识的题型会以选择题为主,以歌词或歌曲创作的背景来创设情境进行考查,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策略方法】注意重要的时间节点,即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降为次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引发国内各阶层人们的态度变化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策略方针的调整。
【预测试题】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其歌词中的“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堪称中国现代诗作的千古名句。其中“新的长城”反映了当时 ()
A.国共之间矛盾进入白热化
B.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C.全民族团结抗日已经开始
D.中国人民筑起了新的御敌长城
【解析】抓住题干信息“新的长城”,并把隐藏的下半句歌词补充完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再结合歌曲的创作背景可知,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民族团结了起来筑成新的长城,故选B项。当时国共矛盾十分尖锐,但体现不出“新的长城”中“新”的内涵,故不选A项。全民族抗战开始于1937年,与歌曲的时间背景1935年不符,故不选C项。D项表面化,并非“新的长城”所指,故排除。
在1936年,由张寒晖作词作曲,创作而成。
【创作背景】1936年秋,张寒晖看到西安的东北难民,亲闻难民哀伤的哭诉,心灵受到了震撼,写出了催人泪下的《松花江上》。这首歌很快传遍了西安的街头巷尾,并迅速流传全国。
【关联考点】抗战大事记·1936年
表2
【考向分析】该歌曲涉及抗日战争时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新情境、新材料的考查会比较多见,考查角度也较多。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可能出现,主要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时空观念。
【策略方法】识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具体过程,理解国共两党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的原因等。特别注意从时局变化上,中国由“内战”走向“外战”,从时空观点上,时间上,14年的抗日战争时间久,空间上,这是由东北局部抗战走向全国抗战的开端。
【预测试题】《松花江上》是1936年秋,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毛泽东曾说,这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其意在说明该歌曲 ()
A.使东北人民迅速团结起来,组成抗日联军
B.控诉了日本军给东北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C.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抗日烽火
D.有力地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解析】《松花江上》在日寇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内心的悲愤,号召人民团结抗日,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故选C项。东北抗日联军在1936年2月成立,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B选项为该歌曲的内容,而非歌曲的作用,不符合题的主旨,故不选。这首歌对“西安事变”的爆发而非对“西安事变”和平的解决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故不选D项。
由麦新作词作曲,创作而成。
【创作背景】1937年“七七事变”时,驻守北平西南宛平城的二十九军不顾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命令,组织大刀队浴血奋战,又一次重创日军(1933年的喜峰口战役,二十九军第一次用大刀重创日军)。其英雄行为极大地鼓舞了同胞们的抗战信心,麦新十分激动,一气呵成地谱写了《大刀进行曲》。之后,这首歌迅速传遍全国,成为抗日救亡歌曲的代表作之一。
【关联考点】抗战大事记·1937年
表3
【考向分析】该歌曲涉及国共两党合作下的全民族抗战,可能会依据创作歌曲的背景等相关的内容创设情境进行考查,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
【策略方法】1937年9月下旬,国共两党正式开始了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从此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学生既要熟悉共产党领导抗日活动的英雄事迹,又要对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加以重视。
【预测试题】1938年在台儿庄,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血战,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不时传来《大刀进行曲》的雄壮歌声。此歌声 ()
A.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
B.瓦解了日寇的心理防线
C.推动了正面战场的不断胜利
D.唤醒了各阶层人们斗志
【解析】《大刀进行曲》是一首诞生在日寇炮火声中的时代战歌,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故选A项。B项夸大了该歌曲的作用,故不选。该歌曲对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起了鼓舞作用,但正面战场不断胜利不符合史实,故不选C项。D项的“各阶层”过于绝对,故排除。
由曹火星作词作曲,创作而成。
【创作背景】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中国共产党及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了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挽救苦难的中国。曹火星针对蒋介石“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谬论,创作了激励全国人民的著名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1950年,毛泽东同志又在歌词中的“中国”前加了一个“新”字。至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响彻神州大地!
【关联考点】抗战大事记·1943年
表4
【考向分析】该歌曲蕴含了中共在抗战中作用的变化和中共的力量在抗战中壮大等重要知识点。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史料实证。
【策略方法】注意厘清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关系、地位以及对抗日战争做出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历史使命和伟大功绩。
【预测试题】著名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创作时没有“新”字。1950年,毛泽东同志亲自在歌词中的“中国”前加了一个“新”字,这更能说明 ()
A.蒋介石“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谬论
B.毛泽东同志的英明决策
C.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中流砥柱的作用
D.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
【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仅赢得了抗日战争,而且还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因而“新”字更能说明共产党的历史功绩,故选D项。A项是曹火星作词时所反驳的观点,不能体现“新”,故排除。B项与题干的主旨不符,故不选。C项只表述中共抗日的功绩,故不选。
这些歌曲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迹,因此在备考时,要把歌曲的背景、内容和作用与抗战的相关史实相结合,把歌曲的时代特点与考查的核心素养相结合,这样在面对高考的新材料、新情境和新角度考查时,我们才能从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