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近几年高考历史命题趋势特点鲜明,在知识来源上不断挖掘隐性信息;在命题倾向上突出历史概念、线索和整体性考查;在试题切入上重视社会时政热点等角度;在题型特点上贯通古今、关联中外,注重情境构造;在呈现方式上采用文字、图片、图标、表格、目录等灵活多变的形式,体现了“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在考查目标上更加突出学生核心素养考查,体现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和历史问题的现实对接。高考命题的特点趋势为教师的高考复习备考指明了方向。总的来说,高考的成功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和良好的学科能力素养,这也要求教师应实现对学科知识的宏观把握和微观认识,即宏观上把握历史史势,构建知识体系,微观上精准理解史实,提升学科能力素养。
“史势”即特定时期、特定阶段下历史发展的基本走向或呈现出来的基本特点,是破解历史疑难、认识历史规律,探寻历史本真的关键,也是准确把握历史考点,解答历史试题的基本方法路径。整体把握“史势”,可以有效解决知识碎片化问题,实现知识的联系、归纳、综合,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
高考冲刺复习阶段,必须运用唯物史观,物质的、辩证的、全面的、社会的分析历史事物,宏观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升历史认知的总体水平,确保历史认知的科学性。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是整体把握“史势”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例1.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发展
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体现出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有规律。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现代化模式引起了阶级结构、阶级关系、社会组织、社会思想、国际关系等一系列变化。其基本调整与发展的关键性历程表现如下:
(1)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2)工业革命之前,制度变革是前提,重商主义是指导,殖民掠夺为手段,市场开拓是路径,资本积累是目的。
(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以自由主义思想为支配、以工厂为组织形式、以大规模殖民市场占有为路径、以不受政府控制的自由生产为手段、以占据工人剩余价值和殖民地利益为目的的经济现代化模式正式确立发展。
(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以垄断资产阶级为主体的,以垄断或垄断组织为形式,在全球范围内瓜分市场,实现超额垄断利润的新的经济现代化模式。
(5)一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英法经济被严重削弱,德奥经济崩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现了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相对稳定发展的局面。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激化,全球性经济危机发生,美国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6)二战后以美国为核心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制度化、体系化。
(7)二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立足实际,形成了各自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如经济体制的变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结构的变化——人民资本主义;经营结构的变化——经营者革命;社会再分配的变化——福利国家的出现;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的兴起
对“史实”的准确把握是学习历史的基础。在宏观把握“史势”的同时,需要微观上对“史实”进行内涵上的不断挖掘,外延上的不断拓展。这是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的体现,是高考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
历史概念理解必须将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下,运用历史学科的相关知识,采用联系、对比、分析等方法,实现概念的科学界定和历史理解。
例2.“近代工业”“近代民族工业”“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辨析
首先,三个概念中的“近代”并非指近代时间概念,而是从生产方式方面进行界定。“近代工业”是相对于古代手工操作的手工业而言的,指装备了近代机器设备,分工更细,专业化色彩更浓,管理更具科学性的工业。它包含外来资本主义企业、洋务企业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相对于外资工业及洋务派所创办的封建官营企业而言的,侧重于企业产权属性,即由民族资产阶级投资兴建的近代工业。“近代民族工业”则强调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即中国人投资兴建的近代工业。它包括政府办的军事企业、官商合办的民用企业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等。“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定属于“近代民族工业”,但“近代民族工业”不一定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例3.对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的认识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即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孔子提出“仁”和“礼”,认为“仁”的地位高于“礼”,“仁”是要去爱人,倡导统治者要德治。但孔子并没有进一步解释人为什么要去爱人。回答这个问题的是孟子。
孟子的答案是人性本善。人为什么要爱人,因为这是人的本性。仁的“端”就是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孟子的“性善论”为孔子的“仁”提供了一个终极依托和哲学化的解释。孟子提出的“仁政”“民贵君轻”主张,从内容来看,与孔子“德治”“民为邦本”并无二致。
在特定时空下进行宏观知识体系构建是解决知识碎片化问题的关键,知识的体系化更能对史实知识进行宏观把握和精准理解。
例4.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专题体系构建
围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这一核心问题,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三个维度展开。即根据本专题提供的内容,深入思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何构建、如何构建、有何影响?具体而言,必须明确微观问题,即为什么能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形成的阶段性特征是什么?世界市场形成中采取的手段和途径,为争夺世界市场的控制权出现了哪些冲突和战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各地区文明和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从这一历史过程中能揭示出什么基本规律?另外,也需要描绘出资本主义市场从地区性发展到世界性的时间与空间关系,学会从文明演进的角度评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从生产力角度和道德角度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史观”是看待历史问题的基本观点或视角。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基本核心素养之一,也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科学的历史观。历史学科还包括文明史观、全球化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多个视角。
教师在复习备考中要整合多种历史观。一是尝试用各种历史观去分析、研究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看待历史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能力。二是明确多种历史观的共同价值追求。
例5.运用多元史观对洋务运动进行分析
表 不同角度对洋务运动的历史分析
续表
“史识”是指在史观指导下对历史资料的理解、对历史现象的辨识、对历史规律的感悟和对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认识等,也可以说它是在史观的指导下得出的结论,多表现为历史阶段特征即对某特定历史阶段(时期)诸多社会现象的本质概括(规律)。
“史论”的主观性更强,更强调史实当时所产生的作用。影响史学结论因素主要体现在研究者的立场不同;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史料的选取运用上差别;时代的局限性等。
高考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史识”“史论”理解和运用能力。对待“史论”的方法就是要开放思维,史论结合。
例6.“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解析】“史论”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着重强调事件对当时的作用。三省六部制排除了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和“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体现了此制度的史实,故A、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是此制度的意义影响,是科学分析史料得出的结论,属于“史识”,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