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每届的高三复习备考都备受学校和家长的关注。那么这些准备工作是否有效呢?笔者认为可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教学的有效性,即备考方向是否正确,教师是否围绕着历年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知识、角度和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复习,使学生在知识体系和能力方法上得到提升;二是训练的有效性,即学生的落实情况。有效的模拟训练能更好地考查学生对知识和能力方法的掌握及运用情况,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复习对策。而有效训练的前提是教师选择和组织高质量的模拟试题。
那么,什么样的试题才是好题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两个层面评判试题的优劣:考试结果和试题本身。考试结束后,运用大数据统计对比分析,对得分情况做出定量分析,比如试题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等,以此判断试题是否较好地实现了测量目标;对试题本身的分析是对试题的立意、内容和形式等做出的评判。一般而言,一道好题要同时经得起这两个层面的分析和评判。考试结果分析需要一定数量的测试群体,依据专业的测量学知识和应考学生的整体水平进行分析。对试题本身的分析则是从一线教师的评判视角进行。在原创模拟试题中,对试题本身的分析通常应关注考点分布、命题立意、史料选择、问题与答案的设置等方面,并从这些方面去分析和评判。而分析和评判的标准主要是近几年考过的高考真题。笔者拟结合参与《教学考试》杂志社“优师计划”项目命制试题的经验,试从历史高考模拟试题史料语段的提炼角度略抒浅见,以求教于方家。
要命制出一套高质量原创试题,命题老师必须要对高考命题规律了然于胸。笔者分析了近三年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试题在题型分值、考查知识点、内容模块的分布和文字总量上趋于稳定,有一定规律可循。试题总体上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共12题,总计48分。考查内容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呈现“三足鼎立”的格局。在编排上按照时间顺序,先中国史后世界史排列;第二部分是主观题,共5题,总计52分,必修主观题2道,第1道主观题的题干所选材料一般为1至3段,分值为25分,总体难易度适中,第2道主观题为开放性试题,分值为12分,难度较大。在文字总量上,由于高考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题的作答,故历史试题中的阅读量是影响答题时间的重要的因素之一,材料的数量和文字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材料所呈现信息量的多少,信息量过多与过少都会影响考试的信度与效度。
表1 非选择必做题文字材料数量与文字量统计表
通过表1可以得知,近几年全国卷Ⅰ非选择题必做题材料数量和文字量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增加,这表明试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在加强。经过对近四年全国卷Ⅰ历史高考题字符数量统计分析,历史高考试卷文字总量在3 800~4 400字,参考答案文字总量控制在600~800字,其中选择题题干文字总量不超过120字,单个选项文字平均字数约为15字。这就要求教师在命制原创试题时要调控好试卷的字数,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内容,保证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针对高考命题分析,可得知相应要求。要命制出高质量的原创题,材料的选取和语段的提炼是关键,下面笔者结合参与原创试题的命制经验谈谈材料语段提炼的方法。
从近三年历史高考真题来看,在材料选取上完全引用材料原文的比例在大大减少,更多是摘编材料和改编原材料,这样也使学生阅读材料的障碍大大降低。
命制原创试题的第一步是制订试题考点的双向细目表,包括考点、考查角度(或意图)、形式、分值和预设难度,然后根据细目表寻找相关材料,找到材料后,对材料本身进行加工。其中要注意材料信息量是判断试题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从理论上来说,材料的信息量越大,试题设计的空间就越大,但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材料的阅读量是有限制的。这就要求所选材料语言要简单明了,内涵丰富,材料不仅要相对完整,还要具有解题所需的足够信息量。加工的原则是删繁就简,方法是删除与考查意图无关和重复的信息,或者重新整合材料。如下题:
例1.对于下图工具,宋梅尧臣有诗云:“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诗中所咏之工具 ()
A.是农业灌溉工程的革新
B.无需人力高地得到灌溉
C.在中国南北方普遍推广
D.利于增加三国粮食产量
在教研中,审题老师提出,材料文字和图片有重复之嫌,建议去掉文字或去掉图片。修改后的试题如下:
(修改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下图所示的水利灌溉工具
A.是古代水利工程的革新
B.提升高地农田抗旱能力
C.在中国南北方普遍推广
D.利于魏晋时期农业发展
再看一个非选择题材料:
例2.《大国崛起》中提到,葡萄牙人用武力占领马六甲是对当时朝贡体系、一种以中国为主导的“明显自古昔帝王,居中国而治四夷”的东亚国际秩序的直接威胁……明武宗本应帮助马六甲苏丹击败葡萄牙人,但当时的明朝已没有了初时的积极进取精神,马六甲虽然重要,但毕竟只是中国的外围藩属国。最终马六甲这一国际交通枢纽落入葡萄牙之手,葡萄牙很快以马六甲为支点,形成了联系东西两端的马六甲—果阿—里斯本—马六甲—中国贸易航线。
命题者意在考查经济差异导致结果的不同。但该题题干近200个字,且主题不明,需要对材料加工,去掉一些无效信息,将文字进行提炼简化。修改后材料如下:
葡萄牙占领马六甲挑战了以明朝为主导的东亚国际秩序,但当时明朝不思进取,只是将马六甲视为其众多外围藩属国之一,坐视这一国际交通枢纽落人葡萄牙之手。葡萄牙很快建立了以马六甲为支点的联系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里斯本—果阿—马六甲—中国的贸易航线。
通过这样对材料的加工,既精简了文字,也提供了足够的解题信息,可谓要言不烦。
在命制原创试题中,应根据需要对史料进行剪裁、摘编和转述,使材料线索清晰,信息丰富。但在史料剪裁中必须坚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这就对命题者的史学素养和文字功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原创试题时,通常是按细目表考点找好材料后,针对出题意图或角度先设计好正确选项,再围绕材料信息设置其他选项。但有时为了整套试题的需要,对出题意图或角度可以适当调整。但随着出题意图或角度的调整,对材料内容也要进行一定的取舍。如下题:
例3.表2为抗战时期国内企业内迁工厂数及其分布表(1937—1940年)
表2
据此,对表2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D)
A.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B.国民政府重视重工业内迁
C.内地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D.内迁工厂地区分布较均衡
在教研环节中,有教师建议将正确选项设为“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若从此角度立意就可以将材料修改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企业由东部内迁到西部,据此可知”。材料原有表格即可以去掉。
命制非选择题时,在材料和设问设置好后,即可进入组织参考答案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命题者在材料取舍上有较大的主动权,可以就一则材料设一问,也可以设二小问。这一问的分值可以根据信息的多少进行弹性赋分。如下例:
(节选)例4.材料二 晋商的兴起与明初的“开中法”有关,将其推到顶峰的则是后来与俄罗斯的贸易。1862年前,晋商是中俄茶叶贸易的主宰者。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后,俄商取得了在蒙古边境以及张家口和天津、上海、汉口等地的通商权,后来又相继获得了海关茶叶免税权和在中国的水路运输贸易特惠权。而相对于俄商,晋商却在清政府的限制下要付数倍于俄商的厘金税。……俄商在获取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利润的同时,也在中国茶区设立茶砖厂,侵蚀着中国的茶叶生产利润。另一方面,被迫进入俄国内地营销茶叶的晋商又遭到俄国政府的打压……1909年俄国政府为了排挤在俄晋商,对在俄华商征收重税,致使许多晋商经营更加困难。以后随着俄商在华茶砖厂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和俄国西伯利亚铁路的开通,晋商更是越来越难以与俄商竞争。
——摘编自张丽、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看明清商帮兴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晋商兴盛和衰落的因素。(12分)
最初该题设两大问,材料和答案均较长。教研时,审题老师认为此题中第一大问和第二大问均包含两个小问,考查内容太多,建议减少设问,压缩材料。最后第二大问修改如下:“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晋商衰落的原因。”同时成题时对材料二也做了相应删减。因篇幅限制不一一展示,仅供大家参考思路。
历史高考试题非常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时也非常重视对材料字符总量的控制。教师要保证整套试题的质量,除了对试题长度的控制外,还要注意对试题角度、精度、难度的有效控制,这样才能命制出一套贴近高考题的原创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