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家国情怀拳拳赤子之心

2019-07-03 02:31陈世英
教育界·下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辛弃疾家国情怀苏轼

陈世英

【摘要】宋词气象万千,恢宏壮阔,纵横捭阖。赏析宋词,不仅能品味其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更能感受其中蕴含的达观自适的生活智慧、卓然于群的人格魅力及强劲的爱国忧政思潮。东坡词、稼轩词皆以“小道”承“大义”,将豪迈之情寄于长短句中,浸润在字里行间的是殷殷的家国情怀和拳拳赤子之心。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家国情怀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以其姹紫嫣红、多姿多彩的丰神,呈现出独具美丽的风格。“吟咏性情,莫工于词”(尹觉《坦庵词跋》),宋代众多的词作弥漫着浓郁的情感,无声地表述着种种超越苦难、豁达开朗的哲人情怀和坚毅高洁的人格魅力。苏轼开创了豪放诗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辛词派,是北宋豪放词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词作打破了诗庄词媚、婉约绮丽的传统模式,于豪放旷达中抒写着殷殷家国情怀和拳拳赤子之心。

一、东坡词——苏轼豪放豁达的士大夫文人情怀

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历经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苏轼词在宋词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内容上,它丰富了词的题材,在风格上,苏词或豪放,或清丽,或空灵,多姿多彩。苏轼以诗为词,指出了作词的一路向上,大大提高了词的社会地位和文学价值,为词的革新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荣辱不定,他用词作展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吐诉了自己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他的豁达胸怀和豪放气概。南宋胡寅曾经说过:“词曲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苏轼的豪放词,谴辞驰骋,意境超脱,清旷飘逸,正是基于他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和坚韧硬朗的主体精神。在仕途困境中,他用笔挥洒自己独具的本色情怀,使昂首尘外、恬然自适的生命哲学和对人生的感悟喟叹,以及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跃然纸上,这种人格的光华使他身处逆境却才气横溢,魅力四射。

苏轼豪放词中最杰出的代表当数《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東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首词是神宗元丰五年七月苏轼被贬黄州时游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所作。其境界之宏大,格调之豪壮,气象之峥嵘,前所未见。词分上下两阙,上阕开篇写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写出了大江浪涛滚滚的气势,而且把滚滚向前的大江与千古风流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放置在一个极为广阔的背景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了古战场的雄奇壮丽的景象,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下阕借对写周瑜的风姿、才略反衬自己的老大无为,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抒发了自己空有抱负而功业未成的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虽有感伤之情,这也正是苏轼虽屡遭贬谪,政治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不甘沉沦。渴望奋发有为的表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经过了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突之后,作者回到了眼前,从年老无为的悲哀中超脱出来,豁达洒脱情怀于此略见一斑。全词气势磅礴,境界宏大,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但壮志难酬的感慨。

身处逆境,壮志难酬,苏轼以其豪迈的胸怀,谱写了一曲曲回肠荡气的悲壮乐章,透露出期望报效国家的壮志雄心。如写于贬官密州太守期间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谴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开篇一个“狂”字统摄全词,抒发了作者胸中的豪放雄健之气,通过描写出猎人的飒爽英姿,展示出昂扬的精神状态,表现了豪迈的气概,描绘了出猎的壮观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以魏尚自比,表达渴望一展豪情、杀敌报国、报效朝廷的豪情壮志,慷慨激昂,声调铿锵,气势恢宏,境界开阔,豪放杰出。词人老当益壮、磊落纵横之襟怀,渴望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及其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在荣辱不定的贬谪生涯中,苏轼不以忧患得失为怀,唱出了一阕阕旷达爽朗的曲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洞察世事后的豁达与祝愿;“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苏词充分显示了一个饱经忧患而襟怀开阔的士大夫文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家国情怀。苏轼离开我们已经九百多年了,之后历朝历代的中国人都敬仰苏轼,一方面是他天赋的才华,使之无愧于一代文化伟人的文名;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伟大的人格魅力,他那种经历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给后代以催人奋进的力量。

二、稼轩词——辛弃疾壮怀激烈的英雄情怀

南宋朝廷外忧内患,动荡不安,辛弃疾、张元干等爱国词人“位卑未敢忘国忧”,力主抗金复国,虽然他们的爱国抱负、雄才大略在一味苟安的南宋朝廷面前化为泡影,但其雄奇豪放的词作中却闪烁着他们灼热的爱国激情,以及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辛弃疾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后人称其“上马斩将下马书生”“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下马定乾坤”。辛弃疾二十二岁起参加声势浩大的抗金起义军,一生执着北伐,力主抗金,但其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南宋朝廷采纳,一生抱负未得施展,含愤辞世。据说他临终之时还在大呼杀贼。

辛弃疾一生以气节自负,以英雄自许,以功业自诩。其词中不乏表现民族耻辱、抒发杀敌报国恢复故土热望的词作,大多笔力雄厚,慷慨悲壮,表现出卓尔不群的英雄主义情怀。像“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他在《满江红》中言:“鹏冀垂空,笑人生,苍然无物。还又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西北。”又在《贺新郎赠陈亮词》中云:“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既是转述陈亮的誓言,实际上也是他自己的“夫子自道”,这种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尽显其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词人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中颂扬辛词:“横绝六谷,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当他的雄心壮志在南宋统集团里得不到理解,为国建功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时,其词作中透露出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此词上阕由眼前江水引出历史回忆,抒发了作者对家国沉沦的沉痛追怀;下阕融情于景,抒发忧心国运的愁苦之情与对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表现了深沉的爱国情思。一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充分昭示了作者虽屡遭挫折和打击,却始终未泯其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山的报国之志。

又如《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全词梦境与现实交织,壮烈与悲凉纽结,大起大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壮志未酬的作者只能在梦里想象练兵杀敌,在梦中驰骋疆场,理想在现实中幻灭落空,恢复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这是辛弃疾个人的悲剧,更是南宋朝廷的悲剧。“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哀叹、壮志难申,令人哀叹。全词基调沉雄悲壮,大气磅礴,充分体现了辛弃疾壮怀激烈的英雄主义情结。

三、结语

始终保持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迂的人格,苏轼、辛弃疾以这样的胸怀面对困厄的人生,其精神深处充盈着一种“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正是我们民族的“精魂”所在。他们辉煌词作里彰显的家国情怀、赤子之心,已成为国人不灭的精神图腾,不断地激励着我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为国为民承担起一份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陈迩东.苏轼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猜你喜欢
辛弃疾家国情怀苏轼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