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军礼
[摘 要]当下,学生生存生活能力弱化、漠视生命等现象屡见不鲜,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对孩子的生命成长教育。生命成长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升了学生的生存力、生活力、生命力,给学生提供了实现生命质量提升的“场”,全面塑造学生自立与自主、责任与情怀等积极的生命品质。
[关键词]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8-0085-02
什么是生命成长教育?《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提出,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品质的一种教育活动。我们认为:小学生命成长教育立足于全学生的身心健康,终身发展,为他们一生发展做好准备;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出发,为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做好充分的准备;立足于学生的体验教育,让他们在真切的体验中找到生命的真谛,为打造优质良好生命环境做好准备。通过生命与关怀教育,让小学生学会必要的生存技能,体验、感知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让学生懂得欣赏自己的宝贵的生命,从而懂得对所有生命尊重、关爱和赏识,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一、立足生命成长,建构课程体系
1.保障先行,发展学生生存技能
提升学生生命品质,最基本的还是要从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能力、生存能力和生命安全开始。
(1)护救系统。
我们通过“定点建设”的方式,申请儿童基金会安康工程项目,在台州率先建设安全体验教室。通过“情境——交互”式学习方式,以生动有趣的体验形式,让学生学会生命救护、消防、防灾、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安全救护知识,习得救护技能。我们还长期和儿童基金会合作,邀请专家给老师、学生及家长上课,定期进行培训,使课程落到实处;我们在校园内建设模拟交通设施,通过描画斑马线,安装模拟信号指示灯,展示交通知识等方式,让学生学习交通安全知识,体验交通安全,习得相关能力。
(2)自理系统。
建设自理教室,教孩子叠被子、系鞋带、整理物品等自理能力。学校还将各种自理能力制作成微课程,通过各种方式,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实践,不断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3)家政系统。
通过专门的家政教室,让学生学习下厨、做家务。家政课程有传统节日的食品制作,如包饺子、包青团、包粽子,让学生学会制作这些渐渐会被人忘记的传统小吃。也有西式点心的制作,如饼干、蛋糕等烘焙课程。
2.情趣校园,提升学生生活情趣
(1)灵性校园,诗意人生。
诗意的生命,首先需要的是一片充满诗意的土壤。而这片土壤,来自于学校浓浓的诗意氛围。我们试图从学校的“廊”文化建设入手,古色古香的花架、各具特色的盆栽、再加上走廊两旁出自孩子们自己之手的作品,使得一道道走廊无处不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学习,孩子们的心也会变得富有诗意而具灵性,生活自然充满情趣。
(2)生命社团,创客人生。
创客教育是随着近几年社会、科技和文化的迅速发展而形成、兴起的,对于教育者们来说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我校创客师生团队制定了学校创客教育“三步走”规划和年度创客教育计划,组建了促进学生成长的教师团队,构建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客社团,选拔了基于兴趣的学生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探索了校园创客空间的运行与管理机制,培育了学校创新氛围和创新文化,取得了卓越成绩。手工制作、拼装搭建、3D打印、程序编程、人工智能等版块的设置,都为孩子的创想落地提供了支撑,创造也为生活增添了一抹鲜艳的亮色。
3.课程拓展,浸润学生生命品格
在充分尊重学生成长需要的基础上,我们还设置了拓展性课程,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自我,展示生命力。
(1)“一班一周一体验”综合性课程是指一个班级,利用一周时间,完全打破功课表安排,在学校吃、住、体验生活,完全脱离父母,真正真实体验各种生命课程。
在这里,我们更关注学生生命的体验、经验的累积、人格的健全和素养的提升。这样的课程,学生乐在其中,长在其中。课程精彩,花开烂漫。我们构建“基础+拓展”、“高效+创造”的课程,就是期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绚烂绽放,收获成长。
(2)依托本土文化,开发研学课程。
研学课程的内容设置要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儿童感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大自然。学生的生活是最鲜活的课程资源。有效挖掘并充分利用教材、活动及本土资源,让学生拓展阅读,关注家乡,走向生活,引导探究和发现,让本土文化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源头活水。通过课程整合,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活动计划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以及求真务实的科學态度和人格,使学生关心社会历史现状,初步形成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尊重成长规律,挖掘实施策略
1.注重体验,实践为王
生命成长课程绝非学科课程,它属于综合实践课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亲历。学校制定了三大目标:
(1)通过协同操作、互相合作、实践活动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教会学生基本生活技能、自我救助等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合作分享、交流反思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2)通过活动开展,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发现创造的能力,收获成长。
(3)在学生与自我、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中创设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体验中完善人格,在体验中发展个性。
学生在多种活动形式中体验真实的生活,挖掘生活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唤醒了成长的生命自觉。
2.面向社会,内外贯通
学校生命教育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学校生命教育不仅应体现在课堂上教室里,更不应该局限于学校内。应当充分利用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天地。我校生命教育开展中,曾发动、借助家长的力量,为学生带来了更好的课程体验。
3.点线结合,有序推进
无论是基础性课程,还是拓展性课程,我们都注重把课程的过程充分展开来,让学生在“点线结合”中有序、有梯度地完成生命的体验。
(1)聚焦“点”。
顾名思义,这里的点是指把所有活动聚焦整合,集中、综合地进行,以期实现教育价值和效果的最大化。在生命成长课程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时空限制,很多活动学生无法充分体验,自然也谈不上浸润成长。“一班一周一体验”应运而生,在这短短的一周内,通过协同操作、互相合作、实践活动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教会学生基本生活技能、自我救助等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合作分享、交流反思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2)拉长“线”。
这里的“线”即课程安排时间或周期。我们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单位,从初期的规划,到过程的展开和监督,再到评价、反思和完善,形成了一条条“实践线”。
几年的实践中,我们给学生提供了实现生命质量提升的“场”。现在,任何时候你走进校园,你都会惊叹于孩子们的活泼向上、教师们的积极乐观,学校里洋溢着浓浓的生命气息。2017年,学校获得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台州仅此一所)。生命品质的提升,我们还在前行的路上。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