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鸿祥
摘 要:从不同的“维度”评析体育实践课应各有侧重。研究从“教材的选择”“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手段”等七个“维度”阐述体育实践课评析过程中应凸显各自的要点,并结合具体课例从“凸显运动技能教学主线”“紧扣学生的运动技能起点”等方面进行评析。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实践课;评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5-0037-03
能够恰当地对体育实践课进行评析,是广大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笔者认为从不同“维度”进行评析,应各有侧重、凸显各自的要点,并结合具体课例作一交流与探讨。
一、不同“维度”评析体育实践课应凸显各自的要点
对体育实践课进行评析的视角很多,但从不同“维度”进行评析,应凸显各自的要点,不能面面俱到。
1.从教材的选择上来看:应凸显体育核心素养之“核心”的培养
高中生有其特殊性,选择什么样的教材或教学内容至关重要。指向核心素养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即将拉开大幕,因此从教材选择的角度对课例进行评析,笔者认为应凸显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其中体育核心素养之“核心”——体育品格的培养尤为重要。当然,不同项目对学生体育品格培育的价值大相径庭。如:跨栏跑就明显地好于一般的快速跑,学生如能经常性地进行跨栏跑的学习与锻炼,就可以培养勇敢、顽强、机智、果断与克服困难等方面的优良品格,这也是体育学科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最重要的独特价值。
2.从教学的过程上来看:应凸显运动技能教学这一基本主线
受生理、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中体育教学明显不同于初中,尤其是明显区别于小学以情景、游戏与简单的技、战术为主线的教学组织过程,应紧密结合选项教学,着力凸显运动技能教学这一基本主线,促进高中生1~2项运动技能不断地向“专项化”方向发展,从而在学习及掌握较为复杂的技、战术中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为他们将来的终身体育而奠基。
3.从教学的手段上来看:应凸显教材化与难重点的合理处理
高中体育教学通常技、战术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对一些竞技运动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化及“去竞技化”处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合理选择、取舍非常重要;同样,学生教学重点的掌握、教学难点的不断突破都是借助一个个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实现的,因此从教学手段上来评析某堂体育实践课,应注重教材化与难重点的合理处置。如接力跑的教学重点是传接棒技术与速度的结合,教学难点是在接力区内快速完成传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教学方法、手段:原地徒手模仿传棒动作—原地徒手模仿接棒动作—两人一组“拍手心”练习—两人一组原地传接棒练习—四人一组原地传接棒练习—两人一组慢跑中传接棒—四人一组跑动中传接棒—两人一组在接力区反复练习传接棒技术(利用跑道;由慢到快;距离逐渐加大)—四人一组体会和展示,从而合理地进行教材化处理,帮助学生不断掌握与突破教学重、难点。
4.从教师的素养上来看:应凸显出扎实的教學能力及亲和力
一位教学素养突出的教师,课堂教学一定精彩,反之亦然。笔者认为评析一堂课的好坏,应凸显教师的教学能力及素养,主要包括讲解、示范、口令、组织教学与教学设计等能力。因“选项教学”的需要,作为高中体育教师自身的运动技能非常重要。另外,高中体育教师的亲和力及表现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素养,这也是高中体育教师相对小学教师比较匮乏的地方。
5.从学生的表现上来看:应凸显良好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成效
某种意义上,评析一堂课优劣与否,取决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自然学习”热情,二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成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热情不够、兴趣不大,甚至表现出一定的抵触情绪,可想而知,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真正的体育学习不可能发生。如果一堂体育课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并表现出浓厚的学习热情,那一定是一堂成功的课,一定是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当然,良好的学习成效也是其中应有之义,即学生的运动技能、体能等得到很好的锻炼,有较为明显的提升。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是每堂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务必要注意激发与保持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6.从教学的方法上来看:应凸显体育以学练为主的特性
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应着重凸显“以学为主”,以及“以练为主”的特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少讲,并创造条件,不断鼓励学生多练习,从而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提高体育运动能力。笔者认为,通常情况下,教师连续讲解最好不要超过1分钟的时间。学生在教师的适度指导与帮助下,通过大量、反复的身体活动,培养运动技能学习与体能锻炼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并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
7.从运动的负荷上来看:应凸显高中生的生理特点和健身性
运动负荷是考量一节课的重要依据。那么,如何对一堂课的运动负荷进行评判呢?这就要求我们应凸显高中生的生理特点和健身性,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只有运动负荷适宜、合理才能起到增强体质的效果,运动负荷增加过快、过大不仅不能增强体质,反而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害,甚至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二是负荷过小不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三是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学生感受不到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对于高中生而言,应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教材特点等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二、体育实践课评析示例
笔者从七个“维度”对体育实践课的评析进行了梳理,当然一堂体育课的评析,不能面面俱到,从2~3个方面进行切入较为适宜。笔者曾受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的邀请,参与了“江苏名师课堂”水平五杨诚老师《篮球:交叉步持球突破》这一课例的评析,下面以此为例来谈一谈如何评析一堂体育实践课。
篮球:观摩、学习了杨诚老师的这堂《持球交叉步突破》的课,很有收获,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与思考。简而言之,可以用“1234”来概括:
1.“1”就是一条“主线”
这堂课凸显了运动技能教学这条主线。高中体育不同于小学、初中,根据“课标”的要求,应进行选项教学,目前很多地区已经开始推行高中体育教学“专项化”,当然也有部分学校至今没有实施选项教学。但是无论如何,高中的体育教学一定要凸显技能教学这一条主线,杨老师的这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教学过程中从无球“突破防线”到有球“突破防线”,到交叉步持球向右侧突破练习,到交叉步持球向左侧突破练习,到交叉步持球突破标志桶的练习,接着进行四人一组交叉步持球突破练习、八人一组交叉步持球突破结合传球和上篮的综合练习,再到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快速蹬地的素质练习:新版老鹰抓小鸡……整堂课紧紧围绕交叉步持球突破这一运动技能深入开展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运动技能教學的主线非常清晰。
2.“2”就是两个“紧扣”
一是紧扣学生的运动技能起点。从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篮球基础,但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所以杨老师在学习目标的定位、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等方面,紧紧地扣住学生篮球运动技能的起点,实实在在、扎扎实实、非常有效地组织教学。纵观整个教学过程,非常平实、不花哨,可借鉴、易推行。如果我们日常体育教学始终都能够做到这样,我深信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定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是紧扣本堂课的学习重点。教学中,杨老师紧扣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不断地强调、强化蹬跨有力、转体迅速、探肩下压的重要性,并通过不断的示范、讲解、语言提示、参与互动、组织学生演示,采用一个又一个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突破教学重点,包括最后“新版老鹰抓小鸡”的采用,都紧紧围绕本堂课的学习重点。从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与掌握情况来看,教学效果是比较好的。
3.“3”就是三个“体现”
第一,体现了“以学为主”。课堂教学究竟是“以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绝大多数教师的回答应该是“以学为主”,但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球类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从杨老师这节课来看,就很好地体现了“以学为主”。教学过程中杨老师的语言比较精练、不啰唆,在初步的教学中,不过多地去纠缠技术细节,更多的是给予学生自主学练的时间,组织学生反复练习,适时进行巡回指导,有教有学、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很好地体现了“以学为主”。
第二,体现了课程的理念。教学过程中,杨老师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理念,譬如:两人一组、多人一组的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尝试学习;根据学生的技能基础,进行必要的分层教学与个别辅导;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让做得好的同学帮助其他同学;组织形式的多元、不断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手段——如前面提到的,在素质练习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有力蹬跨、快速起动,改编了素质游戏。总之,这些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的组织等都比较好地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念。
第三就是体现了健身性与教育性。通过对杨老师这堂课的课堂观察,练习负荷比较适宜,很好地体现了体育课程健身性的特点。体育课不同于运动训练,不宜采用大运动量,当然运动负荷也不能过小,应适量、适宜。之所以强调“适宜的运动负荷”,是因为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都无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负荷过大会有损于学生的健康,也会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负荷过小既达不到健身效果,也掌握不好运动技能,更感受不到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课改”初期,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运动负荷的设计及生成,现在又过于凸显运动强度与密度,有一种矫枉过正、推倒重来、另起炉灶的思维倾向,这是绝对不可取的。
另外,持球突破过程中,左右手的重视,即强侧手、弱侧手的协调发展,不仅仅是立足于帮助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技战术,而且注重了学生左、右脑的开发。也不仅仅是为了教学生技能而教技能,而是充分挖掘了篮球运动及技术教学中的教育价值、立足于人的协调发展,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4.“4”就是四点思考
一堂体育课能够解决的问题是非常有限的,但是一堂课带给我们的启发与思考却是很多的,我认为这才是我们研讨与交流的核心问题。通过观摩、学习杨老师的这节课,我主要有四点思考,即四个“如何”。
第一,对交叉步持球突破技术的认识如何再深入一点。持球突破是篮球运动中运用脚步动作的运球技术,快速超越对手的一项攻击性很强的进攻技术。很多教师把交叉步持球突破分为蹬跨、转体探肩、推放球三个技术环节进行组织教学。如果我们把这一技术分为五个环节,即突然起动、蹬跨、转体探肩、推放球、加速,在组织教学、突破重、难点上,一定会更加从容。在这五个环节当中,突然起动是持球突破技术的关键。推放球之后的加速也至关重要。因为, 持球突破是利用防守者重心不稳、失去有利的防守位置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起动后不继续加速,防守者会快速退防,形成“二次防守”,重新抢占有利的防守位置来弥补防守瞬间的过失。
第二,在一些教学细节的运用上如何再精准一点。很多教师为了体现课程理念,积极尝试“探究式”学习,在进行持球练习交叉步突破教学时,先让学生自行尝试,本堂课同样如此。但从练习的实际效果来看,并不理想,甚至有少部分学生还出现了“走步”现象。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学生对这一技术缺乏理性认识,尚未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与表象。因此,教学中应该先集中讲解、示范,再集中学习之后,让学生去自主尝试练习。如果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事先应提供挂图及动作要领等,让学生在体育骨干的带领下,进行自主尝试。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有些教学内容可以“先学后教”,而有些内容只能是“先教后学”,绝对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
在四人一组的运球——传球——防守——突破的练习中,从课堂上的气氛来看,学生的学练热情并不是十分的高涨,如果我们能够合理运用竞赛法,如教师提示“我们看哪一组在两分钟内完成的次数最多”,但教师必须提示“练习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动作质量”。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不一样。
第三,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如何再深入一点。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定位为“蹬跨动作的突然性和突破时机的选择”,是比较准确的。但如何在后续教学中,更进一步突破难点,以及主要方法与手段有哪些?值得我们去思考。
所谓突破时机的选择,就是在突破时,寻找到防守者重心移动的一刹那,迅速起动突破对手,能否把握最佳时机是整个持球突破成败的关键。仅仅掌握持球突破的方法,尚未掌握时机的捕捉能力,持球突破技术是不可能达到良好效果的。那么,如何才能创造有效的突破时机?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防守队员防守位置的错误进行突破。
(2)根据防守队员站立姿势进行突破。
(3)利用身体虚晃、脚步移动、投篮、传球等假动作创造良好的突破时機进行突破。
(4)合理运用持球突破前的身体姿势及动作进行突破。持球突破前的身体姿势及动作,对加强学生突破意识培养, 以及掌握突破的时机至关重要。如注重培养学生接球后“三威胁”姿势的形成,所谓“三威胁”姿势, 是指学生在准备突破位置接球后,立刻做成一个能投、能传又能突的姿势。这有利于吸引防守队员的注意力,从而创造更加有力的突破时机。
(5)跨步时紧贴防守队员的身体进行突破。提示学生跨步时应紧贴防守队员的身体,如向右侧突破时,应紧贴防守队员的左侧;如向左侧突破时,应紧贴防守队员的右侧,以挡住对方的行进路线,避免对方迅速跟进造成“二次防守”。
第四,技战术的学习与运用如何结合得更深入一点。技、战术的学习应有机地与实战运用相结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多增加一些教学比赛。在本节课的最后部分也可以增加一个小型比赛,这对学生真正理解、运用这一技术更有帮助。在教学比赛中,教师可以改造规则、限制规则,如有效突破后得分的得多少分;突破后进行分球配合的得多少分……这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这一技术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技、战术意识。
如果场地不允许,我们至少可以安排一组打得好的学生,进行小型教学比赛,教师进行点评、提示,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直观的动作表象,逐步培养他们的战术意识。
总而言之,我觉得这堂课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是一堂很接地气的课,是值得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加以推介的课。
以上是笔者对这一课例的一些粗浅思考及评析,比较正式,且时间要求较长,内容相对较多。一般的课例评析可以适当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