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列计 候文仲 黄俊士
(清远市人民医院脑科二区 清远 511500)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临床常见脑卒中疾病类型,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影响了患者健康、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目前静脉溶栓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案,其中阿替普酶为常用溶栓药物,但是针对阿替普酶给药剂量仍存在一定争议,美国卒中指南推荐0.9mg/kg的标准剂量,日本卒中指南推荐0.6mg/kg低剂量给药[1~2]。为探究不同剂量溶栓疗效,本次择取30例患者开展对照研究,汇报如下。
择取我院于2018年9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30例,均行CT或MRI检查确诊,随机分成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各15例。对照组男9例,女6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0.6±2.5)岁;观察组男10例,女5例;年龄47~77岁,平均年龄(60.3±2.6)岁。组间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低剂量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给药剂量为0.6mg/kg,注射用阿替普酶(生产厂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Gmb H&Co.KG;注册证号S20020034;规格:50mg)首次静脉推注给药剂量的15%,在60s内完成,剩余剂量在1h内泵入给药;标准剂量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给药剂量为0.9mg/kg,首次静脉推注给药剂量的10%在60s内完成,剩余剂量在1h内泵入给药。溶栓治疗后两组患者均需行常规氧自由基清除、代谢循环改善药物治疗,针对性给予患者营养神经类药物。
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NIHSS及mRS评分。NIHSS 0-42分,分值越低说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效果越好; mRS评分最低0分,最高6分,分值越低说明患者残疾障碍风险越低,生活能力越好[3]。
临床疗效:NIHSS评分下降幅度超过90%为痊愈,下降幅度超过45%为显效,下降幅度18%为有效,下降幅度不足18%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出血风险。
低剂量组患者临床疗效80.00%,标准剂量组患者临床疗效8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出血风险6.67%低于标准剂量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临床疗效出血风险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脑出血牙龈出血总发生率低剂量组5(33.33)4(26.67)3(20.00)3(20.00)12(80.00)0(0.00)1(6.67)1(6.67)标准剂量组7(46.67)3(20.00)3(20.00)2(13.33)13(86.67)2(13.33)4(26.67)6(40.00)χ20.2404.658P>0.05<0.05
两组治疗前NIHSS、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mR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组别NIHSS评分mRS评分治疗前治疗后tP治疗前治疗后tP低剂量组8.46±1.233.16±0.3516.051<0.052.63±0.520.83±0.3311.319<0.05标准剂量组8.45±1.253.12±0.2116.286<0.052.65±0.510.85±0.340.137<0.05t0.0220.3790.1060.163P>0.05<0.05>0.05<0.05
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原因为患者脑组织血供障碍或中断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诱发脑组织病变或坏死[4]。静脉溶栓是治疗该疾病的常用方法,通过开通血管,促进血流恢复以改善患者脑组织缺血缺氧症状。
阿替普酶是静脉溶栓疗法常用药物,其纤维蛋白特异性相对较强,能够与血栓中纤溶酶原、纤维素相结合进而提升纤溶酶合成量,对血栓发挥溶解作用。该药物还可对脑血管紧缩进行再次疏通,挽救即将死亡的大量脑细胞,进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是其药效维持时间较短,需要长期且持续性给药以避免患者血管再次阻塞,同时该药物价格较为昂贵[5]。有地区为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遵循日本卒中指南条例为患者开展低剂量给药治疗,以期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同时,避免高昂的药价导致患者无法接受治疗。本次针对两组患者开展不同剂量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两种剂量对患者的临床疗效相近,均可有效改善患者NIHSS、mRS评分,且低剂量和标准剂量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效果均良好,但是低剂量组出血风险更低,说明低剂量给药更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低剂量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效果与标准剂量相近,对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效果理想,且出血风险更低,因此可用于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