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高危人群深静脉血栓护理效果观察

2019-07-03 02:12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17期
关键词:下肢血栓剖宫产

产妇是比较特殊的人群,当其在孕期时,其身体的下肢负荷会不断增加,并且下肢的血流较为缓慢,当其在剖宫产后,需要长期的卧床,无法进行自由活动,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引起血液回流障碍[1-2]。产妇在剖宫产后,容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而导致患者出现下肢水肿、静脉曲张等多种临床症状,对其造成极为严重的身体损伤[3-4]。近年来,随着我国剖宫产率的上升,其患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尤其对于妊娠合并糖尿病、肥胖、产时大出血、长期卧床保胎、多产、多胎、大于35岁高龄者,其产褥期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相比正常人高达2~3倍。本文主要研究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高危人群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手术的高危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中,患者年龄为18~43岁,平均年龄为(30.26±3.01)岁;孕周为37~41周,平均孕周为(38.85±3.58)周;其中,初产妇患者20例,经产妇患者12例。观察组患者中,患者年龄为19~44岁,平均年龄为(31.35±3.08)岁;孕周为37~42周,平均孕周为(39.27±3.62)周;其中初产妇患者21例,经产妇患者11例。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接受剖宫产进行分娩;所有患者经超声检查,均显示为单胎、头位;所有患者的骨盆以及胎儿的双顶径等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孕妇伴有羊水偏少、羊水过多、胎位不正、巨大儿等高危症状。

排除标准:排除伴有心、肝、肾的器质性疾病的患者;排除伴有精神疾病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护理方法为:患者在接受剖宫产后,患者需要在病床上卧床休养6 h,并接受心电监护4 h,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观察患者的尿量和宫缩状况;在剖宫产6 h后,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活动,在饮食上要以低脂、无糖、无乳流质的,并在24 h后,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半卧,并在48 h后,将患者的导尿管拔除[5-6]。

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护理方法为:(1)在剖宫产前的健康教育:在对患者实施剖宫产前,向患者讲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并向患者说明深静脉血栓形成时的临床症状和对患者的危害,然后向患者说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使患者能够有效的缓解自身的紧张、焦虑的心理。

(2)在手术后的护理:在手术后,使用软棉垫垫住患者的脚后跟,使患者的小腿处于悬空状态,这有利于患者静脉血液的回流,减少下肢静脉的淤血;在手术后6 h,鼓励患者多饮水,并适量的进食低脂、低盐、无糖的食物,以促进患者的肠蠕动;在患者排气后,可以嘱咐患者合理的使用蔬菜、水果,降低其血液的粘滞度。

(3)术后的肢体康复训练:在手术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身体恢复状况进行及时的掌握,对于可以活动的患者,可以指导其进行肢体的康复锻炼,使患者的各项身体机能得靠快速康复[7-8]。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

护理满意度评定标准:患者在出院前,向患者发放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护理方式、护理质量等进行评定,然后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比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二胎政策的开放,我国孕妇的数量明显增多,孕妇需要进行养胎、保胎等,这使孕妇的运动量明显减少,这导致孕妇在孕期和生产后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症状[9-10]。对于接受剖宫产的孕妇,其在手术后需要早病床上进行静修,这时患者的血液无法有效的流通,导致患者的血液循环不顺畅,进而导致患者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使患者剖宫产后的康复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对患者实施合理的护理干预,以减少患者在剖宫产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11]。

表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对比 [例(%)]

表2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比 [例(%)]

研究显示,深静脉血栓为产科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类型,属于一种静脉内血凝块阻塞性疾病,轻者可造成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重者可引起致死性肺栓塞。其原因主要与以下内容相关:(1)孕晚期,产妇由于血液中凝血因子增加,导致其在产程或产褥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尤其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其血液黏度相比正常人群较高[12-13]。(2)对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其发生机制与血流阻力增加、红细胞聚集、血液淤滞等密切相关。(3)剖宫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导致子宫对盆腔和静脉压迫时间增加,进而导致血栓的形成[14]。

本次研究,对接受剖宫产的产妇实施综合护理,可以有效减少产妇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在对产妇实施剖宫产手术前,向产妇全面的讲解剖宫产的知识,并向产妇说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危害等,使产妇对深静脉血栓有全面的认知,以减少产妇对于深静脉血栓的恐惧感;在对产妇实施剖宫产后,对其实施合理的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在术后进行合理的康复,降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15-16]。有关临床资料也曾经指出,综合护理干预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护理干预手段,针对剖宫产患者选择综合护理干预,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使得患者的病情有效获得改善,还能够使得患者的负性情绪得到相应的缓解,提升患者对后续治疗的依从性,通过综合护理干预还可提高患者对自身情况的了解,以一个较好的态度去面对疾病,提升治愈效果[17-18]。

本文研究得出,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肺栓塞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6.88%,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78.13%,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说明,针对剖宫产术后高危人群选择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几率,保障患者的安全性,还能够提升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从而为后续治疗以及护理干预奠定较佳的基础性,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综合护理干预在剖宫产术后高危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对剖宫产术后高危人群实施综合护理,可以减少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猜你喜欢
下肢血栓剖宫产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一胎剖宫产,二胎必须剖吗
剖宫产之父
腹膜外剖宫产术应用于二次剖宫产的疗效观察
UPLC-Q-TOF/MS法快速分析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化学成分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二次剖宫产与首次剖宫产的对比分析
中医药辨证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