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遐迩 六 尺 巷

2019-07-03 02:18:28赵德铭
养生月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照壁吴家纷争

◎赵德铭

在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后街与五庙园之间,有一条鹅卵石精心铺就的巷道,全长约180米、宽约2米(六尺)。这条巷道就是名驰遐迩的六尺巷,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出差路过桐城,我也特意前去六尺巷走了走。

这是条看似很寻常的巷子,巷子两边分别是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富商吴氏宅墙院的围墙,墙高2.6米,青灰色块砖垒砌,墙内树木参天葳蕤,枝桠在巷子上空交集,遮天蔽日,两头通幽的光亮,走完全程也不过四五分钟。看上去,这与桐城其它古老的巷子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然而,它的由来却有着一段感人的佳话,为世人交相称赞,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说起六尺巷的成因,要追溯到康熙四十年(1701年)发生于城内的一桩邻里纠纷。当时,安徽桐城人张英在京做了大官,老家桐城的宅子与吴家相邻,两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双方互不让步,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因为此事涉及到朝中大员,县官怕招惹是非,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便千里传书到京城,欲借张英权威,压倒对方气焰,赢得官司。张英见信后,并未给地方官员打任何招呼,而是给家人寄回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收到书信后,豁然开朗,主动撤诉,让地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这样一来,两家之间就留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人称“六尺巷”。有人还据此作了一首打油诗:“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这个故事中,张英没有因自己官高权重而仗势欺人,反而用行动感化了邻居,以自己的大度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凡事让一点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使原本剑拔弩张的矛盾迎刃而解,为时人亦为后人作出了谦逊礼让、与人为善的绝好榜样,带给人不尽的思索与启示。

踩着光滑的卵石,在六尺巷中徜徉,望着斑驳的墙壁,轻抚沟壑纵横的青砖,仿佛也就感觉到了历史的脉动。经百年变迁,虽然早已看不到当年的张家府和吴家宅,它们早已消失了,但六尺巷依然横亘于这城市的一角,静观着岁月的流逝与人间的沧桑。在牌坊前静默,只见横额之上分别镌刻有“懿德留芳”“礼让”的话语,下方有包括诗画照壁、山石、曲廊等景致组成的文化广场。照壁的正面是四幅组画,由“纷争”“报信”“批诗”与“和解”4个部分组成,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六尺巷化干戈为玉帛的情形;照壁的背面分别刻有张英的生平和六尺巷简介,山石上是张英手书的“让墙”诗,寥寥几句,及时巧妙地解决了矛盾,成为千古佳话,可赞可赏。

现在,我们在这里,看到从天南地北赶来游赏的人甚多,大家无不欣赏大学士张英的诗句,感慨他的胸襟,赞美“六尺巷”的故事闪烁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芒。面对今天五彩缤纷的生活,在六尺巷里走一走,是一种心情的释放,带给我们的是触及灵魂、发人深省的人生感悟,是在世事纷争中归于平和与安宁的心灵净化。

猜你喜欢
照壁吴家纷争
探访崇因寺残存一字琉璃照壁
档案天地(2022年3期)2022-04-15 21:55:59
六尺巷头说吴家
杂文月刊(2021年3期)2021-05-07 02:56:44
灵秀俊逸的照壁山
小区管理为何容易陷入“纷争”——手段陈旧是主因
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4:58
静聆石语,诉说时间的故事——吴家花园第二届全国人文赏石艺术展12月22日开展
宝藏(2018年12期)2019-01-29 01:50:48
洛克论领土权:纷争、辨析与新解
哲学评论(2018年1期)2018-09-14 02:34:28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纷争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照壁
山西大院照壁掠影
文物季刊(2016年4期)2016-08-19 06:47:30
吴家后山赏辛夷花
岷峨诗稿(2015年3期)2015-11-18 0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