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预防的护理效果分析

2019-07-02 02:49何玮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预防性围术下肢

何玮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现阶段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多采用手术方式予以治疗,术后患者受到麻醉药物影响,加之其卧床所致下肢活动量降低,故增加了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比例,据悉恶性肿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超过15.0%[1]。对此,该研究以2018年1月—2019年1月为研究时段,针对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实施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对其应用效果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该院手术治疗的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82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实验组(n=41)与参照组(n=41)。其中实验组男 24例,女 17例。年龄 47~77周岁,中位年龄(60.59±10.22)周岁。 手术时间 2~7 h,中位手术时间(3.87±1.03)h。参照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 48~79 周岁,中位年龄(60.62±10.25)周岁。手术时间 2~6 h,中位手术时间(3.85±1.01)h。 2 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等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方式经由可比性校验合格。

纳入标准:(1)均经药理检查确诊为肝胆胰恶性肿瘤;(2)患者于家属了解该研究内容,自愿参与;(3)具有气管内麻醉指征。排除标准:(1)认知能力异常;(2)血液系统疾病;(3)精神类疾病[2]。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围术期护理形式,根据患者病情及手术方案予以全面护理,并做好患者体位调整与按摩,防止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实验组行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术前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实际情况,并了解预防性护理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其治疗及护理依从性[3]。患者肛门排气后,遵医嘱给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减少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情况,降低其凝血功能指标。术后早期将患者下肢抬高约20°,提升其静脉血管血液回流效果,定期为患者进行下肢按摩,促进血流循环[4]。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效果予以下肢运动指导,通过踝关节与膝关节主动活动,3次/d,20 min/次。如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较好,则在其手术3 d后予以下床活动,护理人员需针对加强保护,防止患者发生意外跌倒问题。给予患者弹力袜加压护理,增强其下肢压力水平,促进其血液回流[5]。加强对患者下肢情况监测工作,每日早晚2次测量其下肢周径,并随时对患者足背体温、颜色、温度予以全面监测,尽早发现其下肢静脉血栓问题。

1.3 观察指标

在患者手术前及手术3 d后D-D (D-二聚体)、FIB(纤维蛋白原)、FDP(尿纤维蛋白降解物)、PT(凝血酶原时间)相关指标予以检验[6]。记录患者肝胆胰恶性肿瘤术后下肢肿胀、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82例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相关数据录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之中,实验组与参照组手术前后D-D、FIB、FDP、PT 数据行t检验,采用(±s)表示。2 组患者肝胆胰恶性肿瘤术后下肢肿胀、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肝胆胰恶性肿瘤手术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数据(表1),手术前2组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实验组D-D、FIB、FDP、PT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实验组(n=4 1)参照组(n=4 1)t值P值D-D(n g/L)手术前 手术后F I B(g/L)手术前 手术后F D P(m g/L)手术前 手术后P T(s)手术前 手术后2 0 3.2 7±1 9.2 8 2 0 3.3±1 9.2 5 0.0 0 7 0 0.9 9 4 3 2 6 5.0 3±2 3.7 4 3 0 4.8 5±3 0.8 8 6.5 4 6 0 0.0 0 0 0 2.1 8±0.7 1 2.1 5±0.6 9 0.1 9 4 0 0.8 4 6 6 2.2 5±0.7 6 3.8 4±1.0 2 8.0 0 3 8 0.0 0 0 0 2.4 1±0.6 4 2.3 9±0.6 3 0.1 4 2 6 0.8 8 6 9 2.5 7±0.7 2 3.4 8±1.1 4 4.3 2 1 5 0.0 0 0 0 2 8.3 6±2.7 3 2 8.3 8±2.7 5 0.0 3 3 0 0.9 7 3 7 3 1.2 9±3.5 4 3 5.0 1±4.7 2 4.0 3 7 2 0.0 0 0 1

2.2 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肝胆胰恶性肿瘤术后下肢肿胀8例,占比19.51%;参照组为 18例,占比 43.90%(χ2=5.6318,P=0.017 6);实验组肝胆胰恶性肿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1例,占比 2.44%;参照组为 7例,占比 17.07%,(χ2=4.986 4,P=0.025 5)。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肝胆胰恶性肿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实验组肝胆胰恶性肿瘤术后下肢肿胀(19.51%)、下肢静脉血栓(2.44%)发生率低于参照组(43.90%、17.0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作为临床中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其临床发病率较高,尤其在患者外科手术后发生比例较高,导致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欠佳[7]。下肢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包括:血流速度下降、血管内皮损伤、血凝指标过高等因素所致,临床中肝胆胰恶性肿瘤术后外源性凝血系统得以激活,故增加了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比例[8]。对此,该研究对肝胆胰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予以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其数据显示,手术前2组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未见明显差异,手术后实验组D-D、FIB、FDP、PT均低于参照组,实验组肝胆胰恶性肿瘤术后下肢肿胀、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参照组。预防性护理操作中,对患者术后下肢情况予以重点关注,能够保障患者术后下肢血液流动性,通过健康教育、体位管理、药物干预、弹力袜、下肢运动训练、体征检测等形式,可有效降低临床中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比例,防止患者发生血液高凝状态,保障其临床术后恢复效果。

综上所述,该研究对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予以下肢静脉血栓围术期护理,能够降低患者凝血相关指标,使其保持稳定性,提高其下肢血流速度,故降低其下肢肿胀及深静脉血栓发生比例,因此预防性护理形式在肝胆胰恶性肿瘤围术期护理方面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优势。

猜你喜欢
预防性围术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围术期血液管理新进展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微表处在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
馆藏唐卡保管与预防性保护
β受体阻滞剂在围术期高血压中的应用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