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理解《赤壁赋》等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是新课标的要求。现从基本能力形成、典型特征认知、读后多元拓展等角度,对高中文言文个性化阅读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个性阅读;《赤壁赋》;人文关怀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阅读难度较大的文章,尤其是一些文言文作品时,应当能够依靠注释及工具书,对词义、文章内容进行基本理解,并可以在阅读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新课标十分明确强调了“读懂文章内容”的基本要求,只有具备这样的基础知识,才能实现个性化阅读。为此,教师应当从基础知识抓起,逐步带领学生进入到文本阅读的个性世界。现以《赤壁赋》为例加以研讨。
一、注重基本常识的学习
在进行古文阅读时,需要掌握一定的基本常识,因此教师课前必须了解学生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的现状,然后有针对性地备课。执教人教版第四册《赤壁赋》一文,笔者了解到学生对特殊句式、字词特殊用法还有疑问,便结合课文例句带领学生反复学习。
首先,要求学生了解常用特殊句式,找出文中典型的句子。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分析谓语、状语的关系,了解状语后置句的特点;再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是典型的宾语后置句,借此总结宾语后置句的特点;至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一句,既属于被动句,又是疑问句,这种句式学生见得比较多,容易掌握。一篇《赤壁赋》有多种特殊句式,教学中必须高度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并能举一反三。
其次,要求学生明白文言特殊用法。像“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一句,是名词作状语的典型用法,其中的“西”“东”二字,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一句中的“东”字,语法并不相同。再比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一句,“侣”字是“以……为伴侣”,“友”字是“以……为朋友”,也是比较值得注意的。
第三,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翻译技巧。指导学生在文言文翻译时自如运用保留法、对译法、调整法以及补充法等技巧。像《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一句里面,“壬戌”“七月”两个词在进行翻译时,原样保留即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里面“哀”“生”“羡”字,分别对译为“哀叹”“生命”“羡慕”。调整法以及补充法亦应在恰当的时机加以应用,以保证对原文理解的准确性。
二、典型特征的个性化阐释
在高中文言文阅读指导时,当学生对于文本的基础充分掌握以后,教师便要本着人文关怀的精神,带领学生进入到个性化阅读的境界,使学生能够基于独立认知,完成文本典型特征的个性化阐释,发现文章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独到之处,这正是个性阅读指导的难点。比如阅读《赤壁赋》一文,学生便可以采取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等形式,至少站在三个角度阐释其个性化特征。
首先,了解文本蕴含的意蕴。如在《赤壁赋》一文中,“月”的意味是值得咀嚼的,文章涉及到“月”的地方有多处,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等等,既有对现实之月皎洁柔和的描写,也有对历史之月古意苍凉的感喟,充分地表现出了月所代表的“盈亏”“永恒”的哲思,真可谓是月“相”既同,月“意”各异,学生将会在对“月”的探索中感受到个性阅读的兴趣。
其次,分析文章表现手法之精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对其中的对比手法进行分析。比如古今时空变换是一种对比,曹孟德一世之雄,“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一段,非常鲜明地体现出古今人事变迁的沧桑感;比如人生和自然也是一种对比,“吾生”和“长江”两相对照,短暂在无穷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再比如理想和现实又是一种对比,理想是“挟飞仙以遨游“,是“抱明月而长终”,但作者只能在现实中“托遗响于悲风”。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深入分析对比手法的应用,可谓是个性化阅读的一个有利突破方向。
第三,体悟文本的细腻情感变化。在《赤壁赋》中,有三种可以把握的情感,这几种情感依次递进,分别是乐、悲、喜。如开头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单纯的快乐;中间的“望美人兮天一方”等则有了从悲凉到疑惑、哀叹的变化;而到后来作者又能从变和不变、物我相应的角度,自我宽慰,使情感重新回到快乐的境界。这种回归增加了哲思的味道,可谓极其细腻的情感变化表达方式。只有认真体悟,个性阅读才能更有成就感。
三、个性视角的读后多元拓展
个性阅读应当向多元视角进行拓展,以满足不同学生深入探索的需求。据此,可供选择的方法非常丰富。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文本内容同流行歌曲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在课后播放周杰伦的《稻香》,使学生意识到:在《赤壁赋》中,苏轼用“水”和“月”进行铺陈,说明了生命所具有的“变”和“不变”道理;周杰伦的《稻香》,则用“稻香”“纸飞机”“蜻蜓”“蜜蜂”等意象鼓励在金融风暴时被裁员的人重新拾起希望,二者境界似异而实同,歌曲为深入理解文本提供另一个切入角度。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类似的文章同《赤壁赋》进行对比。如将《始得西山宴游记》与所学文体进行对比,对比的侧重点可以有多个,其中针对景物特征的描写最为典型。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所选用的景物会使人产生清高和孤僻之感,作者虽然率性所致,但当地山之高可见其偏远,林之深可见其人迹罕至,泉之幽可见其凌冽清澈,石之怪可见其瑰丽嶙峋,总体来说会给人以一种幽邃压抑之感,无形中表现出了作者郁闷不堪的心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赤壁赋》则处在一种开朗明丽的氛围之中,其景物更加自在逍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描写,虽然偶有芥蒂,但空灵蕴藉之情不减,会使人自然产生心旷神怡之感,它们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除了对景物特征的对比以外,因为两位作家个性特点以及生活经历的不同,所得到的感悟也有区别,《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所表现出的情感有很大的差异,学生深入探讨从中可以发现更丰富的个性化世界。
其三,写作也是符合个性阅读的一种后续指导方案,为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写作思路。如在阅读《赤壁赋》之后,使学生明白:苏轼谪居黄州,遭受人生重创,然而他及时调整心态,于旷达自适中超脱自我、面对世俗。那么大家可以在阅读《赤壁赋》之后,以“突围”为题,完成一篇短文,写一写当我们在面对磨难时,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自处。
在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指导时,需要关注到学生所处实際情况,以及学生真实的心理需求,给其提供富于个性化的指导,最终在不偏离于主旨方向的前提下,将其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导向个性化,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长学生的阅读智慧。
作者简介:李军(1978—),男,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育才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