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把“数”和“形”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数量关系和理解几何问题,解决数学难点。联系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运用;数形结合;培养思维能力
“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量与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相结合,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运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 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小学数学内容中,有相当部分的内容是计算问题。算理是抽象的、難理解的,如何把它简单的呈现出来,数形结合很重要。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在教学分数除法这节课,如何让学生理解一个分数除以一个整数就是等于这个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如:1. 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先让学生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用颜色涂其中的4份,这样就表示45,同时展示图:
再把这幅图的45平均分成2份涂上色,展示图:
每份就是45的12,用算式表示是:45×12=410=25;学生明白实际上就是乘2的倒数。再教学第2小题: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学生自然明白算理,每份就是45的13,就是45×13=415。这样结合图形进行教学,最后再引导学生归纳出计算法则。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数形结合”的过程,有了表象的支撑,学生才能更加有效地理解算理。
二、 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数形结合应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所有解决问题的教学。通过数形结合,呈现较为具体直观的数学符号,有利于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应用题: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内的水分有28千克,小明重多少千克?(用方程解答)
(1)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2)学生明白图意实际上是:小明体重的45等于小明体内的水分,从而列出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自然就能列出方程,解:设小明的体重是x千克,则45×x=28。这样把应用题中抽象的数量关系用恰当的、形象的图象表示出来,就把抽象思维转化成直观思维来解决问题了。
三、 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数形结合尤其是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处,是最能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环节。
例如:观察一下,下面的图和下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把算式补充完整。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算式左边的加数是每个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图中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等于每个正方形图中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1=(1)2,1+3=(2)2,1+3+5=(3)2,根据这样的规律,学生很快写出1+3+5+7=(4)2,1+3+5+7+9+11+13=(7)2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图抵百语”的优势,既能为小学数学教学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又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教学》.
[2]《数学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
梁娟兰,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市端州区端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