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不能把眼光仅仅放在语文知识的教授、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成绩的提升上面,在教学中还要渗透人文性,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主义情怀,只有这样才能利于学生以后的成长,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渗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人文性渗透的必要性和途径两方面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希望对广大老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人文性渗透;必要性和途径
一、 人文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必要性
人文内涵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维护、价值追求、命运关切等,是珍视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优秀精神文化现象,肯定和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一) 语文教学缺乏价值观引导
部分老師往往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太过于追求成绩,以“成绩”为中心,“中考”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让学生刻板地死记一些必考的语文知识点,他们认为学生取得的成绩就是衡量语文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人文素养的形成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就不予理会了。这种僵化的教学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但是却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必须要通过语文教学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人文教育的渗透,把学生内心里面的真、善、美引导出来,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 教师只是浅层次教授知识,没有深层次挖掘人文精神
选进中学课本的每篇课文,都是有一定原因的,专家们选编文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中考”,为了“成绩”,而是这篇文章的确可以与学生内心发生碰撞,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但是部分教师往往只是注重讲课文,只是讲知识点,并没有跳出传统教学的“怪圈”,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人文精神的挖掘,将学生的思想、人文素养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三) 教师不能摆脱课本的束缚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坚持以课本为中心,不能走出课本,认为只有教好课本,才能够让学生考出一个满意的成绩,其实生活、实践都是很好的教材。教师可以放开胆子,大胆创新,走出课本,走进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只有学生拥有足够的经历,有足够的阅历,学生才会有更加宽广的视野,才能够对语文课文、对文学世界有一个全新的理解,也才能够感受作品里面渗透的人文精神。
二、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性
(一) 转变观念,在教材中深挖人文精神
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转变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走出以“成绩”为中心的怪圈,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单单教授课本知识,而是把学生内心里面的“真、善、美”引导出来,让学生成“人”。为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充分挖掘人文精神,把人文精神贯穿于整个教学当中,使语文教材与人文教育深度融合,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有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塑造作用,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引领,让学生内心里面充满阳光,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体会到“人间的温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初中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而定的,每篇文章都有一定价值取向,为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挖掘文章中的价值。不同文章其侧重点也各不相同,这时候,老师就变得更加重要,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还是学生价值观的引路人。在教师对文章的深度解读下,学生必然会潜移默化地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对与错,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然,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和过硬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挖掘文章蕴含的意义和价值,人文素养才能在课堂教学之中有较好的渗入。
(二) 走出以“课本”为中心的模式,引入更多优秀文学作品
初中语文老师的目光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文课本上面,课本之外的大量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素材。高尔基说过:文学归根结底是人学。文学作品创作的终极目标是提升人的智慧,丰富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首先是人学”。由此看来,课外文学作品就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补充,二者不论是起点、还是结果都在强调对人的关注。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首先要“眼中有人”,其次,教师要大胆引入课本之外的一些比较经典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品读,通过探究阅读,学生或多或少会在脑子里面荡起一丝涟漪,甚至通过文本对话会碰撞出“火花”。
(三) 引导学生用笔书写自己的感情世界
教师不能只在课堂上去分析、挖掘人文精神,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把自己的情感世界用笔写出来,而鲜活的素材需要睁大眼睛,走进社会,走进生活。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鼓励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生活中,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当然,教师要在学生写作过程当中给予指导,让学生多表达热爱生活,尊重生命,具有浓郁的人性光辉的人和事,杜绝学生表达一些消极、非人性的东西。写作实践,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丰富与道德修养的提高,长此以往,会让他们学会感恩,`懂得关爱,更加热爱生活。
总之,教育者眼里一定要有“人”,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跳出传统以“成绩”为中心的怪圈,通过课内引导和课外实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性的美好,把学生内心里面的“真、善、美”真正引导出来,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受益一生。
参考文献:
[1]张果.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探究[J].时代教育,2018(6).
[2]葛圣东.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渗透[J].学周刊,2014(5).
[2]魏伟伟.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渗透[J].读与写杂志,2017(7).
作者简介:魏秀珍,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莲麓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