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晴 胡波波
[学生眼中的“周爸爸”]
1989年7月,周明学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带着回报桑梓的信念,回到九江,投身于基础教育事业。“那时候思想特别单纯,只想回到家乡,做自己热爱的事。”周明学说。1993年,周明学所带的第一届文科班参加高考,成为九江一中当年高考录取人数超计划最多的一个班。回忆当年,周明学感慨万千:“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学生考得好,可能是因为我喜欢学生,学生也喜欢我吧。”
有一次,周明学出差到上海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五天后,当他回到教室时,只见黑板上写着醒目的四个大字——“相思成灾”,周明学一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原来,在周明学出差期间,学校本来安排了代课老师,但学生说:“周老师的课只能由周老师上!”学生强烈要求,学校只好把代课换成了调课。“相思成灾”的学生们一心等着周老师回来给他们上课。
现在,只要周明学出差几天后回到学校,学生们就会说:“老师,好久没看见你啊!”
“周老师,学生这么喜欢你,你有什么秘诀吗?”经常有老师向周明学请教。
“平等对待学生,从心底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自然能感受到你的好,从而认可你。”周明学的回答总是质朴而意味深长。
从承担历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到历史教研组组长,再到学校科研处主任、副校长,一路走来,周明学一直兢兢业业、日益精进。在每个岗位上,他都做出了让人仰望的成绩。他将历史这样一个常人眼中的边缘学科带成了重要学科,使它成为九江一中最热门、深受学生喜爱的学科之一。
“学生的信任是最大的奖赏和礼物。”周明学说。“有的学生上大学好几年了,还记得我,每逢寒暑假,还来找我谈学习、谈未来、谈人生。我喜欢与学生天马行空地交流,教书育人不仅在课堂上,应该是无处不在。”
周明学的教育方式也别具一格,他从不叫家长来学校,而是经常家访。他当班主任时,每个学生的家他都去过,有的还不止一次。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他都非常清楚,他说,这便于因材施教,也更有利于班级管理。“家长有家长的工作,凭什么让人家放下工作来配合你的工作?”“找家长了解学生情况属于老师的工作范畴,家访是天经地义的。”这是周明学的理念。所以直至今日,许多毕业了多年的学生还常来看望周老师,而周明学还能一下叫出他们的名字,说出他家的地址。
学生程芳的数学成绩不太好,周明学家访时,便特意给她带了两本最新的数学教辅资料。当周明学把资料送到程芳手上时,这个小姑娘着实被感动了:“真没想到周老师这么细心,我一定要把数学成绩赶上去。”果然,程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当年九江市高考文科第一名。“这真的要感谢周老师,是他的细心关心让我重振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别看周明学平时和蔼可亲,学生们都喜欢,可这样好脾气的人也有“不近人情”的地方。因为周明学对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会给予特别关爱,经常进行义务辅导,但从不收费。家长们自然不好意思,要有所表示,可不要说馈赠礼品,就算是请吃一顿饭,周明学也从不“赏脸”。他的理由是:这会影响教育的公平。而坚持这样做的结果是,每年周明学的生日,他都会收到无数的祝福和礼物。学生爱老师表现得很单纯也很感人,比如有学生用心搜集了周明学生日那天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打印好,与《人民日报》当年当天的报纸复印件一起送给他;还有外地和本地的学生会在网上订好蛋糕、鲜花和水果,当天送到他家。周明学也赢得了另一个亲切的称呼——“周爸爸”。
[学者型的“周专家”]
“教师成长要靠任务驱动,要把职业当成事业追求。”这是周明学常和青年教师说的一句话。“职业,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事业,却是要为之奋斗一生的东西。”周明学如是解释。除了担任高三的历史教学以外,周明学还分管学校的科研工作。在九江一中工作的30年中,他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硕果累累。作为副校长,周明学每年都有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发表,至今发表论文数十篇,发在CSSCI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也有十多篇。他不仅自己勤奋笔耕,还毫无保留地指导青年教师写作。湖南雅礼中学历史特级教师胡军哲满怀深情地说:我就是读着周老师的文章成长的。周明学还悉心指导陕西商洛市商州区中学南友锋、江西省历史研究员张海玲等青年教师写论文。华东师范大学聂幼犁教授夸赞周明学是“一位有高度、有思想、有责任的教师,教学和科研双丰收的学者型教师”。
“历史课不只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要讓历史课充满‘历史味。”聊起历史教学,周明学如数家珍。他认为,历史课最重要的是三点——有趣、有味、有效。有趣就是要挖掘出历史背后的故事,不能照本宣科;有味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形成历史思维;有效就是要让学生考出出色的成绩,产生学科兴趣。
学生王译达说:“周老师的历史课既严谨生动,又尊重历史,还会加入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他的每一堂课都能让我们发现新东西。”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职三年的学生王玮说:“周老师每次走进教室都很有仪式感。他的头发一丝不乱,眼镜一尘不染,衬衫干净整洁。讲起课来更是纵横捭阖,博古通今,典故逸事,信手拈来。他应该是用生命来备课的老师!”
“教同一本书,每年都要有新意,要常教常新。”教了30年,周明学仍坚持备课。“课比天大,课堂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所。”或许,这就是学生爱听他讲课的原因。经过多年实践,周明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史论结合,脉络清晰,揭示因果,富于创新”的教学风格。
做到这点绝非一日之功,周明学家中的藏书或许正是答案所在。周老师爱读书,家有藏书8000多册。
“北京最好的书店有清华大学的万圣书园、北京大学的野草书店,上海最好的书店是复旦大学的鹿鸣书店,南京最好的是先锋书店,广州的是学而优书店,厦门的是晓风书屋,南昌的就是青苑书店了。文教路上的拾得书屋也不错,很多好书,值得一逛……”谈起全国各地的书店,周明学就是“活地图”。
“学历史必须开阔视野,我喜欢读书、买书,笃信‘读万卷书的治学理念。”周明学说,“很感谢我的许多学生,那些早已毕业、身处世界各地的学生,因为深知我对书的嗜好,经常隔三岔五地寄书给我。”海量而精准的阅读,开阔了周明学的思想,更开创了周明学历史课的新局面。
有时,为了查找、核实一个历史资料,要翻阅大量书籍,甚至得向从未谋面的学者请教。曾经,为了搞明白《九国公约》为什么是平等条约,周明学多方请教,到处查找资料,还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著名学者、研究员张振鹍写了封求教信。张先生很快回了信,作了详细解答,周明学受益匪浅。从此,他同张先生成了忘年交,常有书信往来。
2018年3月,国家正式公布了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入选人员名单,周明学名列其中,成为目前江西省基础教育领域唯一入选的教师。“要感谢的人很多,但最想感谢的是历届教过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好医生是病人培养出来的,好演员是观众培养出来的,好老师是学生培养出来的,所以我要感谢学生。”周明学说。
[关心教育的“周委员”]
周明学是民进会员,也是江西省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九江市第十二届至第十五届政协委员、常委。一直以来,周明学十分关心教育的健康发展。谈起教育现状,周明学有些痛心。他说,他从教以来,愈来愈深切地感受到教育的“苦”,那就是“老師苦教,学生苦学”,学习没有精神上的快乐和获得感,反而变成了考验两代人耐力与承受力的苦差事。许多学生厌学;虽然有的成绩还不错,但他们没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我们崇尚的应当是那种不带附加值的学习,是一种精神贵族的学习,而不是仅仅把学习作为一个晋升之阶。”
2019年1月26~29日,江西省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南昌召开。周明学参加了会议,并提交了《打破“剧场效应”,把学生从“时间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关于对全省教研系统职称岗位设置实行倾斜政策的建议》《关于适当提高我省教师教龄津贴标准的建议》等三个提案。
“由于受短视和功利思想的影响,许多学校还是盛行剥夺学生的时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过长,导致长期睡眠不足、运动不足、阅读不足,也挤压了校内外劳动教育的时间,牺牲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联组会议上,周明学建议:“要把学生从时间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教育和经济一样,都需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
周明学认为,在理想的教育中学生应该快乐地体验,有效地吸收,而非被动地接收知识。“老师一肩挑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一肩挑的是千家万户的幸福,不应该因为社会上的浅见而妄自菲薄。要把教学当作一门真正的艺术,摒弃过多的急功近利,让学生自由,也让自己自由。”
“周委员特别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追求教育理想、师道精神,他一直为教育事业鼓与呼,他是教育的方向与光芒。”九江一中政治教研组组长、特级教师谈华楼评价道。
的确,周明学不仅以丰富的学养和渊博的知识,更以他的人格魅力和处世态度影响着他人。
如今,周明学的头衔和荣誉数都数不过来: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江西省特级教师、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曾作为江西唯一来自中学的代表参加了首届“21世纪全球历史教育的发展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了专题发言。但他说,这些所谓的名誉其实并不重要。什么才真正重要呢?“桃李满天下,学生记得你,才是老师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