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方面。盛唐边塞诗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写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记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颂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些许悲壮和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就更多地体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边塞诗相比,不免凄凉和惆怅。时代不同,虽然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差别也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
思想探究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与诗人们生活范围的扩展紧密关联。从边塞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塞外绝域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实践
平蔡州三首(其二)
刘禹锡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注]蔡州:唐天宝时为汝南郡,安史之乱后,沦为叛军巢穴。元和十二年,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蔡州,活捉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天宝:唐玄宗年号,被称为天平盛世。
考题连线
诗歌后四句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对李愬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军队破城后军纪严明的赞美。“官军入城人不知”既点明李愬军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兵不血刃,平定了蔡州,也点明平定蔡州后军队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满蕴赞美之情及对蔡州平定的无比欣慰和对国家中兴的殷切希望。“忽惊”“重见”等词的运用以及“十二载”的具体释义,体现了百姓对蔡州平定的无比欣喜以及对国家重新走向繁荣的期望。
写作进阶
1.巧用典故。首句用“汝南”而不用“蔡州”,正好化用古乐府《鸡鸣歌》成句:“东方欲明星烂烂,汝南晨鸡登坛唤”,句中“汝南”两字仿佛专为此诗而设,信手拈来,可谓一巧;平蔡之役原是雪夜奇袭,正好至翌日晨鸡啼鸣而奏功,二巧;雄鸡一唱天下白,隐含官军克复蔡州城、人民重见天日之意,首句因而具备兴句的性质,三巧。细绎诗意,其地、其时、其事无一不巧,可谓巧合无垠,深切乐府诗理而又全不着痕迹。
2.侧面烘托。次句“城头鼓角”四字说到了平蔡州的战事。这次战役是奇袭,判军猝不及防,在睡梦中就被解除了武装,敌我双方没有经过激烈的厮杀,而李愬又极富于指挥才能,城破以后号令严明,一无所犯,所以连善悲的鼓角声听起来也觉得十分“和平”了。刘禹锡不去正面描写奇袭的险艰,也不去正面描写李愬的智勇,而是竭力渲染蔡州凌晨雄鸡报晓、鼓角不悲的和平气氛。这样写,把神奇包含在平凡之中,不着“奇”字而奇迹愈显,取径之曲,全在借端托寓。
实践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 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祁连城: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考题连线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這首诗没写送行时的歌舞盛宴与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但字里行间洋溢着激情。
B.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环境,表现了李副使不畏艰苦的豪迈气概。
C.颔联写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岂能”暗示出他长期驰骋疆场,时常惹起乡愁。
D.这首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其口语化的语言,具有亲切洒脱的效果。
参考答案:C
写作进阶
全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通俗,声调悠扬,韵律活泼,节奏有致,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这首诗既不写惜别的深情,也不写边塞的艰苦,而是热情鼓励友人赴军中参战。这首诗中,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这就是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所收到的非同凡响的表达效果。其实在作文中,在运用表达方式时,应有所取舍和侧重。但是并不意味着在不同的文体中,只能用一种表达方式。这个思维误区一定要避免。
实践
调笑令·边草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考题连线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这首词描绘了山川寂寥,萧瑟凄清的画面:边塞将凋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羸弱老兵。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及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
2.简要赏析这首词中两组叠句(“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的表现效果。
参考答案:“边草”一叠,营造了荒草连天,茫无际涯的荒凉意境,为老兵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了老兵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明月”一叠,营造了月光满地,冷清凄苦的意境,烘托了老兵望月怀乡、辗转难眠的思乡情绪。叠句重唱,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渲染了“愁绝”的气氛。
写作进阶
情景相融对于高考考生来说,是在写作记叙文、散文中必须注意训练的一项写作技能。这首词借助草、雪、月、笳等景物来写征人的心情,也表露了作者对征人的深切同情,情在景中,蕴藉有味。戴叔伦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就是说,他要求诗中写景要有韵致,有余味。这首词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在边关征战的兵士的命运如同边草。接下去视角从边草转到白雪、明月,更渲染了兵士静夜思归的心境。结尾三句,进一步加浓了这种思归无期的沉重压抑感。根据《转应曲》词调,六、七两句要将第五句末两字颠倒过来,再重复两次,增强抒情色调和音乐感。“明月,明月”,再强调一下月色,望月思乡的中心更突出了,喟然感叹之情溢于言表。这样的对月闻笳,真使人愁思郁结,肝肠寸断。征人那痛苦、哀怨的心声随着月光的流洒和笳声的飘扬,也在这大漠中留下了长长的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