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钦
(福建省福清元载中学 350300)
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经济正与世界经济接轨,时代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结构框架,而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能为基础教育插上腾飞的羽翼,能给社会发展带来无穷动力.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本学科在创新领域教学中独一无二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 从中国“智”造到中国创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求同存异,勇于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角度对学生的不同见解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接下来,笔者就融入自己多年来的一些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如何结合数学教学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 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其中的“心理安全”即指学生勿需戒备,无须犹豫于是否会受到苛责,从而能无拘无束、自然坦诚地抒发意见的一种心理状态.其中的“心理自由”是指学生在从事积极向上的课堂学习思维时,潜意识里不会束缚重重,不会灵感枯竭,而能自由舒展地表达见解的一种心理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推敲学生课堂学习心理,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着力营造一种无拘无束,有利于诱导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氛围,从而使学生在一种无心理包袱的环境下进行大胆学习、猜想、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解题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鼓励,极力保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不要轻易否定,更不能加以指责,应该用一种平和机智的语气,化解学生错误的尴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在探索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SAS时,教师先要求学生通过猜想、画图、实验等途径来验证,然后相互交流再得出结论.接着,教师让交流中得出不同结论的代表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甲指出不成立,学生乙指出肯定成立.一石激起千层浪,谁是谁非,师不给出明确答案,而是鼓励甲到黑板通过画图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甲所作图如图所示:DF=AC、EF=BC、∠D=∠A.
甲完成后师肯定两人肯动脑筋,勇于探索的精神.但谁对谁错,由学生作出判断.经过讨论后,生丙说:“甲错,乙对.甲没有考虑对应角相等所以导致两个三角形不全等.”师趁机强调“对应相等”的重要性,同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明确两个三角形若满足SSA,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会全等.同时感谢甲让同学们发现了一个“美丽的错误”,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最后请同学们用掌声为两位同学点赞.
这样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课堂效率.在这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被充分展示,有利于教师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数学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内发产生的一种自愿主动、专心致志的研究了解数学知识的积极心理倾向.它能催生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仅极大地推动着学生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而且还会使学生更加主动深入地思考数学问题,探索答案,志愿地去从事更有挑战性,更有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兴趣一旦产生,并能维持在较强烈的状态,往往就会成为创新的不竭动力.由于兴趣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习得并巩固培养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教师要抓住一切契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我经常在教学中利用游戏、数学家的逸闻趣事、辉煌成就、竞赛、图片、课件、语言激励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如在教授《分式乘除法》一课时设置了“ 知识闯关”环节
第一关: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
第二关:分子分母含有多项式
在这个环节中,将约分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在课件中,知识呈现形象直观,节省了黑板上的操控时间.同时我还通过课件呈现闯关变式过程,变式由浅到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轻松地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利用“交朋友”、 “结伴旅游”、“进入刘谦见证奇迹的时刻”、“你真棒”等通俗易懂和鼓励性语言以及各种幽默小游戏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与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数学即生活”.数学源自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利用学生了解的生活常识和知识体系从数学角度对其进行思考、解释、阐述,让学生明确从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是开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一把金钥匙,从而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直角三角形判定时,我设置了两个问题情境:如图,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形状的舞台背景,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两个直角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
情境(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
这个情境是开放性问题,同学们在已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能够很轻松帮工人师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情境不仅复习了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还增强了同学们学习新知识的自信心.
情境(2):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
由于卷尺只能度量斜边长和没遮住的直角边边长,这与前面学过的SSA似乎发生冲突,打破了学生已有的定势思维,学生的认知结构也产生了不平衡状态.学生并不知道其中的玄机,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玄机的.对此学生跃跃欲试积极进行猜想、交流、探究,思维空前活跃,教师顺水推舟引出前面四种判定方法是对于所有的三角形都可以使用,由于直角三角形是特殊三角形决定了它具有特殊的判定方法.学生恍然大悟,纷纷动手验证、寻求结论,最后建立模型、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不言而喻具有较浓厚的趣味性,丰富的问题性,更重要的是具有较高的数学思维含量,能起到较好的引疑、激疑作用.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使学生在乐中求学,轻松获得知识,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实践出真知”这个真理告诉我们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因此在现行的课标前提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感知,增加开放的自由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判定后,教师这样设计问题来巩固判定定理:
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C与BD相交与点O,要使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需添加一个条件____.
又如:已知如图:在△ABC中,点E是AC上的一点,过点E作一条直线,使这条直线与AB相交,交点不与A、B重合,这条直线在AB、AC上所截得的三角形有可能与△ABC相似吗?若能相似,这样的直线有几条?
这种没有现成的结论,条件不完备,情境熟悉的开放探索题,答案不唯一,学生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发现更多的问题,再对这些问题进一步讨论,让他们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更加充分地展现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更加充分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营造了和谐开放自主探究氛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变式教学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通俗地讲变式教学就是改变问题的呈现形式或改变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但不变的是问题的本质属性.实践表明通过变式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通过图形变式来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式,通过变式来改善学生的机械模仿,通过变式来发展学生的思维灵活性,通过变式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解题策略.
为了让学生熟练利用相似三角形判定解决一线三等角的模型,设计了这样的变式题组:
已知:如图点A在BD边上,ED⊥BD,CB⊥BD,CA⊥EA,垂足分别为D、B、A,求证:△ADE∽△CBA.
若将(1)中三等角改成60°,结论还成立吗?改成120°呢?
改成∠D=∠CAE=∠B,结论还成立吗?
通过这样的变式,不仅使学生掌握解一题,通一类的触类旁通的能力,还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发现结果以达到锻炼思维的目的.通过变式的探讨,学生的求异思维被激发出来,进而燃起了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热情,在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收获课内知识,更收获到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特别在解决复杂题型时,从兴趣入手,激发思维,将思维转化为思想,转化成能力.知识是火星,引燃能力的火把,点燃思想的火炬.陶行之先生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对于新时期的每位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学中都要努力为学生架起创新思维的桥梁,让学生的创新能力之花,在数学课堂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