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雅
【摘 要】在建设科技强国变革的浪潮中,粤港澳大湾区承载着国家多重战略功能,广州是其重要的核心枢纽,为秉承大湾区重大战略发展机遇,对接国际市场、对内辐射带动环珠三角区域发展,研究广州科技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广州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挑战,结合与大湾区城市的区域联动态势,得出研究结论:通過提高广州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完善知识产权建构体系、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拓宽空间要素集聚效应等路径,加之推动粤港澳三地深度融合,助力广州建成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广州科技创新;路径跃迁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2-0022-03
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孕育兴起。2017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标志着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成为未来泛珠三角地区城市群规划的顶层设计,粤港澳大湾区亦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掀起了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热潮,被赋予珠三角“创新发展龙头”的定位,明确在“十三五”时期将广州打造为科技创新战略枢纽,成为高端资源的吸附器和辐射源。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起到引领、带动与整合的作用,推动大湾区内部形成高效分工、紧密合作的良好秩序。为此,本文旨在勾勒出广州科技创新主要挑战,并积极探索其发展路径,这对广州建成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实现湾区城市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际价值。
1 广州科技创新现实基础
1.1 高新技术企业竞相迸发
广州科技创新具有突出的优越条件和雄厚的资源基础。截至2017年,广州中小企业突破700多万家,全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 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8 69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0%。广州陆续引入了多个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NEM(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领域的重大工程。亿航智能、芬尼克兹、巨杉数据等一大批业态创新企业迅速成长。除琶洲互联网集聚腾讯、阿里两大巨头外,思科智慧城、GE生物产业园、科大讯飞华南人工智能研究院、广州智能软件产业研究院等纷纷落子广州“北斗矩阵式”的科技走廊。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小蛮腰科技大会等活动陆续举办,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1.2 区域内外创新互联互通
构筑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形成创新区域联盟。纵观区域内部,广州已是亚太创新创业高地,如电子商务领域实力强劲的唯品会、汇美、杰赛科技等,在生物、新材料、能源等领域技术位居国际前列。从广州东北部至东南部,沿知识城、高新区、科学城、智慧城等创新节点,形成广州创新发展的核心轴。区域外围,粤港澳大湾区半导体产业联盟于2018年10月11日在广州开发区正式成立,深化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共同提升大湾区芯片等核心技术创新水平及半导体的产业竞争力。此外,建设港深莞惠、广佛肇清、珠澳中江3个环珠江城市带,打造深港、广佛、珠澳三大科技走廊,辐射云贵及湘赣产业带。
2 广州科技创新主要挑战
2.1 科技成果转化率孱弱
我国每年取得科技成果3万多项,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有6%~8%。科研成果市场化进程缓慢。美国杜邦法案、加拿大专利权法及澳大利亚的“大学产业合作计划”,均有效推进了论文专利商业化。当前广州科技创新仍停留在专利、论文层面,大量企业即使有政府补贴也举步维艰,既缺少核心技术,专利发明又未能有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政策仅能渗透到创新前端,未渗透到后端。
2.2 自主创新能力偏低
中小微科技企业创新潜能受到抑制。目前大多数企业技术进步依然以跟踪模仿为主,依靠传统贴牌方式,产业技术依赖进口,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由于大量企业创新资金与研发信心不足,难以真正开发至关键技术领域。大数据时代下传统单一化、僵硬化的企业经营模式已不能满足其生存,甚至具有消极作用,企业积极积累大数据技术和经验,运用数据资产有助于企业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
2.3 创新产业与金融投入耦合不足
2011~2017年广州财政科技投入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达2.4~3.4倍,低于国际4~5倍水平。各级别重点实验室建设数量及经费支出虽逐年上涨,但整体而言仍缺乏投入力度与效度。表1为2016年广州市科研条件统计。在创投基金方面,尚未聚焦初创型企业,缺乏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投融资力度。广州新型金融工具创新速度明显滞后,科技保险市场适应性偏弱,缺乏盈利能力。科技金融工作牵涉部门过多,不免产生同质竞争、重复建设的难题。
2.4 创新资源相对分散
广州虽已建立一定数量的产学研创新平台,但要素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固有行政体制差异导致“诸侯经济”及基础设施独享独用的内生性问题尚未解决,部分资源闲置,也缺乏协同创新意识。亟待进一步凝聚创新资源、整合科技创新要素、辐射科技创新成果。
2.5 制度环境尚未健全
广州科教领域与创新产业尚未紧密相连,创新进入合作深水区,如何推进区域深度合作仍面临重重阻碍。正如期初制度具有报酬递增的规律,但后续会形成历史惯性和路径依赖。广州科教优势与创新产业尚未形成紧密合力,须完善科技创新法规政策与激励机制,进一步谋划创新要素整合制度。
3 广州科技创新路径跃迁
3.1 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
广州拥有全省2/3的普通高校、70%以上的科技人员、97%的国家重点学科与实验室,但广州与美国加州的创新实力仍有较大差距,主要是科技成果转化速率低。加州各分校的科技转移办公室管理和经营知识产权;斯坦福大学培养师生创新创业意识,允许教授离岗创业。建议国内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展课题研究,企业为高校科研提供资助,高校将专利技术许可至企业,从单维个体布点式投入转向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的网络布局式投入。在广州高校中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培养一批既懂科研,又懂法律、商务的技术转移经理人,促进科研平台间信息互通,提高对接市场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2018—2020年)》提到,从2018年起广州将实施科技成果收益奖励补助制度,列入区域试点的高校、科研机构可将科技成果转移所得100%用于奖励科技人员,由广州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给予补助。
3.2 完善知識产权建构体系
知识产权制度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若不保护创新技术,将损害研发主体的经济效益,影响创新积极性。完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制定知识产权评议制度。探索建立南沙自贸区知识产权制度,发布其行政管理权责清单,履行专利、商标、版权等行政管理保护。近期发生的中美贸易战佐证了科技创新领域要摒弃“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做法,掌握关键技术,形成科技创新驱动。
2018年1月,市政府印发了《广州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行动计划(2017—2020年)》,广州正式启动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行动计划,由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等财政出资1.2亿元设立广州市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建立广东知识产权专利保护中心,激励专利创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表2为2017年广州市发明专利情况统计。
3.3 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
2017年底,全市各类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私募基金机构达4 500多家,包括“中国青创板”,实现融资近2 000亿元。率先设立风投大厦,海珠区、天河区、广州开发区风投大厦和荔湾区新三板大厦先后揭牌;成立广州驻美国硅谷、波士顿等办事处,面向全球延揽高端科技资源。科技和金融高度融合将促进Fintech迭代发展,构建科技创新供应链、价值链、支持链,保证科技创新持续深入开展。针对“重研发轻市场”的现状,政府可设立专项基金,引导民间资本流入企业创新环节;优先选择规模较大、初创的民营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认定标准、控制专利盲目申报等低效投资。
3.4 拓宽空间要素集聚效应
目前,美国正掀起新一轮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技革命,确立“中心主软、边缘主硬”的城市创新空间布局。广州可借鉴此种模式,如2018年3月,市政府印发了《广州市加快IAB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将重点建设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十大价值创新园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和珠江创新带也有利于突出空间集聚效应;中新广州知识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等创新板块紧密联系,使之成为广州集聚高端产业新平台。
3.5 营造创新生态制度环境
首先,广州颁布实施了“1+9”科技创新系列政策,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其次,政府应从科技管理者转为创新服务者,减少创新领域审批事项。再次,完善科技创新法律制度。最后,改善科技创新硬环境,加快建立由市场决定研发方向、创新项目的评价机制。
4 结语
广州创新驱动发展从积累期逐步迈入加速期。增强广州科技创新整体实力,通过引进高技术含量的科技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打造包容开放、均衡普惠的新型发展模式,按照整体统筹、集聚带动、协同布局的原则,形成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创新生态系统。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背景下,广州将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共建宜居宜业的优质生活圈,实现科技创新质的飞跃。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穗府办〔2017〕11号,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科技创新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S].
[3]胡曙红,黄丽.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构建的实践——基于三螺旋和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分析:以硅谷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16(3):27.
[4]余燕.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7):268-269.
[5]郭文伟,王文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及行业异质性[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8(4):28.
[责任编辑:邓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