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愿 李红卫
【摘 要】高职院校目前都普遍存在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学校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和四大信息技术工具,对就业信息进行数字化改造,不断改善服务机制,建设信息化服务团队,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工作的效率,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与品牌形象。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即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指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方式进行集成和优化。这些技术与社会的各行各业息息相关,与经济、政治、医疗、教育、军事、生活等深度融合。高职院校要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对学生就业的信息化加大建设力度,从而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关键词】“互联网+”;就业信息化;大數据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9-0106-02
1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化的定义
高校信息化建设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后来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科研团队给信息化做出了明确的定义,指一个国家经济的各行业发展过程中,信息产业得到迅速、长期发展,并占有一定地位的历史进程[1]。随着全球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也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其建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国内的许多高校通过信息化技术,把就业工作的一整套流程组合起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及社会各行业资源进行了大数据分析,及时对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向用人单位提供人力资源,这不仅提升了高校的就业率,也提高了高校就业管理的高效性、科学性、针对性[2]。
2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的单一性
我国教育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未能形成一个完成的体系。在高校中,业务的信息化系统种类极多,如教学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自动办公管理系统、社会就业需要信息系统等,每个系统的数据是相对独立的,各系统都是专人维护管理,这样就无法实现数据共享,也就无法进行大数据的分析,这种现象称之为信息的单一性[3]。信息的单一性是就业信息化发展的绊脚石,阻碍了就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是必须先解决的问题。
2.2 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低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了就业指导工作,如开设就业课程、专题讲座等,但专业化程度不够,信息化建设仅由一些任课老师代管,没有一支专业的信息建设团队,对信息化建设缺乏战略目标、建设方向、结构优化等。同时,不能仅做就业信息发布,要不断地拓宽和细化,而且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遇到问题要及时地探讨与研究对策[4]。此外,许多高职校对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较少,要想把就业信息化这项工作搞好,就要加大资金投入和人力、物力的投入。
2.3 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低
就业信息化系统运行流程主要通过信息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储存归档等方式进行。在数据获取方面,许多高校仅对专业完全对口的单位进行登记,忽视了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的信息;在数据分析方面,一些高校仅对就业的人员进行简单的统计,没有做深层次的挖掘和研究,对学生所反馈的信息没能及时采集和分析。例如: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就业意向等,仅把毕业生找到用人单位即可完成任务作为最终目标,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没能具体分析学生的就业情况,从而未能达到根据分析结果制订下一步的就业计划。此外,对一些特殊的专业的毕业生没能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因而浪费了信息资源[5]。
2.4 就业信息化服务机制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化工作要想长足的发展,必须有相应的保障机制,而目前许多高校缺乏相关机制。首先是审核机,在就业信息获取中,对于一些岗位的描述的真实性缺乏审核,一些用人部门为了能尽快找到合适的人选,故意夸大岗位的作用与报酬,这对高职校的毕业生来讲是极其危险的,这就要求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制约。其次,一些毕业生虚夸自己的工作能力,有的甚至伪造证书达到尽快就业的目的,对用人单位而言也是一种危害。因此,高职院校作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必须加强信息审核机制,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
3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化建设对策
3.1 加快和完善就业信息化机制
就业信息化服务机制建设主要包括两大部分,首先,政府部门必须制定相应的就业信息和网络监管机制,把两者通过法律的方式实现保障,这不仅可以实现高职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信息共享,还可以把毕业生就业信息归到公共信息管理系统中,使就业市场更加合理化和规范化[6]。其次,高职院校应该制定就业信息化的相关的服务机制,对就业信息化的流程要层层把关,对毕业生进行有效的监管,同时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就业咨询和就业帮助,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就业途径。
3.2 加快就业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建设
就业信息化系统具有信息量丰富、数据处理快捷、分析精度高等特点,因此必须加快就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建设方式主要有自主研发与委托外包公司研发两种[7]。目前,一些高校已经有早期版本的信息化就业系统,可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升级和功能扩充。各高校的各应用系统之间建立数据接口,实现数据共享。对于没有信息化平台的高校,要尽快进行立项和开发,把适合本校的就业信息化系统开发出来,并尽早投入使用。在网站建设方面,高校可增加“就业信息专栏”的内容,这样毕业生可使用电脑或手机进入该平台浏览,了解当前的市场状况及就业信息,为后续工作做充分准备。
3.3 加强信息沟通
高职院校毕业生除了通过网站获取相应的信息,还可以在电脑或手机上建立一些交流的信息群,如QQ群、微信群,也可以通过浏览微博或论坛的方式,获取相关就业信息。高校还可以通过开设就业指导、就业讲座的方式对学生就业指导,也可以与其他高校进行交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8]。
3.4 加强就业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化队伍的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专业性为根本、制度为保障的原则进行。首先,专业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丰富的知识和实践能力,对业务流程要熟悉。其次,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把适应学校的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在数据处理分析方面要不断改进与优化,以精准的数据为全校广大师生服务[9]。最后,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强化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这是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要善于发掘人才,重视人才培养。
4 结语
面向“互联网+”建设就业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拓宽就业渠道,也是高职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可把学校就业工作与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进行贯通和融合,为开创高效、科学、低成本的就业工作新局面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李春艳.基于云平台的高校研究生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电子测试,2017(6).
[2]方舒婷.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52).
[3]陈巍,鲍金勇,李佳媛.基于新媒体形式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对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6(22).
[4]谢佩华.大数据背景下的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J].教育现代化,2017(3).
[5]姚冰,许佳,尹汝海,等.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发建设对策研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6]律明.“互联网+”时代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12).
[7]陈晓.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现代交际,2017(7).
[8]李鑫.微信在高校就业服务平台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0).
[9]陈月霄,王彬彬.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特征与推进路径——以福建省公办本科院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