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诗,是地上的星星

2019-06-30 23:21周梦依
湖南教育·B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童诗妈妈孩子

周梦依

什么是童诗?书本说,童诗是会唱歌的字;天空说,童诗是流动的云。在我的教室里,孩子们想了想,说:“童诗,是落在地上的星星!”

是啊,每个清晨,我带着孩子们徜徉在童诗里,童诗就像天边的启明星,把我们每一天的教育生活擦得亮亮的。

一、亲近——读出节奏之光

台湾林文宝先生在《儿童诗歌研究》里写道:儿童诗的特性就是音乐性。 童诗是声音的艺术,它有其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而孩子是天生的缪斯,对于节奏有着天然的敏感。诗里类似于摇篮曲、童谣一样朗朗上口的句子,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想要去朗读,去亲近。

有的童诗采用了相似的结构,相对整齐的句式赋予了诗和谐动听的旋律。如王宜振的《春天很大又很小》里的两段,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富有很强的节奏感,师生对读、男女生合作读、同桌拍手读,孩子们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受诗的妙趣。

“春天到底有多小/问问小花朵,也许会知道/花朵说:它常站在我的花瓣上跳舞/跳完舞,又钻进小小的花苞里睡觉//春天到底有多小/问问小燕子,也许会知道/燕子说:我衔着它从南方飞到北方/它哩,同一粒小豌豆差不了多少”。

这样的形式,也很适合带孩子们进行仿写。你听,孩子们是这样问的:“春天到底有多小/问问小雨点,也许会知道/雨点说:它和我一起从云朵里跳下来/落在池塘里,连影子都看不见了”“春天到底有多小/问问小柳絮,也许会知道/柳絮说:我们一起离开柳树妈妈去旅行/它呀,还没有我一半儿大呢。”

有的童诗,采用顶针写法,有回环往复的节奏美。金波在《春天》里写道:“晨光叫醒了风,/风叫醒了树,/树叫醒了云。//云变成了雨滴,/滴落在大海上;/海水变蓝了,/洗亮了升起的太阳。”

读着读着,你会感觉到所有的感官都被开启,听见鸟鸣,感觉到风,看见海洋,沐浴到阳光,不知不觉,你就和诗中的句子一起,走进了清新广阔的大自然。

还有的诗大胆地用到了很多的叠词、拟声词,读起来新奇有趣,且大大提升了语言的表现力。英国的里弗茨就有一首这样的代表作:“穿上大皮靴在林子里走,/巴喳巴喳!/“笃笃”听见这声音,/就一下躲到了树枝间。/“吱吱”一下蹿上了松树,/“嘣嘣”一下钻进了密林。/“叽叽”嘟一下飞进绿叶中,/“沙沙”哧一下溜进了树洞。/全都悄没声儿蹲在看不见的地方,/直盯盯地看着“巴喳巴喳”越走越远。”

太好玩了,“笃笃”“吱吱”“嘣嘣”“叽叽”“沙沙”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猜着。这些有趣的象声词把诗串了起来,把小动物们被“巴喳巴喳”的声音所惊扰时的表现描绘得有声有色。我于是引导孩子:在生活中,你还听见过哪些拟声词呢?试着用它们也来写写诗。流水的“哗哗”,椰子落下来的“咕咚”,蚊子飞来时的“嗡嗡”……孩子们模仿着声音,记录着欢乐。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写。

二、赏鉴——照亮想象之光

想象是童年的翅膀。年龄越低,翅膀越丰满。随着年龄的增长,理性思维日渐成熟,趋于感性的想象力也就变弱了。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读图时代”,电视、电脑、网络充斥其间,它们对于孩子们的影响是直接的、固定的、类型化的。这是一种不需要思考的、被动的接受。长此以往,孩子们主动的创作变得越来越少,想象将被框住,无力展翅,直至慢慢衰竭。

所以,我们需要诗,需要带孩子们去诗歌里品赏它的好与妙,品赏诗里天马行空的想象、颠覆跳跃的思维,将孩子引向更丰富多元的空间,激活他们的想象力。

谢尔·希尔弗斯坦无疑是一位成功的引路人。《阁楼上的光》《向上跌了一跤》等童诗集里,思维之跳跃、用词之奇妙,让读诗变成了一场“冒险”,你永远猜不透他下一句将写什么,读完之后,会大呼惊喜。比如这一首《冰冻的梦》:

“我要把昨天我做的梦,/拿到冰箱里冷冻。/到遥远的一天,/我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翁,/我就把这个可爱的美梦,/拿出来解冻,/然后把它煮沸,坐下来,/浸暖我冰冷的双足。”

开篇就让人瞠目结舌——梦也可以被冰冻!那么,心情、味道、好点子都可以被冰冻了!接着往下读,梦变成了和普通的食物一样,可以被解冻、煮沸,多么有趣。你还想到可以怎样对待自己的梦呢?孩子们说,可以加一点彩虹糖,变成五彩斑斓的美梦。或者,让梦化成蒸汽,漂浮在空中,就可以清楚地看见自己做的夢了。在谢尔的启发下,孩子们的思维不再凝固,而是被解冻了,被煮沸了。

同样写梦,汉斯·雅尼什的《今天我想做千万个梦》则是另一番情趣:“今天我想做千万个梦/想熟睡时不错过人生/想在睡梦中长出翅膀/想借着它在天空翱翔/想作一阵风吹过大地/想作一棵树站在森林/想作一艘船滑行海上/想作一朵云陪伴太阳/想在梦中成为水和火/成为空气和一块石头”。

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会感觉到如此满足。放慢生活的步调,听听自己的心声,成为一阵风、一朵云、一场雨,成为任何想成为的事物。向内感知,精神自由,孩子们畅快地吐露心声:“想作一条鱼游在水里”“想作一片春天的叶子”“想在梦中成为光与火”……

在童诗的世界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林焕彰创作的《妹妹的红雨鞋》里,红雨鞋是游来游去的红金鱼,多么灵动,多么喜悦;金子美玲诗中的《草原》,“我”的脸蛋儿会变成一朵美丽的花儿开放;张晓风的《打翻了》里面写着这样的句子:“太阳打翻了,金红霞流满西天;月亮打翻了,白水银一直淌到我床前。”读过这样的诗,孩子们会发现——异想天开是被允许的,与众不同是如此令人赞叹。他们也会想要去发现,那些平凡事物的另一面;想要去创造,独属于自己的语言。

三、涵泳——感悟情感之光

白居易曾用八个字概括诗的特点——“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情”为诗的根,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歌。有了“情”,诗才有了动人的力量,才能真正抵达心灵的深处。金波说:“诗让我的情感温暖,呼吸顺畅,心跳有力,让我的生命如歌。”诗与生命互相滋养着。情感的源泉,流淌在诗人的血液里,又通过反复的朗诵与涵泳,传递给每一颗童真的心。

在童诗里,有着对自然的热爱。我们读到万物有灵——清风在给白云写信,鸟巢是大树开出的一朵花,阳光带着金黄的花束到来……如果不是有着一颗珍爱自然的心,又怎么能写出带着芬芳和希望的句子?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是脱离了泥土的一代人,对于山林、田野、草原,难有真实的触碰和体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收录了高洪波的那首《我想》:“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带着一串花苞,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长啊,长——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童诗用它唯美的意象、清丽的语言呼唤着孩子到大自然去。

在童诗里,有着对家人的关爱。林武宪的《鞋》把大大小小的鞋比作大大小小的船,而家就是那个温暖的港湾。读着它,心里想的一定是那个不需要多大的、可爱温馨的地方。

陈念慈有一首童诗,写的是妈妈的爱:“妈妈的爱/像我家的水龙头/关紧了/它还是流/一滴水,看不见/两滴水,也看不见/水满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妈妈的爱/妈妈的爱好深哦”。

作者化无形为有形,把妈妈的爱比作水龙头里的水,一滴一滴,看似细小,卻深深流淌。这样的比喻生动而有新意,叫人过目不忘。在孩子们的笔下,写母爱总是容易千篇一律,妈妈给我过生日、生病了妈妈照顾我,等等。读这样的诗,可以调动他们的体验:诗中的一滴水是妈妈为你做的什么呢?晒得暖烘烘的棉被、擦得亮闪闪的餐具、笑吟吟的鼓励……原来,妈妈的爱藏在这些小小的细节里,要多留心才能发现。那么,我们又可以为妈妈做些什么呢?在思考的时候,孩子们对爱的体验也随之变得更细腻、更敏感。

在童诗里,还有对陌生人的怜爱。

李少白爷爷的《枫叶书签》里,有一份特别的祝福:“窗台上/落下一片红叶/微风吹来/它,一跳一跳/像一束含笑的火苗//我拿来一本童话书/翻开雪花飘落卷发的那页/把这枚书签/夹在中间/卖火柴的小女孩/请你暖暖手吧”。

一片枫叶落下来,变成了一枚漂亮的书签。但这还远远不够,它得停留在关键的那一页,变成火焰,给卖火柴的小女孩暖手。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心头一热,这团火焰燃在了孩子的心里。比第一段的想象更令人难忘的,是第二段里真诚的暖意。

捷克诗人巴维尔·弗里德曼的《蝴蝶》里,最后写道:“……只是,我再也没有见到另一只蝴蝶。//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蝴蝶不住在这里,/不住在集中营。”儿童诗里不止是欢乐,也可以有大悲悯、大思索。二战期间的集中营,摧毁了多少的生命,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的梦魇。但是,有一些东西是无法摧毁的,比如这只蝴蝶,它在诗里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它是希望,是信仰,是自由飞翔的心灵。

谢尔说:“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它们看起来灰蒙蒙。”童诗,是地上的星星。老师,是那个提着水桶的人,一群孩子来了,浩浩荡荡的一长队,他们和我们一起挽起袖子,要去把星星擦亮。

(作者单位:长沙市天心区仰天湖桂花坪小学)

猜你喜欢
童诗妈妈孩子
童诗对对碰
童诗三百首
另一种话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不会看钟的妈妈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