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建新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生成;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3-0079-02
哲学上认为,矛盾时时存在、事事存在,在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便是这样一种矛盾。这一矛盾如果处理得好,课堂教学将会获得意料之外的精彩。在2018年苏州市初教课改展示活动中,笔者教授了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快递包装袋》一课,这是一节方法指导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如资料的合并、提炼、删除以及真假资料的辨别等,但课堂上却出现了“意外”:有十几个学生忘记带他们收集的资料条了。下文,笔者就结合该课中的生成进行阐述。
1.生成给课堂意外之喜。
当课堂中出现生成时,教师应“临危不惧”,并给学生吃颗“定心丸”,否则课堂就会出现“冷场”或“动乱”。于是,笔者告诉学生不要着急,老师有备份,其实这个备份是学生收集的一模一样的资料,本想丢掉,但就是这几张“没用的”资料条成了笔者的救命稻草。以下是学生收集的有关快递包装袋的资料。
生1:快递的包装袋一般是用比较劣质的塑料生产的,比如回收站的塑料,颜色都比较深,一般有黑色的、绿色的、棕色的。
生2:快递的包装一般都比较劣质,颜色都比较深,一般有黑色的、绿色的、棕色的。
笔者就从这两个资料条开始做文章,先让学生思考这是关于快递包装袋的什么资料?学生立刻活跃了起来,于是笔者顺势引导,根据学生的回答圈出关键词,如颜色,使学生明确这是根据包装袋的颜色来分类的,让学生知道这是有关快递包装袋种类的资料。既然这两名学生都收集了有关快递包装袋种类的资料,于是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用“合并”的方法进行资料整理。接着,学生再来说说有没有收集到有关快递包装袋的其他资料,通过交流,学生巩固了资料整理的合并法。如此,第一板块的教学就这样完成了。如果按照原本的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那就要让学生交流,交流到或者教师找出相同的资料后,再由学生总结出合并法,这样也许会绕弯路,浪费时间。而现在轻松地就完成了第一板块的教学,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生成为教学增添亮色。
第一板块的教学完成后,一切都朝着预设的方向往前推进,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将收集的有关快递包装袋优缺点的资料通过提炼的方法整理出来。在前一阶段的试教中,笔者只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快递包装袋的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很多,但比较笼统、杂乱。这样的资料,一方面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另一方面学生整理起来也有难度。于是,笔者调整思路,要求学生写出自己认为的关于快递包装袋最重要的1 ~ 2点信息。如此,教学就降低了难度,笔者也对这样的情况进行了预设:如果学生只写了一点,那就直接研究;如果学生写了两点,也就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教师可作适当提醒,先研究优点,再研究缺点;如果学生写了三点,可让学生用之前学到的方法,自己逐条研究,再归纳在相应的类别中。可是,计划赶不上變化,有一个学生非常认真,做个了表格,见表1。
这样的资料超出了教师的预设。于是笔者让学生先观察这名学生收集的是有关快递包装袋的什么资料?学生说完后,教师启发:对快递包装袋的“颜色”“材料”“厚度”这3项内容,大家看看怎样处理,是不是可以归纳在一起?还有优点和缺点可以各分一类。就这样,学生把该表格中的资料一分为三,一项是“属性”包括颜色、材料和厚度,一项是优点,还有一项是缺点。然后教师顺势用剪刀剪下相应的内容,并把它们贴在相应的栏目中,就这样一引导、一分类、一动手,学生巩固了在第一板块中学到的合并法。最后,教师又和学生一起用提炼法归纳了快递包装袋的优点和缺点,顺利地完成了第二板块的学习。面对充满变数的课堂,教师要保持开放、接纳、平等的心态,并做出机智的判断,从而将教学引向更深入,为课堂增添一抹亮色。
3.生成使学生视野开阔。
第三板块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用删除的方法来整理有关快递包装袋的多余资料或无关的资料。根据设想,该板块的教学比较轻松,就在笔者觉得要圆满完成本次教学任务时,一张意想不到的资料条出现在了投影仪上,如下:
原材料的定量从每平方米250克、300克降低到不低于200克,降幅超过20%。
该生觉得自己收集的资料是有用的,是符合要求的。作为教师,笔者首先要确认资料是否有用,是否符合要求,要不要删除?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其次,学生对于“定量”一词不是很清楚,且对于笔者来说也比较陌生。于是,笔者让学生讨论,综合学生的说法和自己的理解,给学生大致讲解一下。然后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课后再去查找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于这样的生成,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学生的课后学习,而应先作初步解释,然后让学生去查资料,验证教师的解释是否正确。学生调查研究后,发现定量一词的内涵包含很多方面,如减量化、绿色化和可循环,这样就又形成了一个可供研究的小课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将愈加彰显,学生质疑、反驳、争论、合作的机会会越来越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善用生成、巧用生成、活用生成,从而让教学更精彩,学生更受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郭巷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