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诣 隋玉杰 楼玮群 吕 楠
在健康老龄化中,健康多维度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维度,在最新研究中,灵性被视为健康的第四维度。①White House Conference on Aging: The 2015 White House Conference On Aging. https://whitehouseconferenceonaging.gov/, 2016-02-03.它是衡量生命质量的重要指标,是身心社灵全人护理模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灵性健康被定义为个体在处理与自我、他人、自然、超越者的关系过程中探索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并寻求自我整合,进而获得内心的平和和舒适的状态。②Lucy Velasco-Gonzalez, Liliane Rioux. The Spiritual Well-Being of Elderly People: A Study of a French Sample. Journal of Religion &Health, 2014, 53(4): 1123-1137.在本文中,灵性视角下的健康特指健康的灵性维度,被称为“灵性健康”。
灵性是个体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研究发现它对个体的生活满意度、生命意义、社会支持以及体重、血压等均有影响。①Hammermeister Jon, Peterson Margaret. Does spirituality make a difference? Psychosocial and health-related characteristics of spiritual well-being.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 2001, 32(5): 293-297.在逐步老化的过程中,灵性健康对老年群体的重要性逐步凸显。②Takkinen S., Ruoppila I. Meaning in life in three samples of elderly persons with high cognitive functio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Human Development, 2001, 53(1) : 51-73.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老年期是一个逐步衰老的过程,随着老人身体机能的下降,他们的各项生理功能逐步衰退,疾病和残障成为普遍现象,死亡也成为老年群体不可回避的话题。③Tarja Ketola. Potty-training companies: applying Erik H. Erikson's stages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to CS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Governance and Ethics, 2009, 4(3): 250.而灵性作为健康的重要维度之一,是个体面对这些不可避免的退化和挑战的重要保护因素:第一,灵性健康对常发性疾病有一定的调适作用,可以帮助个体减缓疾病的痛苦;老年群体是各类疾病的多发群体,灵性健康可帮助老人积极应对疾病的痛苦,更为理性的面对自然老化的过程;④Collins Kathryn S, Furman Rich, Hackman Ruthanne.Tending the soul: A teaching module for increasing student sensitivity to the spiritual needs of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007, 33(9): 707.第二,较高的灵性健康水平对老年人的精神健康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⑤Gracie H. Boswell, Eva Kahana, Peggye Dilworth-Anderson. Spirituality and healthy Lifestyle behaviors: stress counter-balancing effects on the well-being of older Adults. Religion and Health, 2006, 45(4): 587-602.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全球约有15%的6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患有精神障碍。⑥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ental health of older adults. Global.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mental-health-of-olderadults,2017-12-12.灵性健康可帮助老人更好地消除“社会隔离感”,缓解老人对生活的焦虑和绝望,甚至可降低自杀的意念。⑦Takehiko Toyosato, Yuuka IHA, Misuzu Takahara.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piritual well-being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epressive state and living arrangement in the elderly in rural Okinawa. Japanese Journal of Health and Human Ecology, 2016, 82(2): 59-71; Steven R. Hawks, Melisa L. Hull, Rebecca L. Thalman, Paul M. Richins. Review of spiritual health: definition, role,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in health promo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1995, 9(5): 371-378.第三,灵性健康是临终关怀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灵性健康在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福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⑧Jennifer M. Jones, Christine J. McPherson, Camilla Zimmermann. Assessing agreement between terminally ill cancer patients’ reports of their quality of life and family caregiver and palliative care physician proxy ratings. 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 2011, 42(3): 354-365.
虽然灵性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兴趣,但关于它的定义和测量方法仍没有共识。目前关于灵性主要有两派观点:一是大部分护理界学者认为灵性是超越宗教意义和实践之上的存在,是一个较为广泛的定义。它寻求超越自我,通过与他人、自然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之间的联系而获得生命意义,不一定涉及宗教。⑨Buck Harleah G. Spirituality: Concept analysis and model development. Holistic Nursing Practice, 2006, 20(6): 288-292.另一方面的界定主要来源于社工领域,强调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个体能够理解自己的生活并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总结以往文献,被概念化的灵性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意义和目的感以及相应的情绪,包括和平和希望。二是超越,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感知到的。三是与自我、他人、世界和更高权力的联系,使人类成为一个具有意义、目的和希望的完整自我;四是灵性追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导致一个最佳的存在感和意义。中国语境中的灵性应侧重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在中国社会,灵性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与所有人保持和谐或平衡的关系来实现的。①③ Vivian W.Q. Lou. Spiritual well-being of Chinese older adult 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intervention. Berlin: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5, p.1-25;27-35灵性健康的概念界定和框架建构应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
灵性健康这一概念虽然是西方舶来品,但在相当程度上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思想。例如我国文化倡导“善始善终”“圆满”“天人合一”和“至善”等思想②沈铭贤:《“生死俱善,人道毕矣”——中国古代的生死观及其现代意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2)。,这与灵性健康概念中所强调的在晚年追求人生意义、实现完整自我是高度一致的。可见,在中国社会背景下研究老年灵性健康问题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楼玮群教授结合我国文化特点,基于文献和实务研究之上,提出了中国老年人灵性健康的概念框架。灵性健康是指个体通过维持和世间万物的和谐、统一关系,进而达到个体的统一和完整的状态。
该概念下的灵性健康主要包括六个核心维度:生命意义(个体对自我价值的意义感的认知评价,包括人生欣赏、人生目标,和谐家庭,从而帮助个体发现生命的价值和希望);情感性灵性健康(对生命意义作出判断后获取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消极的情感体验);超然性(可以超越现有的限制和困境,主要包括超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方面,强调以对现在有意义的方式整合一个人的过去和未来);连接关系(处理好与自己、家庭、他人以及死亡的关系,构建起一个和谐、共融的联系);灵性应对(包括自我调节和向外部表达诉求两方面,主要强调个体要拥有内心的应变能力,以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危机和不确定);现实要素(如阶层、性别)。③六个维度之间互相关联,生命的意义是通过与自我、他人、自然、生死构建和谐的关系来获得的,超越的过程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幸福感和意义。应对策略、阶级和性别是个体获得和谐关系和生活意义的相关因素。④Joanna Maselko, Laura D. Kubzansky. Gender differences in religious practices, spiritual experiences and health: Results from the US general social survey.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2006, 62(11): 2848-2860.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情感性灵性健康”这一重要维度来作为灵性健康的测量指标。具体原因有两点:首先,情感性灵性健康是灵性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性灵性健康”是指主体对自己的人生意义作出评价后所获取的情感体验,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⑤Lucy Velasco-Gonzalez, Liliane Rioux. The Spiritual Wel-Being of Elderly People: A Study of a French Sample. Journal of Religion Health,2014, 53(4): 1123-1137.当个体感知到人生充满意义,更易激发内在的力量去追求快乐、美好、爱、尊重、内心平和与和谐,易获取认同感、整体感、满足感、幸福感等积极的情感体验,⑥Rapson Gomez, John Wayne Fisher. Domains of Spiritual Well-Being and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piritual Well-Being Questionnair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3, 35(8): 1975-1991.从而促使个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完整。反之,如果丧失了生命的意义则会激发一些负面的情绪,比如压力、恐惧和愤怒,严重者会引发各种心理疾病,⑦Gencöz, Tülin.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 A study of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TürkPsikolojiDergisi, 2000, 15(46): 19-28.甚至会选择自杀。二是情感性灵性健康可以被认为是个人对自己灵性健康整体水平的主观判断,是一个有效的预测指标。它可将灵性健康较为抽象的概念转化为主体可直接体验的情感,便于在实际生活中展开调查。
梳理文献发现,国内外对灵性健康均缺乏系统的研究。在我国,灵性健康更是一个容易受到忽视的较为陌生的领域,有关灵性健康测量、影响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尤其缺乏。仅有少数文献涉及到灵性健康的可能性影响因素,如生理症状(疼痛、呼吸困难),心理问题(焦虑、抑郁、恐惧),社会因素(年龄、教育水平、宗教信仰、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等。①John W. Fisher, Leslie J. Francis, Peter Johnson. Assessing spiritual Health via Four Domains of Spiritual Wellbeing: The SH4DI. Pastoral Psychology, 2000, 49(2): 133-144; Li-Fen Wu, Yu-Chen Liao, Dah-Cherng Yeh. Nursing student perceptions of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car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2012, 20(3): 219-225; Marvin Omar Delgado-Guay, Henrique A. Parsons, David Hui, Maxine G. De la Cruz. Spirituality, religiosity, and spiritual pain among caregivers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ospice & palliative care, 2013, 30(5): 455-461.目前没有文献直接分析社会资本与灵性健康的关系。但众所周知,社会资本是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支持资源,是改善个体健康状况的一个关键因素,对健康公平及社会福祉均有重要影响。②Simon Szreter, Michael Woolcock. Health by association? Social capital, social theory,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ublic healt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4, 33(4): 650-667.它作为研究健康的一个重要社会因素,应与灵性健康存在联系:
首先,主体与他人的相互依赖、在社会关系中的定位都是理解“灵性”的重要因素,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灵性健康的内容建构是维持和各个主体之间的平衡及和谐的关系;③Vivian W.Q. Lou. Spiritual well-being of Chinese older adult 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intervention. Berlin: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5, p.10-20.而社会资本是在信任、互惠基础上建立的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并基于这样的社会关系网络,个体或组织可获得一定的社会资源。基于此,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来研究灵性健康符合中国重视“关系”的文化特征;其次,梳理相关文献可知社会资本在维持个体整体健康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对个体身体状况、心理健康、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死亡态度等方面均有影响,尤其对身体功能逐步退化的老年人更有意义。④Nyqvist Fredrica, Forsman Anna K. Giuntoli Gianfranco. Social capital as a resource for mental well-being in older people: A systematic review. Aging & Mental Health, 2013, 17(4): 394-410; Nan Lu, Terry, Y.S. Lum, Vivian W.Q. Lou. The impacts of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on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er adults in Hong Kong: the moderator role of intergenerational family capital. Aging & Mental, 2016, 20(11): 1213-1220.实证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对老年群体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等多个指标皆有显著影响。鉴于灵性健康被定义为健康的第四纬度,我们推断社会资本亦对灵性健康产生影响;最后,从有关生命意义感来源的研究中可知,社会资本(包括关系、家庭、朋友、社会)是生命意义感来源中最常被提及的因素。⑤刘连龙、田梦瑶、胡明利:《生命意义、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资本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而生命意义是灵性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推测社会资本与老人灵性健康也相关。由此可知,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探究老人的灵性健康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目前关于灵性健康的研究不够系统,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也没有足够的实证研究作为支撑,而本文的研究旨在从实证和理论两方面充实灵性健康方面的资料。本文利用调研的实证数据,按照罗伯特·帕特南对社会资本的分类,从认知性社会资本和结构性社会资本两方面对老人的灵性健康展开研究,旨在回答信任、互惠、社会网络、社会参与等社会资本的主要指标是如何影响老人灵性健康的?并在此基础上,从理论、政策和社会工作干预意义方面,为提升老年人的灵性健康提供建议。
社区中的保护因素能够让处在劣势中的个体仍然保持良好的心态、维持健康状况。⑥Jiang Nan, Lou Vivian W.Q, Lu Nan. Does Social capital influence preferences for aging in place? Evidence from urban China. Aging &Mental Health, 2018, 22(3): 405-411.社会资本通常被认为是这样的一种社区保护因素。它被视为社会结构因素影响个体健康的重要机制,引发了大量关于社会资本和健康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①梁童心、齐亚强:《对社会资本与健康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天津社会科学》,2015(2)。
“社会资本”是社会科学中争议较多的概念和理论之一,它有多种界定和理论基础。布迪厄、科尔曼和林南从个人角度审视社会资本的利润或回报,对社会资本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②Lu Nan, Jiang Nan, Lou Vivian W.Q., Zeng Yue, Liu Meng. Does gender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life satisfaction? Evidence from urban China. Research on Aging, 2017, 40(8): 740-761.布迪厄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群体资源,是与群体成员相联系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总和, 它们可以为群体的每一个成员提供集体共有资本支持。③Bourdieu, P.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Greenwood Press, 1986, p.241-258.科尔曼把社会资本界定为“个人拥有社会结构资源”,它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中,其表现形式概述为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和有效惩罚、权威关系。④Coleman James S.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8, 94(Supplement): 95-120.社会资本理论的首创者林南认为社会资本植根于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中,可被定义为嵌入于一种社会结构中的可以在有目的的行动中涉取或动员的资源。⑤Lin Nan. Building a network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Connections, 1999, 22(1): 28-51; 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2013(4)。除此之外,帕特南关于社会资本的概念被广泛应用到健康领域。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提高社会效率。⑥Putnam Robert D.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p.158.
社会资本不仅有多种定义,还可从不同的层面(如个人、家庭、社区甚至国家层面)对其进行衡量。⑦Lu Nan, Jiang Nan, Lou Vivian W.Q., Zeng Yue, Liu Meng. Does gender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life satisfaction? Evidence from urban China. Research on Aging, 2017, 40(8): 740-761.考察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对社会资本的测量水平和工具还没有达成共识。如何衡量社会资本应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而定。本文中提及的社会资本着重指社区社会关系中蕴含的社会资本。
此外,社会资本的理论框架非常强调其多维性。⑧Mary J. De Silva, Kwame McKenzie, Trudy Harpham, Sharon R. A. Huttly. Social capital and mental illnes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2005, 59(8): 619-627.社会资本包括两个重要维度:认知和结构。前者认知性社会资本反映了个体对社会关系质量的主观认知,即一系列主观上共享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可以影响人的社会参与感,主要指共享的规范、价值、态度、信仰、信任、互惠等心理过程,侧重主体的一种主观看法和认识,描述的是非客观的领域,信任和互惠是其重要指标;后者结构性社会资本的特点是客观生成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具体指与其相关的角色和组织以及维持社会资本运作的规范、制度、章程等,具有相对客观和易观察的特征,代表性指标包括组织成员关系、社会参与以及公民活动。⑨Putnam Robert D.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p.158; Trudy Harpham, Emma Grant, Elizabeth Thomas. Measuring social capital within health surveys: key issues. 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 2002, 17(1): 106-111.这两个维度的社会资本相互关联,但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健康。
社会资本具有多元的功能,它对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具有良好社会资本的个体会有相对好的健康资本,以及较高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也更容易适应目前生活状况。①Nyqvist Fredrica, Forsman Anna K., Giuntoli Gianfranco, Mima Cattan. Social capital as a resource for mental well-being in older people: A systematic review. Aging & Mental Health, 2013, 17(4): 402.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出与健康、心理等维度密切相关的灵性健康也会受到社会资本的影响。为深入研究灵性健康的影响机制及影响的程度,我们对两种主要的社会资本做细化分析。
文献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对老人福祉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认知性社会资本(信任、归属感、共同的价值观等)可通过增加安全和自尊途径来提供一种保护力量,它更多的反应一个人的主观判断。而灵性健康也属于一种主观认知和体验,两者同属认知范畴,由此我们可推断认知性社会资本对老人灵性健康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结构性社会资本(参与、组织成员)通过开拓参与正式或非正式组织的路径,获取额外的支持来减少生活事件的负面影响,②Trudy Harpham, Emma Grant, Elizabeth Thomas. Measuring social capital within health surveys: key issues. 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2002, 17(1): 108.进而提供一种保护力量,基于此,我们可提出假设:结构性社会资本与老人灵性健康具有一定关系。
帕特南认为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核心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和互惠是创造社会资本最重要的因素,他认为一个依赖普遍性互惠的社会比一个没有信任的社会更有效率,因为信任为社会生活增添了润滑剂。③Putnam Robert D.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p.158.在一个共同体内,信任水平越高,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④胡荣:《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居民的地域性自主参与——影响村民在村级选举中参与的各因素分析》,《社会学研究》,2006(2)。个体对社区的服务状况、邻里和社区工作人员的高度认同和信任,可简化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减少许多人为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们的心理压力、提高个体的安全感和依赖感。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促使个体参与社区活动、加强与社区居民的互动,构建起亲密人际网络,进而保持心情愉悦、获取更多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个体维持良好的健康水平。⑤Kristine Theurer, Andrew V.?Wister. Altruistic behaviour and social capital as predictors of well-being among older Canadians. Ageing &Society, 2010, 30(1): 157-181; Hongmei Wang, Mark Schlesinger, Hong Wang, William C. Hsiao. The flip-side of social capital: The distinctive influences of trust and mistrust on health in rural China.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9, 68(1): 133-142.由此我们可以提出假设1:对社区的信任感越强,老人的灵性健康水平越高。
帕特南认为互惠是社会资本的基础,它包括均衡的互惠和普遍化的互惠,前者指人们同时交换价值相等的东西,后者指的是一种持续进行的交换关系,这种互惠在特定时间里是无报酬的和不均衡的,但它使人们产生共同的期望,现在己予人,将来人予己。⑥胡荣:《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居民的地域性自主参与——影响村民在村级选举中参与的各因素分析》,《社会学研究》,2006(2)。在广泛的社会互动中,互惠蕴含着社会支持的含义,世界银行社会资本量表将其定义为个体与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心。⑦王红波:《认知社会资本对农村中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影响——来自CFPS2016的证据》,《调研世界》,2019(1)。本研究中互惠是一个双向指标,一是老人作为施惠方,对他人提供支持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老人自我价值得到实现,“无能感”降低,有利于获取正面的自我评价,经历积极的情感体验;二是老人作为受惠方,受到来自家人、邻居、朋友的物质或情感支持,在这个过程中,老人可以从互动中感受到关爱,“幸福感”提升。故此,我们提出假设2:社区居民互惠程度越高,老人的灵性健康水平越高。
社会网络是提供社会资本的重要结构,社会资本发源于人际社会关系网络,邻里团体、文化组织、体育俱乐部及志愿者协会等主体常被认为是社会资本的潜在来源。一般认为,规模更大、更多样化、更加侧重于外部关系的开拓型的关系网络, 社会资本存量更高。①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中国社会科学》,2004(3)。而这些社会网络可以提供物质、情感等社会支持和资源,对个体的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影响。②Trudy Harpham. The measurement of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through surveys. Social capital and health. New York: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2008, p.51-63.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老人参与的社会网络/组织越多,构建的社会网络越丰富,灵性健康水平越高。
帕特南研究显示,老年人参与社区志愿活动,觉得自己富有改变社区的能力、拥有帮助别人的动力,可以带来更积极的生活,这样的态度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生命意义感。③Sander Thomas H., Putnam Robert David. Still bowling alone? The post 9/11 split. Journal of Democracy, 2010, 21(1): 9-16.而且个体通过社会参与可以学习新技能、新知识,也会增加凝聚力和归属感,进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健康。④Idrovo J. Alvaro, Myriam Ruiz-Rodríguez, Abigail P Manzano-Pati?o. Beyond the income inequality hypothesis and human health: a worldwide exploration. Revista De SaúdePública, 2010, 44(4): 695-702.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4:老人社会参与程度越高,灵性健康水平越高。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系从苏州市姑苏区16个街道收集的“2015年苏州市老年人社会资本与精神健康问卷调查”的样本。苏州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同时老龄化程度严重,目前已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⑤蒋帅、何洁:《苏州老龄化程度再创新高,一年增加了7.5万老年人》,凤凰网,http://js.ifeng.com/a/20180104/6279574_0.shtml,2018年1月4日。。根据苏州市民政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底苏州市户籍人口达到6781957人,其中老年人口1708816人,老龄化程度达到了25.2%,比2014年(24.8%)增长了0.4%;而姑苏区是苏州市老龄化、高龄化均严重的区域:截止2016年底,姑苏区老龄化达到了29.12%,略次于太仓、常熟(30.55%,29.15%)。⑥苏州市民政局:《苏州市老年人口数据公布,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苏州市人民政府网, http://www.suzhou.gov.cn/news/szxw/201702/t20170207_841596.shtml,2017年2月7日。据2016年苏州公安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姑苏区是全市高龄化程度最为严峻的地区,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突破25万,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200万。⑦李龙兴:《苏州老年人口创历史新高80周岁以上突破25万人》,中国江苏网,http://sz.sina.com.cn/news/m/2016-01-20/detailifxnrahr8574814.shtml,2016年1月29日。除此之外,姑苏区也是百岁老人最多的区域,截至2016年底,苏州市共有百岁老人573人,其中姑苏区占168人。⑧苏州市民政局:《苏州市老年人口数据公布,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苏州市人民政府网, http://www.suzhou.gov.cn/news/szxw/201702/t20170207_841596.shtml,2017年2月7日。可见,研究该区的老龄问题、关注老人健康很有必要。
姑苏区是苏州的中心城区,多是老化程度较高的熟人社区,人文底蕴厚重:老旧的住宅区占多数,老年人口居住较为密集(各街道老年人口比例均超过20%),当地人占绝大多数(93%),同质性强。居民居住时间长,彼此互动密切,熟悉度高。而且苏州政府重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绝大多数社区具备多样化的生活照顾服务及良好的社区活动平台。这些特点显示,姑苏区作为熟人社区聚集的地方,社会资本的培育和发展具有良好的环境,较适合进行老年人社会资本与灵性健康关系的研究。
本次调查对象选取的标准是:(1)使用配额抽样的方法抽选受访者:首先从每个街道随机抽选1-2个社区,然后参考第六次人口普查姑苏区的数据结果,推断出每个社区老人的年龄和性别比例,以此匹配出每个社区选择25位老人。(2)60 岁及以上的具有苏州户口的居民。(3)过去一年在本地居住半年及以上。(4)有正常认知能力来完成问卷。(5)在开展调查前,征得每位被访者书面的知情同意。
专业调查员在老人家中或社区服务中心对被访者展开面对面的调查,主要考察了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特征、健康状况及日常生活、居家养老需求、社会资本以及精神健康状况等信息。其中456位老人的问卷有效,应答率超过90%。
1. 结果变量
本研究的结果变量是灵性健康,是根据楼玮群及研究团队开发的“华人长者灵性量表”设计,从“灵性健康评估量表”中挑选出代表正向、负向情绪的8个条目,作为老人情感性灵性健康的测量问题,进而反映老人灵性健康的水平。该量表的Cronbach's Alpha为0.817,意味着量表各测量题目间的一致程度高,信度较好。
问卷中有关老人情绪的条目分别是:心安理得、心灰意冷、平安、绝望、满足、自在、喜乐、怨天尤人,其中5个是描述积极情绪的形容词,3个是描述消极情绪的形容词,词组随意排列。调查过程中要求调查对象根据自己近两周的实际情况在五个选项(非常、有一些、一般、轻微的、没有)中选择适合的答案。其中心安理得、平安、满足、自在、喜乐作为正面的词语,选项按照递减的趋势赋值(5=非常,4=有一些,3=一般,2=轻微的,1=没有)。而心灰意冷、绝望、怨天尤人作为负面的词语,它的选项按照递增的趋势赋值(1=非常,2=有一些,3=一般,4=轻微,5=没有)。最后将调查对象各条目的得分进行累加,然后取均值,取值区间为[1-5],均值得分越高,代表老人的正向情绪越强,具有较好的灵性健康体验;反之,代表老人悲观情绪较强烈,灵性健康状况较差。
2. 预测变量
社会资本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实际测量中,选取适合的指标是关键。社会资本评估工具(Social Capital Assessment Tools,SCAT)和调整版社会资本评估工具(Adapted Social Capital Assessment Tool,A-SCAT)是国际上常用的两种测量社会资本的工具。前者是由世界银行研发的、出现较早的系统测量社会资本的工具,对社会资本的多维度测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调整而形成,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制定,其中关于认知社会资本的条目有11个,关于结构性社会资本的条目有7个,目前被广泛使用。因此“2015 年苏州市老年人社会资本与精神健康问卷调查”在结合中国的社会结构、文化特征、老人实况及本文研究目的的基础上,借鉴两个测量工具中的相关指标。认知性社会资本的测量主要围绕“信任”和“互惠”两个维度展开。信任被认为是一种道德资源,在我国常被认为是一种“依赖关系”和“放心关系”。①翟学伟:《是“关系”,还是社会资本》,《社会》,2009(1)。在该研究中,社区老人的信任状况是通过回答“生活在您居住的社区的大多数人都是可以信任的”这一描述来反映,对五种不同的态度用李克特量表的方法赋值:非常不同意 = 1,不同意 = 2,中立 = 3,同意 = 4,非常同意 = 5,最后计算各项所得分,分值越高则表示老人对社区、朋友以及邻里等的信任程度越高。
“互惠”是一个双向的概念,问卷从受访者“受惠”与“施惠”两方面设计问题。关于调查对象接受到来自社区居民物质或情感等方面的恩惠的问题是“在您居住的社区大多数人愿意在您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非常不同意 = 1,不同意 = 2,中立 = 3,同意 = 4,非常同意 = 5。关于受访者对社区居民提供帮助的问题是“认为您在帮助邻居/朋友方面做得如何”,对不同的情况进行赋值,从来不帮忙 = 1,基本很少帮忙 = 2,有时候帮忙 = 3,大多数时间很帮忙的 = 4,从来都很帮忙 = 5。最后计算各题分值,分数越高,表示社区互惠氛围越好。
本研究中结构性社会资本通过“社会网络/组织”和“社区参与”两个指标测量。调查中,依次询问老人“是否是共产党/民主党派/宗教团体/工会/妇联妇女团体/信贷团体/慈善类团体/社区社团/体育类社团/社区居委会的会员或服务使用者”,老人的回答用二分变量记录:是 = 1,否 = 0,最后看累积得分,总分代表老人参加社会组织的数量,取值在0-10之间,参与社会组织越多,代表老人结构性社会资本越丰富。
“社区参与”的测量问题是:“总的来说,过去12个月,您参加团体/机构(如信贷团体;慈善类团体;社区社团——文娱类、兴趣类、互助类、志愿类;体育类社团;社区居委会)组织的活动频率”,然后根据提供的六个选项(每周参与2次或以上=5,每周参与1次=4,每个月参与1-3次=3 ,每年参与几次=2,每年参与1次或者更少=1,从来不参与=0)进行选择。其中得分越高,表示老人越乐意参与社区活动,代表其拥有的结构性社会资本存量越多。
3. 控制变量
本文在研究中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居住现状、经济收入、教育水平、日常生活能力作为控制变量。年龄是由受访者自己回答,性别、教育水平、婚姻情况和居住安排均重新编码成二分变量(女性=1,男性=0;已结婚并有配偶=1,其它婚姻状况=0;中学及以上=1,下学或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0;独居=1,非独居=0)。本次研究中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通过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s)量表测量。量表包括十个方面:步行能力、上下楼梯、吃饭、穿衣服、洗脸刷牙、上下床/坐椅起立、洗澡、去洗手间、小便失禁以及大便失禁。受访者对上述十个方面是否需要协助分别做出回答(完全不能自理=0,部分需要协助=5,完全不需要协助=10)。10道题目的得分累加,总分数作为老人自理能力评估分数,取值范围是[0-100]。总分越高代表该受访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高,100分代表老人具有完全自理能力,0分代表老人完全不能自理。
研究过程:首先基于调查获取的数据资料,用描述性统计和分析展示老人的社会人口特征和灵性健康的总体状况;其次,通过相关性分析来检验社会资本的各个指标与老人灵性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并用方差膨胀因子(VIF)检验自变量之间的共线性;再次,本研究针对社会资本的不同维度建立分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了解各阶段的回归模型对因变量(灵性健康)的总解释变异能力以及各个变项的个别预测与解释变异能力。具体步骤:首先根据定量文章研究的经验,为更好的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可将社会人口指标进行控制。所以我们将年龄、性别、婚姻、独居、经济收入、教育程度、ADL总分等社会人口因素作为第一组自变量进入模型1;然后根据社会资本理论纳入信任、接受帮助、给予帮助、社会参与、社会组织5个自变量,建立模型2;并根据两个模型所解释的变异量的差异来选择拟合较好的模型,两个模型所解释的变异量之间的差异可以用调整的多重判定系数R2来检验。其中,本研究采用SPSS 19.0来辅助分析数据。
1. 老人基本社会人口特征描述
在456名老人中,60-70岁之间的老人占48.5%,37.5%在70-80岁之间,14%的老人年龄在80岁以上。其中超过半数的受访老人是女性(54.8%),绝大多数老人已婚且有配偶(75%),一半以上的老人文化程度为中学毕业及以上水平(64.7%)。17.3%的受访老人独居,经济收入在5001 元及以上的老人不到一半(45.8%),九成受访者能完全自理,老人的基本信息详见表1。
表1 被访者社会人口特征一览表
2. 相关性分析
此次调查中情感性灵性健康均值是4.55,说明姑苏区老人对生命意义的感知有较为正面的情感体验,情感性灵性健康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表2结果显示老人认知性社会资本与其情感性灵性健康显著相关。具体结果如下:老人对社区的信任与灵性健康(r=0.327,p<0.01)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互惠对老人的灵性健康有显著的影响,不管老人“接受来自社区的帮助”(r=0.339,p<0.01)还是“给予他人帮助”(r= 0.262,p<0.01),均有利于提高灵性健康的水平。
从表中可发现,老人的社会网络与灵性健康之间也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r=0.21,p<0.01),但相关系数低于认知性社会资本的测量指标。相比之下,老人参与社会活动与其灵性健康相关水平略低(r=-0.120,p<0.05)。
表2 社会资本与老人灵性健康相关性分析
3. 回归结果分析
“共线性统计量”结果显示信任、接受帮助、给予帮助、社会参与、社会组织5个自变量的VIF均介于1.2-2.2的合理范围内,因此可以说明各个自变量之间的共线性程度低,可被接受。判定系数是对估计的回归方程拟合优度的度量,模型一中样本判定系数R12=0.087,表示该模型能够解释整个因变量的8.7%的方差变异,加入新变量,经过逐步回归得到模型二。调整后模型的样本判定系数R22=0.209,意味着我们提出的回归模型解释了20.9%的老人灵性健康的方差。该模型的拟合度要优于模型一,说明结果变量“灵性健康”与“信任”“互惠”等自变量的线性关系显著,用线性模型描述和反映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恰当的。
表3统计结果显示,在仅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独居、经济收入、教育程度、ADL总分的自变量的初始模型中,经济收入和ADL对老人的灵性健康均有较高的解释力(β= 0.237,SD=2.17,P<0.001;β=0.198,SD=2.17,P<0.001)。模型二纳入了“对社区的信任感”“接受社区邻里的帮助”“主动给予邻居帮助”“社会网络”“参与社区活动”等5个因素作为自变量。统计结果显示,信任对老人灵性健康影响显著(β=0.178,SD=0.815,p<0.001),这表明随着老人对社区信任感的提高,灵性健康的水平也相应提高;“接受邻里帮助”和“主动给予邻里帮助”对老人灵性健康影响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60和0.115,该结果表明互惠对灵性健康的解释力较大。除此之外,社会网络对老人灵性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力(β=0.111,SD=1.39,p<0.05),但是回归系数明显低于认知性社会资本的测量指标,而“参与社会活动”与老人灵性健康的提升没有明显的关系(β=-0.072,SD=1.80,p>0.05)。
表3 社会资本对老年灵性健康的回归分析
本文利用“苏州社会资本与老年人精神健康问卷”,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社会资本对老人灵性健康的影响,进一步聚焦社会资本的各个指标对灵性健康影响的差异,精确获知影响老人灵性健康的因素和机制,进而对提升老人健康开拓了干预路径。本文的研究结果为社会资本理论提供了新的实证依据,具体结论如下:
第一,研究证明社会资本对老人的灵性健康具有显著影响。此次研究证明了社会资本的正向作用,它是一个可以改善老人晚年生活和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有效解释因素,为更好的保障老人“有意义的活着”,社区需要强化社会资本的功用。
第二,“信任”和“互惠”对老人灵性健康的影响最为明显,此结论很好的验证了假设1和假设2;可见良好的信任感、频繁互惠行为可以给予老人情感和物质上的支持,利于提升老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获得对生命意义的积极体验,促进灵性健康水平的提升。调查结果也显示,“接受邻里帮助”比“给予邻里帮助”更容易提升老人的情感性灵性健康的水平,一方面老人从外界获得信息、情感、物资的支持,可以满足老人一定的需求,帮助解决生活和情感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接受帮助”可以让老人增强对社区、邻里的认同,对自我晚年有安全感。基于此结论,本文建议要倡导和谐的邻里关系,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培育充分的信任感,促使居民间频繁互动和互惠。
第三,研究结果表明,老人的社会网络对老人灵性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社会参与与老人的灵性健康关系不大。这为了解结构社会资本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影响老人的灵性健康提供了新视角。老人所建构的社会网络,尤其是基于一些非正式组织而形成的社会网络对老人灵性健康的影响体现在:一方面可促使老人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形成具有共同的情感纽带和利益的互动网络,增强老人物质、信息等资源获取的可及性①Winnie Yip, S.V. Subramanian, Andrew D Mitchell,?Dominic T.S. Lee, Jian Wang, Ichiro Kawachi, Does social capital enhance health and well-being?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7, 64(1): 35-49.。另一方面,这种人际网络很容易满足老人的认同感、安全感和归属感需求,进而促使老人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意义,体验更为积极地灵性健康。基于此,可以断定老人社会网络越紧密,越容易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灵性健康水平越高,此结论支持了假设3;但数据结果显示,社会参与对老人灵性健康的影响不明显,即我们的研究结果不支持假设4。可能的解释有:第一,相对于社会参与的数量,老年人可能更关注社会参与的质量。第二,老年人的社会参与频率与其年龄和生理健康水平等客观因素密切相关,但获取的情感体验并非一致。比如因年龄和身体原因,高龄和失能老人的社会参与频率明显下降,但社会参与对其灵性健康的影响可能依然显著。此研究结果也提醒我们,社区组织的社会活动应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
社会网络和社会参与同属于结构性社会资本,但社会网络比社会参与对老人灵性健康影响更为显著,原因可能是:社会参与反映的是参与的频率,对老人的时间、身体状况要求高;社会网络主要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质量和广度,老人归属于某个组织后所获得的归属感具有持久性、稳定性的特征,而且现在很多网络的构建和维持具有非现场性,对老人身体要求有所降低。但未来还需要通过更大的样本来检测在不同社会环境和社会经济阶层下社会参与对灵性健康的影响。
第四,基于以上研究,可总结出认知性社会资本比结构性社会资本对老人灵性健康的影响更大,这主要因为认知性社会资本和灵性健康均属于认知层面,代表感知维度,强调主体的主观判断和感受,与情感体验联系密切。这与很多研究结果保持一致,个体层面的认知性社会资本比结构性社会资本对心理健康、情感体验、精神障碍的影响更为显著②Thilini Chanchala Agampodi, Suneth Buddhika Agampodi, Nicholas Glozier, Sisira Siribaddana.Measurement of social capital in relation to health in low and middle income countries (LMIC): A Systematic review.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15, 128(8): 95-104.。
社会资本和灵性健康均是内涵丰富、难以统一界定的概念,本文基于文献材料建立起理论框架和操作化指标,实证研究了社会资本对苏州姑苏区456位老人灵性健康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参考价值:
第一,从理论意义来讲,社会资本理论为我们研究社会因素对老人健康的影响搭建了理论解释框架,基于理论指导下的实证研究,对社会资本的本土化应用以及健康老龄化新维度的研究均有意义。有关社会资本的研究起源并成熟于西方,我国缺少实证研究的基础和丰富的本土化证据,本文基于新的数据验证社会资本在老人健康研究中的意义和功用,有利于充实社会资本的实证资料;也帮助我们进一步厘清影响老人灵性健康发挥作用的真正潜在的社会因素;本文致力于研究健康的第四维度——灵性健康,完善了“健康老龄化”的内涵,促使“四维健康观念”的巩固;本研究证实了认知性社会资本对老人灵性健康具有重要的解释力,这为老年健康的改善提供了新的干预路径。
第二,从政策意义看,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制定有关老年政策提供了指导方向,老人的灵性健康成为政策需要延伸和补充的部分。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要求,提升老人的灵性健康应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挥不同主体的能动性。个体应意识到灵性健康的存在和意义,促进身、心、社、灵的全面发展。有目的的去储存自己的社会资本,多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构建自己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加强对社区的信任等;家庭应注重功能的转变,促使养老功能向社区延伸,充分利用现存的各类资源;社区资本是提升老人灵性健康的有效支持资源,社区资本的建设,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投入。硬件方面:积极动员政府、社会企业参与,倡导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投资建设老年活动中心、健身区、老人餐厅、社区图书馆等;软件方面:促使社区形成养老助老敬老的风尚,政府倡导构建老人的信任圈和互惠网,创建良好的社区互动平台,鼓励老人参加社区邻里互助,注重培养居民对社区的安全感、依赖感和归属感,构建具有内在规范的、秩序良好的、有人情味的和谐的社区。除此之外,要大力促进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通过专业社会工作的干预促进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和发展,还要将认知性社区社会资本指标纳入到社区建设项目的评价体系中。
第三,从社会干预的意义看,设计提高老人灵性健康的干预方案,应关注社会资本的各个因素:从改善老人周围的社会关系入手,帮助老人构建与自我、亲人及朋友的信任关系、促使互惠互助的实现;特别重视特殊老年群体(临终、失能、慢性病老人等)的灵性需求,发展社区灵性健康社工服务,探索医护-社工-社区-家庭一体化的灵性关怀服务体系,构建一套完善的灵性健康照护模式;完善评估体系,需要加入灵性健康和社会资本各个指标的测评,研发适合中国文化的灵性健康评估工具和社会资本测量评估体系,从而使得服务评估更全面、更专业。
作为探索性研究,本文也存在一些局限:首先,本研究的分析结果是基于截面数据的研究,没有控制社会资本的内生性,只能确定社会资本与灵性健康健康的相关关系,很难检验出两者之间因果关系的方向。其次,灵性健康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维度概念,基于研究时间、调研成本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本文只选取“情感性灵性健康”这一重要维度来展开研究,而社会资本与其它维度的灵性健康关系可能有所不同,未来对灵性健康的其它维度有待深入调查;最后,本研究关注城市背景下的熟人社区,它们具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加之我们使用配额抽样来招募受访者,样本不是随机选择的,这就导致研究样本的选择没能充分体现群体差异和地区差异,研究结论是否适合农村、迁移地区的老年群体,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未来会根据资源的可及情况,有意识的增加对地区差异、群体差异、城乡差异、发展水平差异等因素的考量,以期获得更多实证数据和经验材料,不断丰富和扩展现有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