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知识、信念、行为的调查

2019-06-29 08:11:16袁素娥王红红李映兰蔡小芳
上海护理 2019年6期
关键词:血源性病原体正确率

王 琴 ,袁素娥 ,,王红红 ,李映兰 ,蔡小芳 ,李 好

(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8;2.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8)

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是指护理人员在从事护理活动过程中通过黏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护理人员因职业接触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已有大量报道,严重影响这个职业群体的身心健康和队伍稳定性[1-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过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GBZ/T 213—2008)》[4]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11—2009)》[5], 以指导医护人员正确实施标准预防,降低职业接触事件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对临床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知识、信念和行为现状进行调查,为完善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体系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4月15日选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所有临床在岗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具备护士执业资质,从事临床一线护理工作,有血液、体液暴露风险。排除标准:调查期间休假、外出学习或其他原因不能参与。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 《GBZ/T 213—2008》和《WS/T 311—2009》的内容,经 3 名医院职业防护护理专家小组讨论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理论知识(9个条目)、防控态度(3个条目)及防控行为(8个条目)3个维度,共20个条目,所有条目均设为必答题以降低无效问卷率,每个条目答对计1分,答错不计分。

1.2.2 调查方法 问卷内容通过“问卷星”生成在线调查问卷,设定每个手机只能答题1次,由护理部组织在统一时间进行调查,设定调查开放时间为1 h,时间到即关闭调查系统,以增加答题的真实性。

1.2.3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问卷进行统一编码,通过“问卷星”导出数据后双人核对,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次、百分比描述,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调查期间医院在岗护理人员共2452名,有2204名护士参与了调查,其中248名护士因工作、会议等原因未参与调查,参与率为89.89%。回收有效问卷2204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N=2204)

2.2 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知、信、行现状 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知识、信念、行为3个维度的回答正确率分别为79.41%、88.47%和63.53%,信念维度回答正确率最高,行为维度最低,3个维度回答正确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2111.46,P<0.001)。20 个条目中回答正确率最高的前3个分别为 “知道自己的乙肝检测结果”“手套随时可获取”和“用人单位应为医护人员提供适合的个人防护用品”,正确率最低的是“为患者吸痰时戴防护面罩或护目镜”,仅31.72%,具体情况见表2。

2.3 不同职称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3个维度条目回答正确人数的比较 见表3。

2.4 不同科室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3个维度条目回答正确人数的比较 见表4。

表2 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知、信、行各条目得分情况 (N=2204)

表3 不同职称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3个维度条目回答正确人数的比较 [n(%)]

表4 不同科室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3个维度条目回答正确人数的比较 [n(%)]

3 讨论

3.1 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相关知识有待提高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是临床一线医护人员面临的重要职业危害,以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梅毒等报道最多[6-7]。我国目前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情况不容乐观,因此,护理人员应具备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控知识,并严格落实标准预防措施。本研究显示,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知识的回答正确率为79.41%,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HIV职业接触后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回答正确率为40.87%)。由表3可见,主管护师血源性传播疾病知识掌握率最高(81.21%),可能与主管护师是临床一线工作主力,又具备一定临床经历,经过年度反复培训强化有关。我国是乙肝高发国,仍有1亿左右的感染者[8]。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乙肝疫苗是由酵母或CHO细胞表达的 HBsAg主蛋白(S抗原)构成的重组亚单位疫苗,虽有10%~15%的人群无应答或低应答,但疫苗免疫接种仍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9]。但本次调查中,仍有10.12%的参与者不清楚这一知识点。当然,绝大部分参与者(99.32%)知道自己乙肝检测结果,这得益于医院把乙肝监测列入职工年度体检项目。急性HCV感染临床症状不典型,慢性化率达60%~85%,对人群健康及生命危害较大,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报道医务人员因职业接触感染丙型肝炎的案例[10-11]。本研究中,接近一半参与者不知道自己丙肝检测结果(回答正确率为64.75%),考虑与医院没有将其列入体检项目相关。上述结果提示,医院管理者应加大普及乙肝、丙肝防控知识力度,同时也应把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乙肝、丙肝检测列入常规职业监测项目中,以实现早发现、早干预。关于HIV职业接触,绝大部分参与者(81.08%)知晓发生HIV职业接触后预防性用药时间窗,也知晓自己HIV的检测结果(75.82%),但对 “职业接触HIV感染纳入职业病”、“HIV职业接触后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掌握率低,提示调查对象对HIV职业接触后处理的相关知识匮乏。因此,如何进一步规范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控知识培训、提升培训效果是职业卫生管理者需思考的问题。

3.2 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行为依从性较低 临床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的行为依从性低,尤其是像儿科这类职业接触风险高的科室,管理者应关注重点科室,并落实个性化干预措施,以提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预防行为的依从性。从职称分布来看,护士行为执行准确率最高,副主任护师最低,这也提醒护理教育者应把职业接触防控教育全覆盖,不可忽略高年资护士的培训。儿科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行为依从性最低(45.50%),考虑与小儿穿刺难度大、戴手套影响护士手指尖敏感性相关。胡明等[12]研究发现,超声辅助下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平均需时4.2 min,一次穿刺成功达 97.24%,值得儿科推广应用。护理人员尤其是儿科护理人员可尽量选择安全输液装置,以提高预防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行为的依从性。本组数据中,“为患者吸痰时戴防护面罩或护目镜”回答正确率最低,提示绝大部分护士从事吸痰操作时均处于可能被患者痰液喷溅情景下。护理管理者可从防护面罩或护目镜是否有配备、是否方便护士取用、经济核算等多方面了解护理人员吸痰操作不佩戴防护面罩或护目镜的原因,制订对策并持续改进。为患者实施穿刺操作戴手套的3个条目回答正确率均不高,尤其是“采用钢针穿刺戴手套”执行率不到50%。静脉穿刺时可能发生锐器伤,戴手套虽不能预防针刺伤害,但可预防血液溅洒时的职业接触。邸红军等[13-14]总结发现,操作时戴双层手套是医务人员针刺伤预防策略的最佳证据之一。研究还发现,护理人员行为执行正确率低于知识和信念维度,99.00%参与者回答可随时获取手套,但行为维度戴手套的执行率却不高,可能与手套等用品需要纳入科室成本核算有关。因此,呼吁管理者进一步深入了解临床一线不落实防护措施的根本原因,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机制,提高防护用品的使用依从性。

4 小结

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知识掌握不足,信念有待提升,具体预防措施临床落实状况堪忧。管理者应深入了解影响临床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知识掌握、预防行为依从性、影响标准预防措施落实的根本原因,制订更科学、完善的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体系,指导临床将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措施落到实处,从而降低护理人员职业风险,促进职业健康。

猜你喜欢
血源性病原体正确率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科学(2020年3期)2020-11-26 08:18:22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科学(2020年3期)2020-11-26 08:18:22
门诊分诊服务态度与正确率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西部地区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调查分析
伊犁地区蝴蝶兰软腐病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现代园艺(2017年13期)2018-01-19 02:27:58
病原体与抗生素的发现
IUD取出术致血源性职业暴露1例
医学信息(2016年37期)2017-03-20 11:54:25
生意
小儿股骨颈血源性骨髓炎误诊1例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介入手术安全核查正确率中的应用
天津护理(2016年3期)2016-12-01 05: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