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杰
摘 要:和近代相比,现代的许多方面都要领先于前者。但是历史告诉我们,不可疏忽忘小,经过时间的打磨,其所遗留下的产物,必是时代的经典。因此,对近代文学的民族精神进行学习探讨,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关键词:中国近代文学;民族精神;改革
关于“中国近代文学的民族精神”这一观点,其中所蕴藏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对于我们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也是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便通过对中国近代文学的民族精神这一概念进行阐述,进而探究其中的具体内容,以此来为现代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一、中国近代文学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近代史中所倡导民族精神产生和发展的核心要素便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的近代史中,由于强国入侵,国力衰退,任人宰割,我国的领土主权被分割,民族主权受到侵犯,这一切都在逼迫着国人搜寻一条拯救国家危亡的大道,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在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这一段时期内,国人一直在探讨着中国未来该何去何从的问题,进而在社会上掀起了一次一次的思想革命,其中也涌现出了不少革命先行者,带领人们去实验一套又一套的政治理念,而推动这些发展的动力便是国人们的那颗赤子之心,那是其爱国精神的具體体现。在这一段时期内,也涌现出了一些文豪才子,譬如鲁迅、李大钊、龚自珍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人士,都是凭借自身对于国家的热爱,凭借其爱国激情来完成文学艺术的创作的,进而对社会的思想进行启蒙和改变,凝聚国人的向心力,使其在爱国的民族精神下,英勇地救国家于危难之时,以此来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贯穿到我国近代文学的发展之中,贯穿整个近代史文学的脉络主线。
二、中国近代文学的民族精神的主要特征
基于对近代文学的阐述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其两个主要的特征:改革和开放。这两点正是在我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具体体现出来的本质。我国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到近代的这一段时间内,有过繁盛,但却在后期落后于其他国家,进而导致我国遭受外国列强的侵略,使得我国的民族文化几乎消亡。在之后的一段革命时期内,我国人民也渐渐地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由此国人开始不断反思自身存在的缺陷,进而探讨我国今后的去从问题,而这一切的开始离不开“改革”这一思想理念。在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是地主阶级改革派和洋务派,随后便有着农民革命派、资产阶级立宪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等党派的出现,虽然这些党派所属的阶级和派别都不相同,但是其共同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改革。而关于改革,在文学界也有着不小的呼声,各个阶级党派的代表所发出的文学声音也是不尽相同的。譬如,龚自珍“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的呼吁,康有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警言,邹容“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的呐喊,这些都是在这一时期内,拥有着较多支持者的文学呼声,对于某一特定的改革运动都有着莫大的推动作用。而文学也正是具备着推广的作用,为了使得改革更加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向着新时代进行转变,文学便是在这个时期发挥着这种效用,许多改革的口号,譬如“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体革命”都是附和着改革运动所提出的。
除此之外,在改革冲破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的束缚之后,接着迎来的便是国家和社会的开放。而这种开放观念的最早的具体体现,便是由魏源所编著的《海国图志》开始的。自此之后,尤其是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之后,国人便开始提出“师夷之技以制夷”的对外开放政策,将西方先进的技术引入国内进行学习和发展,以此来应对外国列强的侵略,而顺着这种开放的思想,西方许多的思想和技术都在我国广泛流传,进而对国人的封建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也为之后的改革运动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使得人们对于改革运动投入更多的支持。与此同时,严复等人对西方社会的科学著作进行翻译和解释,林纾、王国维等人对西方文学作品和文艺思想进行翻译和解释,以此使得中国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观念。通过对其文学文化的分析,进而对西方的思想进行探究,以此来使得近代文学中的民族精神更好地反映在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
三、中国近代文学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我国近代文学中的民族精神,有着许多的具体体现,其使得我国社会从近代向着现代进行转变,也使得我国的文学得到了本质上的蜕变。
(一)斗争精神
我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的文化,十分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仁和为社会的主要价值观念,使得和斗争相关的思想观念从始至终都没有进入到人们的想法之中。但是近代的战事频发,使得社会渐渐变成了一个竞争的社会,面对西方的侵略,若是没有斗争,我国便只有沦丧和灭亡。基于近代社会的混乱背景,人们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进行斗争,国家的存亡,更需要斗争,由此斗争精神渐渐被烙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在一些晚清作家的文学作品中便有所体现,其中所呼吁的冲突和狂放都是斗争精神的体现。甚至到了现代,斗争精神依旧改变着我们的想象和现状。
(二)进步精神
古人由于自身知识的限制,对于一些自然现象无法做出解释,由此便有了一些神学说和一些传说,但是随着近代西方科学被引入我国,我国人民渐渐对以往的观念有所改变。尤其是当人们真正了解和认识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之后,其中提到“物尽天择,适者生存”,即我们是被挑选出来的一部分,是生命进化的结果,是社会进化的选择,而这一道理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同样适用。文学也是进化的,随着近代一次又一次地开展革命运动,人们的思想文化也得到了升华和蜕变,其中进步的观念也渐渐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三)民主精神
在古代,我国社会一直都是处于封建地主阶级以及家族制度的联合打压下,普通人民的权利很少,甚至毫无权利可言。但是随着近代改革运动的发展,封建制度被废除,西方先进的民主思想在人们的心中渐渐扩散开来,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的观念也深入人心。在近代,改革派推崇民主制度,文人们也在自己的作品中极大地宣传民主精神对于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使得人们接受且认识到民主精神对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譬如,龚自珍“讥切时政,诋排专制”,严复主张“社会契约说”“群已权界论”,康梁鼓吹“君主立宪”,章太炎和邹容宣传“民主共和”,这些都是近代文学中所体现的民主的民族精神,是对于传统制度和思想的一种发展。
(四)科学精神
以古人的思想观念来看,其将理论作为自身价值观的主体,认为只要学到了知识,便和普通人有了区别,是更高层次的一类人,进而将一些卖力的技术工作认为是社会底层人员的证明,所以,在古代,科学精神是人们思想中一直都缺乏的。随着近代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科学观念流传到了国内,也通过文人之手,流于大街小巷,使得社会对于科学的看法有所改变。科学精神对于人们的思想认识有着极大的影响,甚至在许多近代和晚清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譬如在黄遵宪的诗歌和小说中,便有着这样一段描述“地心海底,涌奇境于灵台,磁电声光,寄遐思于哲理”,以此来揭示科学。除此之外,一些其他的文学作品也对鸦片酷刑和古代迷信等无知的行为进行了抨击和批判,以此来使得科学精神深深地烙印在近代文学的民族精神中。
(五)创新精神
我国在过去一直将先人留下的著作和话语当作信奉的观念,这一点在封建思想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在同一朝代中,很少会有人对自己先祖立下的规定进行篡改,即使是修订,也必须添加一些“宗圣”“征经”的外衣才合乎情理,所以在古代的历史中,除非是开明盛世,不然几乎是没有创新精神蕴育在其中的。但是到了近代,出现“百家争鸣”的壮观气象,使得社会对于物质领域、制度领域和精神领域等方面有了许多新的东西,而在文学领域,增添了西方的文学著作,国内文人的创作文风也发生了改变,譬如从晦涩难懂的八股文,转变为人们都能听懂的白话文,这使得思想和观念在社会中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六)开放精神
我国在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大部分时期都保持着自身严密的排他制度,实行自给自足的外交政策,其中“华夷之辨”“华夏中心主义”等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有着极为深刻的烙印。但随着近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更,在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人士的带领下,人们开始打着“向西方学习”的口号,来和封建残余的顽固派进行斗争,进而使得开放精神在社会中扩散开来,使得人们开始探究分析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此来对开放精神进行具体的实践。譬如,在严复等人共同译注的《天演论》等西方社科类书籍的影响下,人们开始认识和了解到新的阶级、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在这段时间内掀起了一阵学习西方阶级知识的启蒙运动。由此可见,开放精神作为近代史的民族精神中的一部分,其对于近代史的发展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推动着近代思潮的进一步扩散。
(七)忧患精神
我国古代的文化历史中存在着忧患意识,但是这种意识在近代时期,体现得更为鲜明。自古便有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人警言,但将这一忧患精神放在近代,便成为了黄遵宪口中的“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以此赤子之心忧国家之兴亡,面对列强的侵袭,自身国力的衰退,忧患精神便是在此刻体现的。近代对于忧患精神的表现不再拘泥于国家的存复了,更为关注的是我国四万万人民的主权和性命,故此而产生了近代的新民主主义的思潮。
四、结语
总之,通过上文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的民族精神的分析探讨,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有关于改革和开放的内容,不仅仅对我们现在有意义,也将推动着我国今后的发展建设。
參考文献:
[1]刘竞帆.试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J].黑龙江科学,2016(2).
[2]马敏娜.试论从中国古代文学分析民族精神中的忧患意识[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7).
[3]王锐.中国古代文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2).
[4]张堂锜.从《近代侠义英雄传》看平江不肖生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反思[J].宜宾学院学报,2016(1).
作者单位:
荆楚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