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当代都市水墨新语言

2019-06-28 08:30刘一林
大观 2019年1期
关键词:李可染

刘一林

摘 要:从20世纪中期开始,在“北有李可染,南有傅抱石”的带动之下,山水画对现实生活的表现进入新的阶段。他们将都市生活与城市发展的景观记录下来,融入山水空间之中,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让传统水墨画创作的题材从描绘自然山水转向都市生活,可以说,这是我国水墨画前所未有的突破。

关键词:李可染;水墨新语言;自由精神

一、李可染的都市生活水墨画

李可染先生自幼喜爱绘画。他在49岁左右,开始进行写生,游历创作的生活使他对都市生活题材的表现方法感悟颇深,创作出《夕照中的重庆山城》《从枇杷山公园望重庆山城》等一大批描绘都市生活以及都市风景的当代水墨画。

范曾先生在谈及李可染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可染先生当然是不世的天才,他的‘生而知之透露在他异乎常人的语言方式。这是一种只可有一,不可有二的语言方式,一种极具个性化的符号,它的存在表现了先生俯仰天地,浩然长叹的襟怀,这不是每一个苦学者所可达致的。‘生而知之,我们可以在未来找到科学的答案,而这种天才的存在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这只属于为数极少的人物。”

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在新中国水墨画的改造过程中,李可染明确提出了“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是我早年有心变革中国画的座右铭”的观点。中国水墨画正是因为在诸如李可染这样的有勇气有信心继承和发展传统水墨画的画家的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努力下,才走出了一条既不完全固守传统技法,又不全然挪用西方绘画语言的新的创作风格之路,完成了在继承传统的优良基因基础的创新,在拓展与创新的同时更好地完成传统的积极转化。“若要把传统文化中优良部分加以发扬,使它能适应与反映目前的现实生活,同时把现代西方绘画的技法融化在传统风格中,使其表现力更加丰富,这就不简单了。”从中可以看出李可染的目的所在:对传统绘画的深入程度就代表着创新意识的浓厚程度,如此这般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国当代都市水墨画的发展。

画家李可染的一生中有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其中,《上海街景》具有都市生活新水墨的代表意义。画家李可染创意地“旧形式新运用”,他将传统的笔墨语言与前卫的题材形式相结合,为我们展现了上海的别墅洋楼一角。其画面结构得当,有三个部分:近景、中景与远景。李可染善于利用重墨来完成画面内容,并创造性地用勾勒、晕染等技巧描绘画面之中的主角形象,这是画面的实处。与此相反,远景处的楼房是画面内容的虚处,李可染在虚处则巧妙地用淡墨勾勒,虚实结合,交相呼应。当写实建筑与自然景观笔墨在画家的整体绘画修养和哲学思想观照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时,观者感受到了一种新的审美意境。

二、青年画家水墨语言研究

经过近二十多年的探索,在表现都市生活的当代水墨画领域中出现了众多杰出画家,他们大多数是中国当代描述都市生活题材的水墨画家,如卢沉、田黎明、纪京宁、刘庆和、王秋童、李孝萱、崔进、王彦平、邵戈、周京新等。这批中青年水墨画家站在时代的前沿,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开始在水墨实践中进行变革,用自己的想法与角度来描述自我视角中的都市变迁。透过画家的笔墨,我们能感受到城市化进程给人们带来的惊奇、惶恐、焦灼和紧张。他们的绘画语言鲜明地表明了创作者的态度:赞美与反思、拥抱与逃避、积极与消极等等。中国水墨在这个时期,已经不再是文人士大夫怡情明志的载体,更担当了对时代命运和社会转型的深层思考。仅从这一点来看,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观点印证了中国水墨画题材从传统的封闭性到现在的开放性的无限可能性。

都市题材水墨画一个显著特点是作品关注现实却很少对现实作宏大的叙事,用日常生活的散点表现都市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及矛盾与冲突,包括那些刚刚从农村进入城市的边缘人生存的尴尬和困境。

一般而言,当代都市生活水墨画的画面内容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主要是描写都市生活中的人物形态,是通过对城市人群的冷静旁观与真实写照来表现当代城市化进程及都市人群,表达都市生活世态炎凉,人心变迁的情感。这一部分占据了都市水墨的主体,也是都市水墨直指人心的艺术再现方式。第二是都市建筑,其是以描述历史痕迹与都市成长轨迹为主,与时俱进,展现新时代新面貌。第三都市山水,这是艺术家以都市生活大环境为视角出发,来观照中国山水绘画传统之后的一种想象性表达,也是画家个人对于水墨艺术中的自由精神的独特的见解。

卢沉先生善于都市人物题材的水墨画,人物精准且生动形象。他主张“传统出新”,既要坚持传统,又要在此基础上加以现代绘画。

画家纪京宁是以都市女性视角对都市生活水墨画的题材进行创作的。她的笔墨语言与众人不同,更多的是对当代都市女性水墨人物画的一种塑造。她以女性的目光关注日常生活,用母亲般的慈爱包容生活的庸常和琐碎,在她的笔下,平凡的生活处处呈现生机。她的作品主题少有现代水墨画家内心的冲突与对抗,更多赞美平凡人内心的平静和谐。所以在中国当代水墨画的探索中,纪京宁作品的个人特色和魅力,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肖素紅曾在她的文章里写道:“纪京宁将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化为绘画方式,叙说着她对周而复始的都市生活的热爱,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点点滴滴,在她看来都有着说不尽的表达,分不清是笔墨还是生活,是生活还是笔墨,她怡然自得地画着,她笔下出现的人物也如同画家本人一样,自在自得。她坚持不懈地画着,厚重的积累,练就她厚重沉着的笔墨!”

正是因为纪京宁将生活与笔墨高度贴合在一起,才有了今日的她。作品《每日的菜》看似运用了最普通的方法,来描绘了家庭妇女例行的买菜这件小事,但所展现的却是家庭妇女的真实姿态。画家何韵兰是这么评价的:“《每日的菜》是用水墨表现现代家庭生活的作品,画里客观地描绘了家的场景,又主观地以虚幻的图式摆布它们。她的线条和墨色看似散淡实际上韵味十足,有文人画不求形似的洒脱又有现代个性情感的释放。但最打动人的,还是那种真性情在笔下不经意的流露:一个有了家、有了孩子的年轻母亲所面对的实际,琐细、平凡、日复一日的操持,三代人各有自己的心思、有点疲惫、有点无奈又有些温存……”纪京宁虽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但她不需要时髦女性所向往的时尚感、虚荣心和矫情心。一位普普通通的女性画家,这也许是纪京宁的独到之处,在平平淡淡中追求美,追求艺术中的自由精神。

王秋童,作为现代都市水墨画的探索者,他用诗一样的水墨,对都市建筑进行描绘。无论是《九龙佐顿道》《不夜城》《节日街头》《花花世界》《红绿灯》还是《小巴站》《斑马线》《烟雨蒙蒙》,其作品富有当代都市生活的时尚感,与时俱进,但也不缺乏诗情意蕴。王秋童都市水墨画中更强调以形写神的中国传统画重意的精神特质及水墨画中的特殊性:典雅、古朴、飘然。可以说,王秋童写意之趣表现出对客观世界的初印象。

在杰出的青年画家们中,田黎明作品风格独特又清新,用色纯净。相对于直接解构都市人命运和内心的作品而言,田黎明绘画则体现出另外一种理想。以作品《正午的阳光》为例,在田黎明的作品中,没有城市的摩天高楼、时髦女人,没有强烈的欲望以及欲望无望后的失落,画面中明媚的田野、衣着朴素的农村女孩阳光般透明的双眸还不曾被世俗功利熏染,这一切完成了田黎明对高速发展的城市、急功近利、生态和心灵双重污染的出离态度。在其特殊的绘画语言表现之下的是他内心的安静祥和,是突破式地表现另一种都市生活与都市的笔墨。

在田黎明的作品中,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美学概念,还有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心独白。画家田黎明向我们展示了不同于以上两种画家的第三类风格,即在平淡的艺术中找寻自我。

在表现当代都市生活的水墨画中,由于地域发展、个人行为方式、生活情趣的不同,艺术家们的专注点有很大的差异。有些画家是描述当代都市生活的压迫与灯红酒绿的都市夜景,有些画家则与其相反,更多地是在快节奏的都市发展中找寻自我,可以看出,这类画家如田黎明對都市生活有着平淡、天真的别样体验。与灯红酒绿的都市热闹生活对比,看似平淡,却细致入微的都市情结,让观者对都市生活所描述的场面感同身受。田黎明说:“我想画都市,但并不想去画那些躁动的东西,而是想画经过心性调整后的对人生状态的一种思考,一种体会,更多的是在面对矛盾,面对浮躁、脆弱的都市感觉中,用很平静的眼光来观察、对待它。这样的方式比较适合我这个人的性格。”

画家田黎明的艺术追求与其人生态度相符,这一点深得评论家的称道。殷双熹就说过:“将生活作为一种气象而不只是一种形象,是田黎明中国画艺术中整体性的来源”;“他用‘体天下之物的情怀去回归自然,在自然中感受自己的人生境况,在自然中自由地呼吸成长” 。

三、结语

可见,从传统水墨语言到当代都市水墨的语言切换,从李可染的写生艺术到青年画家们的形式创新,水墨艺术在当今不只是画家们竭力突破过去固守封闭的语境,还以开放的心态继承传统中不断寻找变革的可能性。总体来看,中国都市生活水墨画的题材有所转变,不再是表现恢弘壮丽的叙事性场景,也不再是带着强烈的英雄主义主体性绘画,而是对当下的社会变迁的关注,对都市生活的体验,甚至于是个人情感的表达。如此新式的语言,真正体现了艺术中的自由精神,同时也是一种从美术本体出发的价值回归。

参考文献:

[1]范增.魂魄犹在江山图——可染恩师百年诞辰祭[J].新美域,2007(3).

[2]肖素红.平常生活酿就笔墨 素雅天成取象不惑[J].东方艺术,2015(22).

[3]纪京宁.名家写生,纪京宁人物写生[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6(32).

[4]郭怡孮.当代中国美术家档案:田黎明卷[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5.

[5]殷双喜.阳光、空气与水——田黎明的艺术方位[J].中外文化交流,2010(12).

作者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李可染
李可染与邹佩珠:艺术圈里的“牛郎织女”
等不及的收徒
等不及的收徒
李可染画笔下的牛
邹佩珠与李可染携手相扶的艺术人生
名师之恩
邹佩珠与李可染携手相扶的艺术人生
李可染(1907—1989)
李可染遗产纠纷案始末
《万山红遍》与李可染